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型自我成長之路,成為更好的自己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raw-image

原始文章

知識型自我成長之路,成為更好的自己

你是創作者還是觀眾?

如果每個人的人格特質都可以量化成「創作者」模式與「觀眾」模式,你的比例會是多少?20%創作者和80%觀眾?或是70%創作者和30%的觀眾?

這裡的創作者可以替換成創業者,觀眾可以替代成打工者,本質上是相通的。創作者的天賦是創造,不論創造的是事業或藝術作品;觀眾則身處於創作者制定的框架及遊戲規則中,朕不給的,你不能要。

為避免混亂,這裡會繼續以「創作者」和「觀眾」兩個名詞繼續說明,這兩種模式代表著相當不同的人格、自由度與生活方式。

觀眾模式

先說觀眾模式,這也是多數人習慣的模式,當個開心的觀眾,看電影、看搞笑影片、追戲劇、聽音樂、聽Podcast,會有討論、批評與建議,但多數評論者的質與量沒有高到足以成為一家之言。觀眾模式通常很悠閒,沒什麼壓力,付出的最大成本是時間。

觀眾的自由在於選擇的自由,你可以挑選你愛看的節目,攻擊不喜歡的歌手,但如前面所說,觀眾處在創作者制定的框架及遊戲規則中,如果樂壇上的作品千篇一律,電影院的強檔新片都是續集再續集,你覺得很膩,卻無能為力。

創作者模式

我相信,這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的創作者,所有的創作者也都是觀眾,但他們當觀眾除了娛樂外,也為了獲得養份,轉變成為創作的能量。

創作是一種自我探索的方式,不論書寫、繪畫、作曲、程式,好像每個作品完成的時刻,作者把自己一部份靈魂也放進去了,像佛地魔的分靈體。因此,大部份的創作者是孤獨的,要放棄很多普世價值定義的玩樂時間,他們可能不看劇、不追Youtuber、不懂時事梗、不知道娛樂圈八卦,他們把時間與能量投入在累積素材、思考、蘊釀、培養個人風格上,而且創作初期的成本很高,成效很低,必須要熬過一段沒有觀眾、沒有流量的艱困時期。

曾經有記者問知名導演昆汀,「你是如何成為電影專家的?」
他無奈大笑,「如果你放棄了生活中所有的東西,只專注於一件事,那你最好把它搞透一點。」

當然,不是每個創作者都這麼極端,但昆汀確實完美表現了創作者的孤獨感。然而,除了作品完成的成就感之外,創作者確實可能透過作品來獲取報酬,不論名或利。

衡量自身人格特質的的創作者與觀眾比例,這件事之所以重要,因為80%的創作者勢必要面對80%的孤獨感,這是種心理建設,讓你不會慌,不怕走在人煙稀少的路;你要蹲得低,才能跳得高。

盤點可用資源

以個人的角度而言,我認為稱得上資源的只有三項:時間、動力、錢。這三項資源各有不同的特性、依賴關係與陷阱,把這些交互作用理清楚了,我們才能妥善分配資源。

關於時間

時間是最珍貴的資源,不可逆、不能買、不能轉讓,因此,只要任何可以省時間,又不會有其他副作用的事,我認為都該去做。相反,如果你花大把時間做成效很低的事,我認為這是對人生的浪費。

股神巴菲特曾說過,時間與複利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力量,只要把時間拉長,你投入的資產會在複利的作用下產生高額的報酬,然而,多數人投資失敗的原因,在於他們不甘心慢慢致富。同樣地,如果你是創作者,你要磨練好自己的手藝,你為作品工作,讓時間為你工作。

2019年的暢銷書《原子習慣》講的是同樣概念,只要你養成一個好習慣,並每天持之以衡,在複利的作用下,這個習慣同樣會產生驚人的回報。如同封面上的文字,「每天都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

