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閱讀這本書的原因,不免俗的是想成為創作者,除了能夠為自己的學習做紀錄與訓練輸出之外,也希望能有額外的收入機會,雖然有很多人在做,但自己還是很想嘗試跟紀錄,尤其是想像多篇內容的累積就很有成就感,不過「持續創作且不忘本心」真的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Photo by Mailchimp on Unsplash
我認為這本書從三個階段循序漸進的讓想創造個人品牌的創作者,有三個關卡要去突破:
- 剛起步的創作者內容該從何產生。
- 累積了一定粉絲量的創作者,該如何提升作品廣度,思考變現路徑。
- 成為大咖創作者後的如何行銷自我並經營品牌而不忘初心。
對我一位剛起步的創作者,很適合這本書的前半部,而當創作者思考自己該如何成為一位創業家,則適合閱讀此書的後半部。
書中習慣以列點的方式,告知在某階段,有哪些項目可以執行,以【七個小技巧讓你成為創作者】為例,作者列出剛開始要成為創作者的執行提示:
- 每天記錄一點什麼
- 列出每天要產出的項目
- 把你的產出和輸入的裝置分開
- 先專注解決一個問題
- 重組你的內容
- 確認你的大方向
- 設定目標和期限
這些執行步驟,我最喜歡的是「把產出和輸入的裝置分開」的做法,我習慣以電腦進行輸出,但有時候也會因煩躁而開啟社群軟體,看到這個提示後,我有意識的提醒自己,使用電腦時就不開啟社群軟體和串流平台APP,確實有效的讓我更集中專注力在輸出時。
「重組你的內容」主要在說明當自己的內容累積到一定量時,可以嘗試以不同形式的露出,例如變成簡報、電子書、podcast等,擴大形式的廣度與曝光管道,這也是我想要嘗試的部分,不過還需要努力的創作內容持續累積,才能發展更多元有趣的創作形式。
Photo by Sonja Langford on Unsplash
書中對於時間管理的解讀,我也很喜歡,作者提到「只要是人,分心是難免的,也是必須的,因為我們需要mental break(心靈的短暫休息),但「時間管理高手」就是「分心後能盡快回到專注狀態」。
這讓我對時間管理有新的解讀,過往我總覺得專心就是要好好的並且長時間做一件事(大約60分鐘為基準),而如果過30分鐘後,我開始分心耍廢,就會覺得自己怎麼如此容易分心,好像表示我其實並沒有很想創作。
看過作者的解讀後,我開始思考如果我產值爆發的專心20分鐘寫了一段文章,然後跑去玩手機10分鐘,一天不要太多,重複兩次就好,我一天專心寫文章的時間是40分鐘,這累積一週下來,也有近4小時的生產時間,是很棒的創作時間量。
Photo by Warren Wong on Unsplas
“世界再如何喧囂,朋友再如何鼓譟,夜深人靜時還是只有你自己,和你內心的小聲音,不要勉強自己去做不符合自己性格的事。”
個人品牌的前提是「個人」,你可以包裝自己,但是不要假裝。
創作者的事業前提是「創作」,也不一定每一個人都適合創作與創業,說不定你其實更適合投資。
當我看到我喜歡的創作者累積一些聲量後,開始進入第二關卡「變現」,總是悲喜交雜,開心的是他的創作被好多人看到,不枉費我一開始的慧眼識英雄,悲傷的是他的變現好像過於功利,這樣的變現方式真的是我所追求的嗎?
在未來,每個人都有15分鐘的時間成名。
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
在三十多年前,普普藝術大師 Andy Warhol預言了社群媒體的新趨勢,的確現在真的人人都有成為關鍵意見消費者(KOC)的機會,我也不確定我的創作可以持續多久,但我希望當自己有機會累積追蹤者、有能力變現時,還是像現在一樣的愛自己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