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的小巷子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府城的巷弄裡,藏著很多老房子。它們大多維持往昔傳統屋宅的模樣──斑駁的白灰壁、溫潤的紅磚牆,帶著動感曲線的馬背與紅瓦斜屋頂等。如果有寺廟座落其中,繁複華麗的屋頂,則會讓靜謐的巷弄跟著舞動起來。

現在筆直又寬大的道路,是日治時期實施都市計畫的結果。在這之前,人們走的路,是這些藏在街廓裡的小巷子。因此,街巷空間,是府城韻味最深的所在。

我喜歡在漫步小巷子的時候,多撥一點視線給眼前的道路、建築、電線桿、地板、古井、植栽、牆頭草,以及古牆上頭磚塊彼此砌接之間那一痕痕的縫隙。它們的線條,好像在勾勒著只有這個地方才有的節奏。

台灣的羅馬


1920年代,畫家石川欽一郎已經醉心於府城的巷弄。跟現在大部分人喜歡用「台灣的京都」來稱呼府城不一樣,他將府城以歐洲另一座古都比擬,「台灣的羅馬」。

當時的石川拿著簡便畫具,穿梭在府城街道中速寫街景。當中一幅,是水仙宮側面矗立於看西街尾的景象,名為「溢滿於狹窄街道之中的寺廟秋陽」。畫中,幾道水彩的淡抹,勾勒出纏繞著一種特殊氣息的生活空間。然而不論是京都或者羅馬, 那些繞指髮絲般的小巷,正是這座古都生長了300多年的結果。

府城的街道,一開始,先有一條橫向、一條直向的路,相交成十字,那是主要幹道,也是城內市街發展的起點,被稱作「大街」或「十字街」。現在它們分別是東西向的民權路,以及南北向的忠義路;而十字交會路口,就在國花大樓前方。

300多年前,這條十字大街已經是「街界四坊,百貨所聚」──雲集了各路商家與四方貨品的商業市街,甚至是府城四個「坊」的分界中心。

「坊」是鄭氏軍隊統治時所劃的分區,有「東安」、「西定」、「寧南」、「鎭北」四坊。市區內,有時會看到「某某坊文化園區」的標示牌,典故就取自於此。

「坊」字代表了人們居住的街廓。當十字大街形成了,四邊街坊與其他道路也依著延伸發展開來。像是「橫街」──現在的永福路,「新街」──現在的民生路,都是比較早形成的道路。一直到19世紀晚期,府城至少已經發展出兩百多條街道。

到了日治時期,當局在舊城區劃起新的道路,方方正正的街廓也跟著出現。然而, 舊城的街區紋理,其實還保留並隱藏在這些新街廓之間。

跟都市計畫下所形成的現代道路不一樣,這些舊街道是渾然天成、自由伸展而成。走在這些巷弄裡,總有柳暗花明的蜿蜒趣味。

而這就是人們用腳走的、生活於其中的,這座城市原本的空間尺度。


raw-image

赤紅之城


在小巷子裡,有時可以看到一些古磚塊被拿去墊花盆、壓蓋子、當踏腳石。這種稱作「甓」(phiah)的紅磚,是在中國閩南地區常見的建材。在台灣,可能也只有府城才能看得到這麼多的紅甓磚。

甓磚有獨特的外形,跟現代磚塊長得不太一樣。常見的現代磚塊是標準磚,長寬比例接近2比1,邊線平直銳利,表面平整;而甓磚比例接近1.4比1,比標準磚大塊很多,表面不均勻,而且因為歷時悠久,邊角幾乎被磨損成圓弧狀了。

府城往昔的房屋,大多是用這種甓磚蓋外壁,再以木作來構築室內空間。外壁的部分,是以沙土、蚵殼灰作為黏著劑,將磚塊疊砌而成。但是,不同的經費與工法,會有不一樣的磚牆形式。若財源充裕,可以將磚塊一層層厚實地疊起來。這個方法大多見於寺廟,以及名門大戶的宅邸上,只不過需要耗費數量可觀的磚塊。