時間的陷阱在於,它雖然是最稀缺的資源,但浪費時間不會讓你感到痛。當全新的24小時送到你手上時,不需貨到付款,不怕下個月的信用卡帳單爆掉,這很棒,但棒到會讓人失去危機意識。

關於動力

動力,或是你要稱作體力、活力、戰鬥力。用人話說,如果你躺在床上什麼事都不想做,那就是動力歸零。動力可以靠時間回復,像是花兩天的時間癱在沙發上看電影;也可以花錢花時間,加快回復速度,像是約朋友到酒吧喝兩杯。

動力的陷阱在於它對時間的高依賴性,它的轉換成效上限取決於可支配的時間多寡。這聽起來很學術很繞口,用人話說,就算你的動力滿檔,生產力大爆發,但你的周末只有48個小時,不可能做完一整個月的工作量。

關於錢

最後,錢。在這三項資源裡面,錢是流通性最高的一項,可以快進快出,錢可以買時間、買動力,也可以自我複製,俗稱錢滾錢。錢也是這三項資源裡面,對其他項目的依賴程度最低,而且使用者擁有最高控制權的資源。錢可以讓你的事項更快速起飛,也可以在你睡覺的時候繼續為你工作。

而錢所帶來的陷阱就更具體了,許多人年輕的時候,可能薪水不高,沒資產、沒存款,所以誤認為錢是最稀缺的資源。所以不敢花錢投資自己,錯過了珍貴的時間複利作用。

總結來說,我認為這三個資源的權重是「時間 > 動力 > 錢」,可以用低權重資源解決的事情,就不要動用高權重的資源。然而,人生有些事不得不動用最高權重資源,像是健康與人際關係。如果你覺得健康很重要,那你應該保持運動習慣,心甘情願的花時間在上面,沒有人可以代勞;如果你重視親情、友情、愛情,你勢必也得花時間經營。

效能調整策略

如果你熟悉Windows 7作業系統,你可能看過下圖的畫面,它是系統內建的小工具,用來監測CPU和記憶體的使用狀況。一般來說,CPU負責當前正在處理的工作,而記憶體像是待辦清單,當CPU把手上的工作處理完後,記憶體會把新的工作交到記憶體手上。

為什麼要特別提電腦運算邏輯,這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嗎?有,因為許多人習慣用腦子記憶各種大小事,像是下班後要記得買醬油、周末前記得回覆客戶的Email,記錄這種瑣事會讓大腦的執行效率變差。想像一下,當你在電腦上處理一個重要的案子時,可能需要同時開啟多個相關檔案,每一個檔案都會占據一定的記憶體容量,如果你在記憶體中塞了太多無關緊要的內容,真正重要的檔案就會無法開啟,CPU也就無法發揮最大的效能。

解決辦法很老套,寫下來,徹底釋放大腦記憶體,留給真正重要的事。

進化成雲端化新人類

我自己的方式是雲端筆記軟體Evernote,它在電腦和手機上都可以使用。當腦中冒出某個值得記錄的想法時,不要猶豫,拿出手機寫下來,然後忘記,迎接下一個突如其來的靈感。

Evernote在Google Chromew瀏覽器中有一個外掛,叫作Evernote Web Clipper ,它可以擷取網頁上的內容,儲存在自己的筆記中。因為網頁內容已經文字化,你可以輕鬆搜尋到自己想要的內容,就算這個網站掛掉了、文章刪掉了,都不影響已經儲存的筆記內容。

客製化自己的大腦

一樣以電腦作為比喻。電腦中的重要零件,除了CPU和記憶體外,還有硬碟,用來儲存長期記憶。在相同價位,甚至相同品牌的電腦中,經常會有不同的效能組合,像是高階CPU+高階記憶體+中階硬碟,或是高階CPU+中階記憶體+高階硬碟,讓消費者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作挑選。

