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學習1|輸出學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現在的社會變遷越來越快,學習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從出生開始,我們自然而然的學習走路、說話、思考,天生就具備了學習的能力。然而,每一個人的學習效率並不相同,有些人花了許多的時間閱讀、參加線上或線下的課程,在學習這件事上面非常努力,下了許多功夫,但仍總覺得進步有限,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1. 學習不僅需要輸入知識,也同時需要輸出

不知道你是否有這樣的經驗:讀完了一本書,但是過了幾天就忘記重點;在線上聽的課程,過一陣子就想不起內容。問題在哪兒呢?許多人把學習當作是知識的輸入,認為輸入越多知識就能夠持續成長。然而,學習的重點是內化,想要內化就不能只有輸入,要同時有輸出的行為。
回想一下在學校的學習時光。我們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回家後寫家庭作業,有時需要小組討論,每學期都有定期的考試。在上述的這些學習環節裡,只有聽課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寫作業、討論和考試等,都是輸出的行為。透過輸入和輸出的過程,我們逐漸的將課堂所學內化。然而,在離開學校之後,我們的學習容易著重在知識的輸入,而逐漸忽略了輸出的重要性。知識的輸入能夠形成短期記憶,但是輸出才能有效率的形成長期記憶。如果沒有輸出,我們就沒有辦法將知識內化。
我們可以從大腦結構中來理解為何輸出具有極高的重要性。大腦由許多的神經元所構成,神經元中有樹突(dendrites)來接收訊息,用軸突(axon)來傳送訊息,兩個神經元碰觸的地方稱之為突觸(synase)。突觸是具有可塑性的,記憶源自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結,或者說神經網路的節點之上。我們可以把這些神經網路的節點(記憶)視為一個矩陣或是一個函數:輸出=記憶矩陣*輸入。我們可以透過輸入和輸出的過程訓練這個記憶矩陣,記憶矩陣的固化和最佳化就是一個記憶和內化的訓練過程。如果只著重在知識的輸入,忽略了輸出,那麼我們無法固化記憶和最佳化我們的神經網路,學習效率必然低落。

2. 認識自己:找到最高效的輸入和輸出模式

 最基礎的輸入和輸出來自於感官:聽、說、讀、寫、做。我們可以進一步區分:
  1. 感官輸入:聽、讀
  2. 感官輸出:說、寫、做。
有些人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就已經能夠記憶或吸收80%以上。有些人可能需要搭配筆記,才能夠加深自己的印象。有些人自己閱讀比聽課還有效率,有些人讀書需要唸出聲音,有些人需要多動手實作。每一個人輸入和輸出的效率都不一樣,找到自己的最高效的輸入和輸出方式非常重要。學習多少和天分或者說和基因有關。基因和神經網路的節點不同,基因是難以改變的。秘訣在於面對具有可塑性神經網路節點時,我們去訓練它;面對難以改變的基因時,我們去配合它。
記得在國中的時候,總覺得長篇文章很難快速的背起來。有一天,我發現歌詞特別不容易被忘記,於是嘗試著把文章哼出音調出來,把它變成一首歌曲。這種用唱的方式對我來說是一個高效的輸出方法,文章變得較容易記憶了,只要我記得曲調,我就能記住這篇歌詞化的文章。用唱的輸出其實不只包含了感官的輸出,也包含了輸出的一個重要特徵:連結。對我而言,曲調更容易被記憶,由於曲調和文章被連結在了一起,使得文章連帶的更容易被記住,這就像我們常常會用比喻的方式來記憶或是理解一個新的事物。