較多的房屋,則是使用「斗仔砌」的方法。它先用少數的磚塊,砌成一個中空狀的箱函,再把沙土塡塞到裡面。這個方法既能節省成本,也因為牆面有不一樣的線條變化,可以增加美觀。

在城裡,曾經滿是這類的「紅瓦厝」。自中國而來的官員或文人,曾經以「甓如塗丹」、「朝曦夕照,若虹吐,若霞蒸」,甚至「絳雲火繖張海國,燒空滅盡靑銅色」 的文字,來表達他們對這個景觀的深刻印象;甚至藉文發揮,認為「赤崁」地名的「赤」字,講的就是這片赤紅城景。這成千上萬個甓磚,就是將城市光景暈染成紅的重要元件。

1928年,廖繼春的畫作「芭蕉之庭」,獲選入第9屆帝國美術院美術展覽會,是繼陳澄波之後,第二位進入上野公園內東京府美術館參展的台灣畫家。而這幅畫,是廖繼春來到府城任教於台南長老教中學時,描繪城內劉瑞山家族其中一座古厝的庭院。

在畫中,陽光篩透了濃綠的香蕉樹蔭,繼而滲潤在庭院裡房屋的紅壁、牆角的石板條,以及院內每個人與土地上。在這溫煦光影相互交錯及映照之間,靜謐的南國氣息,就從畫布表面悄悄散發出來了。若是親身走在往昔這座赤紅之城的街巷與庭院裡,或許就會有這般感受吧。

隨著都市變遷,這道城市的紅潤色彩,已經慢慢消失。老建築不斷被拆除,這些古磚塊也隨之解體, 散落在城市各個角落。

不只甓磚,有著類似命運的,還有長條狀的石板。它們大多是花崗岩打造而成,平滑而堅固,往昔多作為房屋地板,或者街道路面的鋪石,讓步道更加好走。在更之前,它們則是作為船舶的壓艙石,讓船隻在海上航行時更加平穩。

在小巷子裡,經常這裡一磚、那裡一瓦,到處散落著百餘年的事物。而漸漸的,它們沉澱在現代都市記憶的最深層,一點也不起眼。

新書發表會
時間:3月28日(六)下午3點半
地點:台南政大書城(台南市西門路二段120號)
主講:蘇峯楠(《行走的台南史》作者)