如果我們可以客製化自己的大腦,你會怎麼作硬體搭配?我的方式是打造預算內最強的CPU和記憶體,硬碟的部份堪用即可,因為可以使用Evernote作為輔助。

Evernote有第二大腦之稱,你只要善用搜尋功能,就可以輕易找到多年前的筆記。在這樣的條件下,你的大腦硬碟只需記憶少量的關鍵字,再透過關鍵字喚醒過往的大量資料,像是圖書館的索書號。在這樣的大腦使用習慣下,如果真的有某些事在你腦中揮之不去,想忘也忘不了,那它一定是超級重要的事,或者,它已變成你人格與價值觀的一部份。而這一切,在雲端化之前根本是痴人說夢。

除了Evernote以外,你也可以使用其他工具記錄各種瑣事和待辦清單,最方便的選項莫過於手機行事曆。可能有些人會擔心,當我開始使用工具記錄後,我的記憶力會不會變差?雖然我沒有找到科學數據佐證,但我認為是多慮了。這個習慣的養成本身是種斷捨離,你更清楚了自己的需求,知道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剩下那些,就忘了吧。

至於大腦是不是真的可以客製化,我沒有相關研究文獻可以佐證,但我相信,大腦是一個高度彈性的器官,你怎麼使用它,它就會變成什麼樣子,像人生。

跳島戰術與都市擴張理論

不論是建立知識體系或是寫作,都可以使用「跳島戰術」建立架構,再透過「都市擴張」填補中間的空白地帶。

假設在海上有十座島構成的島鏈,每一座島都有人占領,要搶地盤,你不該慢慢推進,這不是打橄欖球,每次都是幾碼幾碼的推進;也不是攻城,攻城耗時、耗糧、耗人力,是孫子兵法中的下下策。較理想的作法,你可以占領一、四、七座島,把中間的人包圍住,這就是跳島戰術。

包圍對手之後,接下來的策略是多個據點向外擴張,逐漸蠶食,然後連成一體。像是台北和桃園各自有核心都市區,擴張後帶動中間的過渡地帶,兩邊同時發展總比單邊推動來得快。如果你玩過世紀帝國之類的策略遊戲,當你的技術發展以及資源足夠建立另一座城市的時候,你一定要馬上執行,這代表近乎一倍的產能擴張。

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時,你可以使用跳島戰術直取學習重點,再逐漸補齊相關知識。比如說,想學程式語言,你不一定要懂硬碟的寫入方式,CPU的多線程運算,這些可能會有用,但你不用馬上懂;想學鋼琴,你不一定要先學會看五線譜;想學攝影,你不需要搞懂相機所有設定才會按快門。有點類似職場上的OKR, 先做好最重要的事。

2008年,英國作家葛拉威爾推出了暢銷書《異數》,裡面提到,要在某個領域成為專業人士,至少要花上一萬小時,這也是著名的一萬小時理論的起源。然而,在2013年的TEDx演講中,喬許.考夫曼(Josh Kaufman )卻說〈只要20小時就能學會任何事〉。為什麼這兩者之間有那麼大的差異?

首先,我們不需要,也不可能在每個領域成為專家,就像多數人不會在學打籃球後,全部立志成為職業籃球員。《異數》中講的是「專業人士」的養成方法,考夫曼的演講卻著重在快速學會新技能,仔細想想,兩者並不衝突,而後者也就是我認定的跳島戰術,直取學習核心。

下面影片是喬許.考夫曼〈只要20小時就能學會任何事〉,可以在右下角開啟中文字幕。

結論

自我探索這件事,容易說,不好做,經常躊躇滿志卻不知從何開始。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個大方向,從評估自身的創作者與觀眾比例,到個人資源的盤點,最後提供兩個方法論。這一切都是為了自我探索,而自我探索則是為了進一步找到天賦與熱情,然後實踐,也就是創作。

更直接地說,自我探索與盤點資源都是為了更強大的創作執行力。有些人懷抱遠大的理想,但執行力是零,俗稱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執行力的低落也讓許多努力的人感到失落,而問「為什麼我們懂了那麼多大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你也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間企業,每天眼睛一睜開就要花錢,身為經營者的你,會怎麼制定公司的發展發向和策略?