3. 輸入抓重點,輸出做連結與總結

除了感官上的優化,輸入和輸出有更重要的任務:
  1. 輸入:訊息過濾與組合
  2. 輸出:思考後的連結與總結
完整的讀一本書其實不容易,要把百頁的內容一字不漏的記住是件不大可能的事。有效率輸入的秘訣在於抓重點。抓重點是一個訊息過濾的工作,把重要的內容或概念篩選出來,甚至把重要的觀點組合成一個框架或是結構。我們平常在書上面畫重點其實就是一個訊息過濾的過程。既然是過濾,就必須要有一定的篩選率,如果一本書每一句話都是重點,那就是沒有重點了。
把知識高效輸出,則有兩個基本方法:連結與總結。首先,把新的知識和既有知識或經驗連結在一起,或者說和某件事物做類比與聯想。充分的連結(類比與聯想)提供了未來在提取記憶時的一條線索,避免知識成為孤島。知識並不是比誰學得快,更重要的是記的久、理解的深入。另一方面,連結也讓我們重新回想起舊的經驗和知識內容,讓我們加深既有知識的印象,強化既有的長期記憶。知識的連結更可以讓新舊知識相互解釋,讓我們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的去理解這些知識點。
第二個輸出的訣竅是總結。這裡講的總結並單純是條列式的把重點整理出來,而是透過思考,把知識內容結構化成一個方法、模式或者說套路。要讓大腦大量的長期記憶一些細節並不容易,但是如果把它總結成了一個概念、一套方法或一種模式,那麼大腦需要的記憶空間就相對少,更容易成為長期記憶。重要的是概念、方法或是模式通常可以套用在不同的應用場景之中,更具有泛用性。
看完這篇文章,記得輸出:思考後連結與總結一下,訓練你的記憶矩陣。
avatar-img
1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Thumbnail
透過閱讀《超牢記憶法》所學到的提升記憶力的技巧,包括提取練習、間隔學習以及交錯學習等方法。透過自我測試及定期回顧,能有效深化長期記憶,克服記憶力不佳的困擾。這些方法促使作者在學習中取得顯著進步,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Thumbnail
你花了多少時間吸收知識,又花了多少時間使用這些知識呢? 你是否曾經花了大量時間學習新知識,卻在真正需要用到時發現無法清楚表達出來?這種情況很多人都經歷過,而根本問題在於輸入與輸出的平衡。今天,我們將探討如何在學習過程中找到這種平衡,讓知識真正成為你的工具。 所謂的輸入,指的是吸收資訊,把資訊記起
Thumbnail
無論是主動或是被動,我們常常會碰到許多閱讀或學習的機會,但如果只有單純輸入,沒有輸出的話,其實等於白白浪費掉當初看書/閱讀/學習的時間了。想提升自己,最有效的鍛鍊方法就是「寫讀後感想」。這篇文章介紹了三種寫讀書心得的方法,讓你能夠從閱讀中獲得更多的學習。
Thumbnail
資訊輸入輸出就像攝影,每個人接受資訊,吸收理解程度都有所不同。如今資訊爆炸,隨時隨地都可以取得的時代,要學習將吸收的資訊轉化有用的產出,如此對我們的人生將更有幫助。資訊吸收還要整理才有用,整理心智,就可以進入心流。 本次推薦兩個線上工具:Notion電子筆記、 Xmindmap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明白輸出的重要性,但一直無法督促自己輸出資訊,以致他人感到意外。這本書改變了我的觀念,發現輸出是為了讓自己輸入的內容更加深刻烙印在大腦上,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過程。通過實踐,我開始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擅長做什麼。
Thumbnail
簡介 是以輸出為主題,並且從不同的面向介紹各種輸出的方法。 書中提到『要使人生變得更好,輸出很重要!』 在我們進行學習、不停的輸入的同時,必須要有效的把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輸出,並且透過實際的運用,來強化記憶 書中從以下四個面向分別介紹輸出的方法 輸出的基本法則 以科學為基礎的表達術 激發
Thumbnail
延續費曼學習法「以教代學」的核心觀點,我們在學習(輸入)的過程中,就需要帶著事後需要發表(輸出)的目標來學習。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在知識爆炸的時代,有效地吸收與應用閱讀中的信息對學習者來說是一大挑戰。本文探討了三種不同層次的讀書筆記方法,包括局部碎片化的九合一讀書筆記、全局概覽的心智圖筆記及結構內化的閱讀心得文章。這些方法不僅有助於記錄和整理信息,還能促進理解與記憶,幫助學習者將知識內化為智慧,提升學習效果和實用能力。
Thumbnail
透過閱讀《超牢記憶法》所學到的提升記憶力的技巧,包括提取練習、間隔學習以及交錯學習等方法。透過自我測試及定期回顧,能有效深化長期記憶,克服記憶力不佳的困擾。這些方法促使作者在學習中取得顯著進步,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Thumbnail
你花了多少時間吸收知識,又花了多少時間使用這些知識呢? 你是否曾經花了大量時間學習新知識,卻在真正需要用到時發現無法清楚表達出來?這種情況很多人都經歷過,而根本問題在於輸入與輸出的平衡。今天,我們將探討如何在學習過程中找到這種平衡,讓知識真正成為你的工具。 所謂的輸入,指的是吸收資訊,把資訊記起
Thumbnail
無論是主動或是被動,我們常常會碰到許多閱讀或學習的機會,但如果只有單純輸入,沒有輸出的話,其實等於白白浪費掉當初看書/閱讀/學習的時間了。想提升自己,最有效的鍛鍊方法就是「寫讀後感想」。這篇文章介紹了三種寫讀書心得的方法,讓你能夠從閱讀中獲得更多的學習。
Thumbnail
資訊輸入輸出就像攝影,每個人接受資訊,吸收理解程度都有所不同。如今資訊爆炸,隨時隨地都可以取得的時代,要學習將吸收的資訊轉化有用的產出,如此對我們的人生將更有幫助。資訊吸收還要整理才有用,整理心智,就可以進入心流。 本次推薦兩個線上工具:Notion電子筆記、 Xmindmap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明白輸出的重要性,但一直無法督促自己輸出資訊,以致他人感到意外。這本書改變了我的觀念,發現輸出是為了讓自己輸入的內容更加深刻烙印在大腦上,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過程。通過實踐,我開始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擅長做什麼。
Thumbnail
簡介 是以輸出為主題,並且從不同的面向介紹各種輸出的方法。 書中提到『要使人生變得更好,輸出很重要!』 在我們進行學習、不停的輸入的同時,必須要有效的把所學到的知識進行輸出,並且透過實際的運用,來強化記憶 書中從以下四個面向分別介紹輸出的方法 輸出的基本法則 以科學為基礎的表達術 激發
Thumbnail
延續費曼學習法「以教代學」的核心觀點,我們在學習(輸入)的過程中,就需要帶著事後需要發表(輸出)的目標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