書名:行走的台南史:府城的過往與記憶
作者:蘇峯楠
出版時間:2020年2月
出版社:玉山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玉山社出版公司的沙龍
37會員
61內容數
文化部為培育國內文學創作新秀、提升臺灣文學創作能量,自106年推出獎助創作計畫,創作類型多元,充分展現創作者挑戰不同題材的活力。 期能以「創作成果發表會」展現多元的成果樣貌,除了讓讀者更加認識這些優異的青年創作者之外,也想藉機推廣「青年創作獎助計畫」,吸引更多有志寫作者展開創作計畫。
2022/06/28
《黃昏市場》書中以黃昏市場主軸,講述生活中你我平凡生活不平凡故事。作家姜泰宇撰寫推薦序中表示這本書充滿了奇趣。這段旅程像走進隧道,我伸出我的手邀請你們與我一同,一跨進去就無法自拔的故事。由本書作者凌雲杉與《洗車人家》的作者姜泰宇對談,與大家聊聊這本小說的創作構想,也談談對於創作意念與想法。
Thumbnail
2022/06/28
《黃昏市場》書中以黃昏市場主軸,講述生活中你我平凡生活不平凡故事。作家姜泰宇撰寫推薦序中表示這本書充滿了奇趣。這段旅程像走進隧道,我伸出我的手邀請你們與我一同,一跨進去就無法自拔的故事。由本書作者凌雲杉與《洗車人家》的作者姜泰宇對談,與大家聊聊這本小說的創作構想,也談談對於創作意念與想法。
Thumbnail
2022/06/27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故事從雪隧尚未開通的九○年代開始,刻劃宜蘭居民對於觀光開發的不適、困惑與矛盾,也以時代變遷下的瓦斯業生態映照出常民生活的轉變軌跡。本場次由本書作者郝妮爾與《餘地》的作者顧玉玲對談,與大家聊聊小說創作中的書寫脈絡、創作想法,以及創作者與虛構文學的距離。
Thumbnail
2022/06/27
《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故事從雪隧尚未開通的九○年代開始,刻劃宜蘭居民對於觀光開發的不適、困惑與矛盾,也以時代變遷下的瓦斯業生態映照出常民生活的轉變軌跡。本場次由本書作者郝妮爾與《餘地》的作者顧玉玲對談,與大家聊聊小說創作中的書寫脈絡、創作想法,以及創作者與虛構文學的距離。
Thumbnail
2022/06/24
張正表示《八尺門的辯護人》內容豐富複雜又有趣味,本書作者唐福睿把台灣的外籍勞工議題,放到法律故事裡,且把外籍勞工跟原住民的處境,互相扣在一起,故事中還有很多的笑話。本場次由本書作者唐福睿,與撰寫此書書評的張正對談,談小說創作中,主角塑造與族群、體制等議題。
Thumbnail
2022/06/24
張正表示《八尺門的辯護人》內容豐富複雜又有趣味,本書作者唐福睿把台灣的外籍勞工議題,放到法律故事裡,且把外籍勞工跟原住民的處境,互相扣在一起,故事中還有很多的笑話。本場次由本書作者唐福睿,與撰寫此書書評的張正對談,談小說創作中,主角塑造與族群、體制等議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台南・彩繪人孔蓋】 靠著網路上不太正確的地圖,轉來轉去,總算蒐集完成台南6款彩繪人孔蓋了~ 可惜太晚來蒐集,大多表面都有明顯髒汙,有點可惜。 「試經口」是4間房子排列的小聚落,呈現「口」字形排列,取台語發音「四間口」為「試經口」。 「下粗糠崎」的「崎」為陡坡,因粗糠產業,故稱粗糠崎,並以聖君廟街為
Thumbnail
【台南・彩繪人孔蓋】 靠著網路上不太正確的地圖,轉來轉去,總算蒐集完成台南6款彩繪人孔蓋了~ 可惜太晚來蒐集,大多表面都有明顯髒汙,有點可惜。 「試經口」是4間房子排列的小聚落,呈現「口」字形排列,取台語發音「四間口」為「試經口」。 「下粗糠崎」的「崎」為陡坡,因粗糠產業,故稱粗糠崎,並以聖君廟街為
Thumbnail
台南市中西區 地點:赤崁樓(普羅民遮城)&祀典武廟(臺南大關帝廟) 日期:2022/05/08 下午,進了市區一趟,跑去赤崁樓。
Thumbnail