在理想與執行力的拉扯中,國際零售業巨頭Amazon和Walmart是兩個不太一樣的例子,前者有理想、敢創新、敢砸錢;後者雖然沒有酷炫的創新想法,但穩健,執行力強,該開新店就開新店,該壓成本就壓成本,零售業的利潤就是用執行力一分一毫省下來的。

不論你想當Amazon還是Walmart,都要先活下來,才能求活得漂亮。

推薦文章

邁向成功的格鬥課,談運動、心理素質訓練與自我探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RON HACK 亞倫害的沙龍
23會員
34內容數
2024/10/24
pip和pipenv都是常用的Python套件管理工具,但它們的用途和運作方式略有不同。讓我們來看看它們的差異...
Thumbnail
2024/10/24
pip和pipenv都是常用的Python套件管理工具,但它們的用途和運作方式略有不同。讓我們來看看它們的差異...
Thumbnail
2024/10/24
許多大型語言模型(LLM)開始允許使用者將自己的資料餵進模型中,像是 OpenAI 的 ChatGPT 和 Anthropic 的 Claude。有了這個功能,你可以上傳你的部落格文章、程式碼或資料集來客製化模型的回應。在這篇文章中,你將學習如何從你的 WordPress 網站提取內容並餵給...
Thumbnail
2024/10/24
許多大型語言模型(LLM)開始允許使用者將自己的資料餵進模型中,像是 OpenAI 的 ChatGPT 和 Anthropic 的 Claude。有了這個功能,你可以上傳你的部落格文章、程式碼或資料集來客製化模型的回應。在這篇文章中,你將學習如何從你的 WordPress 網站提取內容並餵給...
Thumbnail
2024/10/24
CKIP-Transformer 是一個繁體中文的自然語言處理 (NLP) 模型,雖然速度偏慢,但是在切詞、詞性標記和命名實體識別等方面都有很優秀的表現。然而,CKIP-Transformer 的輸出並非完美無缺,有時需要額外的資料清理才能進行後續應用。
Thumbnail
2024/10/24
CKIP-Transformer 是一個繁體中文的自然語言處理 (NLP) 模型,雖然速度偏慢,但是在切詞、詞性標記和命名實體識別等方面都有很優秀的表現。然而,CKIP-Transformer 的輸出並非完美無缺,有時需要額外的資料清理才能進行後續應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本文包含「創作者」與「創意工作者」在服務對象、販售內容、入行門檻、商業模式等項目的區分,也概述個別在業界生存的問題,如果你對「創作X職涯」的方向感到茫然,建議服用本文。
Thumbnail
本文包含「創作者」與「創意工作者」在服務對象、販售內容、入行門檻、商業模式等項目的區分,也概述個別在業界生存的問題,如果你對「創作X職涯」的方向感到茫然,建議服用本文。
Thumbnail
因為我都是在寫職場文章,而且主要寫的方向是歸納職場的現象,然後再提出解法。再加上我還有寫土木工程的專業文章,所以覺得自己應該歸類為知識型創作者。所以寫這篇文章來聊聊知識型創作者的誤區,並提醒自己有不能踩到知識型創作者的陷阱。 知識型創作者最重要的是要有非常清楚的自我定位,這個會比研究商業模式以及如何
Thumbnail
因為我都是在寫職場文章,而且主要寫的方向是歸納職場的現象,然後再提出解法。再加上我還有寫土木工程的專業文章,所以覺得自己應該歸類為知識型創作者。所以寫這篇文章來聊聊知識型創作者的誤區,並提醒自己有不能踩到知識型創作者的陷阱。 知識型創作者最重要的是要有非常清楚的自我定位,這個會比研究商業模式以及如何
Thumbnail
只有色色其實還不夠。
Thumbnail
只有色色其實還不夠。
Thumbnail
