竹編老先生莊金水 編織農村的常民生活

2021/08/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莊金水先生是三重埔著名莊屋耆老,也是碩果僅存的民具竹編人,在他身上可見到早年家家戶戶編製民生日用品的常民生活。和老人家仳鄰耕種,常有眼福欣賞莊金水先生神乎其技的竹編技藝。
採訪/小宜‧小榛 撰文/小宜 攝影/小榛
出身於民國20年的莊金水先生,讀過6年日本學校,班導看出他在藝術方面的天分,親授繪畫與書法,鼓勵繼續升學。莊金水先生體念父親耕作辛勞,畢業後隨父親務農,ㄧ做就是73年。
莊家原為芎林佃農,後遷移三重埔。回憶當年開墾,田地都是黏性很高的黃泥土,根本犁不動,要人工慢慢鬆,非常耗時。那個累呀,人和牛都要流眼淚!用綠肥改善土質,稻米尚能收成兩期,但新竹秋冬風大,稻米常被強風颳倒,損失連連。
莊金水先生說:「種田真的很辛苦!農務繁多,像夏天除草,溫度高、工時長,假如田地地勢較低、風吹不到,晒暈或中暑是常有的事!水田裡的水,比燒的洗澡水還燙,為了生計,也得硬著頭皮下田,莊金水先生語重心長的說:「到現在還活著沒有死掉,真的是天地神明保佑!」
辛苦風霜逾甲子,莊金水夫婦總是安詳自得,笑看人生。
談起竹編技藝,老人家謙虛地說不算什麼,當時社會環境皆如此。年年看著伯父、堂哥或工人編製竹具,學習力極強、「看了就會了」的莊金水先生眼到手到,並依據使用者的便利性不斷改良精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一件件美觀實用的竹具由此產生,包括掃帚、畚箕、扁擔、雞籠、供品籃等,不論大小都有其特定用途。
年逾87高齡的莊金水先生,農務漸減,有些竹具已派不上用場,但克勤克儉的主人仍細心收存。這些精美的竹具,樸實的莊老先生除自用外,向來是只送不賣。
農活勞碌不已,莊先生又是如何得空學竹編、編竹具呢?他說:「有空就做,通常是下雨天才有時間。」農閒時他還得上山砍材、割草餵牛,雨天才較有機會在家休息。
1│扁擔和畚箕                               
2│雞籠。好奇雞隻進了右邊的大雞籠,如何不會亂飛亂跑?莊太太說:「不會。凌晨抓雞,雞隻們活動力較低。」                      
3│供品籃,不同的編織方式。                        
4│放小東西的精緻竹籃,上漆後色澤不同。                  
5│裝地瓜的竹籃                              
6│專門放置砍稻柴刀的竹籃                         
7│竹梯                                  

農閒練就的一手好字

除了竹具、木雕等各式工藝,莊老先生還練就一手毛筆字。文房四寶是几案必備,舉凡好書好詩、節氣故事都是他臨摹的作品,還有善於編劇、寫詩的老朋友彭中山先生著作的種種勸善歌謠也是其ㄧ。最精彩的是他本人創作的〈地動歌〉!有感當年地震災害頻仍,莊金水先生將親身經歷以詩詞記錄,更將無私的同理心化為文字,真誠為萬民祈禱──國豐民安,災厲不起。
從端正清逸的書法中,見到莊金水先生正氣凜然卻又善良誠懇的赤子之心;而中國讀書人「晴耕雨讀」的境界,也正是莊金水先生ㄧ生的生活寫照。
抄寫好友的詩文〈娘親度子歌〉。
〔編一支竹芒掃帚的過程,請見《東咚鏘5‧竹特輯:常民竹編竹用在竹東》P16-17〕

竹東印象

六十年前的老人是寶貝,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家,可以吃上一些好菜。
純手工的年代,割稻全靠鐮刀。小時割稻,一排七八人,動作必須要快,不然跟不上。別看割稻簡單,其實也是有技巧的。怎樣割得快速,需要經驗和頭腦。割完稻,田地許多打穀後的稻稈,為了方便整理,需用柴刀將稻稈砍成兩半,這也是需要技術的。
若收成不好,佃農還要賣豬賣雞的錢來補貼租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東咚鏘
東咚鏘
自竹東出發,尋訪挖掘在地故事,從現存、現有的人、事、物開始,猶如拼圖般逐步將觸角蔓生向過往的歷史。 一面介紹今日正在發生的事,一面發掘過往的曾經,讓我們與大家重新認識竹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