台南市中西區 地點:赤崁樓(普羅民遮城)&祀典武廟(臺南大關帝廟) 日期:2022/05/08 下午,進了市區一趟,跑去赤崁樓。
Thumbnail
金門保存了豐富的文化景觀與戰地歷史,穿梭在閩南傳統合院、洋樓建築群、防空洞、碉堡,是換宿期間最享受的事情,身為喜愛老屋生活的我,更想了解建築其中的奧秘,這次彙整了觀察老屋外觀的故事與設計工法的專有名詞。
Thumbnail
金門保存了豐富的文化景觀與戰地歷史,穿梭在閩南傳統合院、洋樓建築群、防空洞、碉堡,是換宿期間最享受的事情,身為喜愛老屋生活的我,更想了解建築其中的奧秘,這次彙整了觀察老屋外觀的故事與設計工法的專有名詞。
Thumbnail
國鎮一夜由青變紅,一座古樸的小鎮自此變調。原群聚小鎮裡討生活的叫化子蛇醫、巫師、剃頭師、石匠、鎮長、知識分子、落魄埋名鄉野的女子、化身剃頭師父的前民國軍官、參加過袍哥會的江湖子弟、色慾橫行的官員等各階層,在1966年降至家國的悲劇,他們和國鎮的命運,最終將走向何處?
Thumbnail
國鎮一夜由青變紅,一座古樸的小鎮自此變調。原群聚小鎮裡討生活的叫化子蛇醫、巫師、剃頭師、石匠、鎮長、知識分子、落魄埋名鄉野的女子、化身剃頭師父的前民國軍官、參加過袍哥會的江湖子弟、色慾橫行的官員等各階層,在1966年降至家國的悲劇,他們和國鎮的命運,最終將走向何處?
Thumbnail
2012 的 11/13 我去了上海。 八年中讓我多少理解了一部分的上海以及弄堂內的那些老事情。 2020 八月回到台灣,也不知道是去國這麼久產生了水土不服,亦或者骨子裡對老事情的嚮往,那個想念啊,錐心刺骨。 紹興路的文章是 2014 寫的,剛去上海不到兩年,很慶幸住在法租界邊上,得空便轉著到老歷史
Thumbnail
2012 的 11/13 我去了上海。 八年中讓我多少理解了一部分的上海以及弄堂內的那些老事情。 2020 八月回到台灣,也不知道是去國這麼久產生了水土不服,亦或者骨子裡對老事情的嚮往,那個想念啊,錐心刺骨。 紹興路的文章是 2014 寫的,剛去上海不到兩年,很慶幸住在法租界邊上,得空便轉著到老歷史
Thumbnail
《香港老美》預購連結:https://bit.ly/3gNPFpH 在香港土生土長,也未必認識到香港。香港雖說是個多元文化之地,但集百家之大成,延伸一套自己的文化,也有一套自己的美學。 時代進步,環境不停地轉變,我們由纜車發展到電車,然後出現巴士和海底隧道,到今日屯馬線開通了,
Thumbnail
《香港老美》預購連結:https://bit.ly/3gNPFpH 在香港土生土長,也未必認識到香港。香港雖說是個多元文化之地,但集百家之大成,延伸一套自己的文化,也有一套自己的美學。 時代進步,環境不停地轉變,我們由纜車發展到電車,然後出現巴士和海底隧道,到今日屯馬線開通了,
Thumbnail
時移變遷,時間帶走,也鞏固。滄桑的傷痕累累,綠苔橫生,樑柱蝕壞,人不在了,止不住互相引動的連環崩塌,縫隙裂的可以透光的時候,他們決心來修復僅剩搖晃骨架的老屋,就像在起風時低身穿過殘骸走進屋裡,在屋簷牆面重新砌建起來之前,先為它擋雨。
Thumbnail
時移變遷,時間帶走,也鞏固。滄桑的傷痕累累,綠苔橫生,樑柱蝕壞,人不在了,止不住互相引動的連環崩塌,縫隙裂的可以透光的時候,他們決心來修復僅剩搖晃骨架的老屋,就像在起風時低身穿過殘骸走進屋裡,在屋簷牆面重新砌建起來之前,先為它擋雨。
Thumbnail
黃沙漫漫中頂著風暴,雙手交疊護住眼睛,僧人模樣的旅人在取經路上,步步艱辛,沙塵抹平了他曾經努力的痕跡,歷史只會記載『西天取經歷時幾年。』不會有人注意數十年風霜哪怕是走一步都不容易,過程辛苦艱難,但總有路,也還有腳,就繼續走吧。老屋保存亦如是。
Thumbnail
黃沙漫漫中頂著風暴,雙手交疊護住眼睛,僧人模樣的旅人在取經路上,步步艱辛,沙塵抹平了他曾經努力的痕跡,歷史只會記載『西天取經歷時幾年。』不會有人注意數十年風霜哪怕是走一步都不容易,過程辛苦艱難,但總有路,也還有腳,就繼續走吧。老屋保存亦如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