慢慢有許多朋友願意試著經營自媒體。我想將我這半年來用到的資源做個整理,也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慢慢有許多朋友願意試著經營自媒體。我想將我這半年來用到的資源做個整理,也分享給大家。
Thumbnail
想閱讀這本書的原因,不免俗的是想成為創作者,除了能夠為自己的學習做紀錄與訓練輸出之外,也希望能有額外的收入機會,雖然有很多人在做,但自己還是很想嘗試跟紀錄,尤其是想像多篇內容的累積就很有成就感,不過「持續創作且不忘本心」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Thumbnail
想閱讀這本書的原因,不免俗的是想成為創作者,除了能夠為自己的學習做紀錄與訓練輸出之外,也希望能有額外的收入機會,雖然有很多人在做,但自己還是很想嘗試跟紀錄,尤其是想像多篇內容的累積就很有成就感,不過「持續創作且不忘本心」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Thumbnail
提高流量,吸引眼球,你寫作是為了什麼?因為想寫,於是就寫了?因為寫作本身就是件愉悅的事?這些都是對的。但如果能讓更多讀者看見,並創造影響力,除了是幫助自己,也能幫助別人自我實現。讓價值昇華,讓知識變現。所謂「佛系」、「躺平」、「我就爛」,都是個人選擇,無關對錯,但──這真的是你內心所發出的聲音?
Thumbnail
提高流量,吸引眼球,你寫作是為了什麼?因為想寫,於是就寫了?因為寫作本身就是件愉悅的事?這些都是對的。但如果能讓更多讀者看見,並創造影響力,除了是幫助自己,也能幫助別人自我實現。讓價值昇華,讓知識變現。所謂「佛系」、「躺平」、「我就爛」,都是個人選擇,無關對錯,但──這真的是你內心所發出的聲音?
Thumbnail
如果你是從現在才開始起步的人,文章開頭先告訴你:可以作夢,但是夢想的成功機率並不高,你願意冒著付出一切努力最後卻沒紅沒收入的風險,勇敢嘗試一次嗎?如果選「是」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如果選「否」,很高興你回到現實人生,快去把心力專注在課業或工作上,來得實在。
Thumbnail
如果你是從現在才開始起步的人,文章開頭先告訴你:可以作夢,但是夢想的成功機率並不高,你願意冒著付出一切努力最後卻沒紅沒收入的風險,勇敢嘗試一次嗎?如果選「是」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如果選「否」,很高興你回到現實人生,快去把心力專注在課業或工作上,來得實在。
Thumbnail
創作是自由的,人們不應該每天拚死拚活的工作,然後才能去創作,或學如何創作。
Thumbnail
創作是自由的,人們不應該每天拚死拚活的工作,然後才能去創作,或學如何創作。
Thumbnail
我選擇閱聽什麼,我的時間、精力、財富,甚至我的家人家族的時間金錢,都可能隨著我的選擇而發散引流,所以務必看重自己作為平民讀者的價值
Thumbnail
我選擇閱聽什麼,我的時間、精力、財富,甚至我的家人家族的時間金錢,都可能隨著我的選擇而發散引流,所以務必看重自己作為平民讀者的價值
Thumbnail
如果每個人的人格特質都可以量化成「創作者」模式與「觀眾」模式,你的比例會是多少?20%創作者和80%觀眾?或是70%創作者和30%的觀眾?這個比例及自我認知相當重要,因為兩種模式代表著相當不同的生活方式。
Thumbnail
如果每個人的人格特質都可以量化成「創作者」模式與「觀眾」模式,你的比例會是多少?20%創作者和80%觀眾?或是70%創作者和30%的觀眾?這個比例及自我認知相當重要,因為兩種模式代表著相當不同的生活方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