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卡薩爾斯於1936-39年間完成《組曲》最有代表性的錄音之後,1950-80年間,各國的大提琴家也紛紛的錄下自己對《組曲》的詮釋,如法國的傅尼葉、托特里耶、詹德隆、納瓦拉;義大利的曼納迪、雅尼格羅;匈牙利移居美國的史塔克;瑞士的文青格(August Wenzinger)…等人。在《組曲》錄音如雨後春筍般問世的同時,德國大提琴家卻成了歷史中的失語者。欲探究其原因,同樣需要回到卡薩爾斯與《組曲》的關係。
付費限定
《組曲》錄音中的失語者─20世紀中葉的德國大提琴家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85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業餘知識分子的音樂/閱讀筆記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敏而/業餘知識分子的音樂、學術筆記的沙龍
19會員
5內容數
分享我對音樂的聆聽/閱讀心得
你可能也想看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今天我要從眾多錄音專輯當中,挑出一個最正統、最符合風格正確的版本,來讓各位有一個基本而正確的入門。既是古樂派演奏家,又是古樂學家,相信你一定很好奇,他的演奏能為我們還原多少巴洛克時期的真實面貌。

今天我要從眾多錄音專輯當中,挑出一個最正統、最符合風格正確的版本,來讓各位有一個基本而正確的入門。既是古樂派演奏家,又是古樂學家,相信你一定很好奇,他的演奏能為我們還原多少巴洛克時期的真實面貌。

二十世紀的音樂複雜多變,很難準確的劃分。西方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轉型,各種新藝術、新美學思潮之影響,使得作曲家們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調性音樂觀念,希望能尋找一種與時代配合的作曲風格。
解放調性和和聲自由
荀貝格(A. Schönberg, 1874-1951)、貝格(A. Berg, 1885-1935

二十世紀的音樂複雜多變,很難準確的劃分。西方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轉型,各種新藝術、新美學思潮之影響,使得作曲家們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調性音樂觀念,希望能尋找一種與時代配合的作曲風格。
解放調性和和聲自由
荀貝格(A. Schönberg, 1874-1951)、貝格(A. Berg, 1885-1935

康果爾德,被譽為二十世紀的莫札特,17歲就寫了兩部歌劇,其實他的風格屬於後浪漫時期,在二十世紀中已經式微。但是他的後浪漫風格,卻在電影音樂中種下寶貴的種子,傳承了數十年,日漸茁壯。

康果爾德,被譽為二十世紀的莫札特,17歲就寫了兩部歌劇,其實他的風格屬於後浪漫時期,在二十世紀中已經式微。但是他的後浪漫風格,卻在電影音樂中種下寶貴的種子,傳承了數十年,日漸茁壯。

《組曲》在經過三百年的流傳後,目前已經超過一百個不同的樂譜版本。這些版本不只供演奏時使用,更記錄了不同時期對巴哈的不同理解,從而形塑了當前21世紀的聽眾對《組曲》的認識。因此筆者預計以六篇文章的篇幅勾勒《組曲》樂譜過去三百年的流傳概況,本文先從《組曲》的早期抄本開始談起。

《組曲》在經過三百年的流傳後,目前已經超過一百個不同的樂譜版本。這些版本不只供演奏時使用,更記錄了不同時期對巴哈的不同理解,從而形塑了當前21世紀的聽眾對《組曲》的認識。因此筆者預計以六篇文章的篇幅勾勒《組曲》樂譜過去三百年的流傳概況,本文先從《組曲》的早期抄本開始談起。
雖說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具有開創性、影響後世演奏家與作曲家無數,但畢竟巴哈所處的巴洛克年代距今已相當遙遠,這兩、三百多年之間世界各地音樂風格演變下來,今日的音樂作品早已不是巴哈那些作品的樣貌。
這裡介紹從巴哈創作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之後,還有哪些代表性的、極具特色的無伴奏大提琴作品。
雖說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具有開創性、影響後世演奏家與作曲家無數,但畢竟巴哈所處的巴洛克年代距今已相當遙遠,這兩、三百多年之間世界各地音樂風格演變下來,今日的音樂作品早已不是巴哈那些作品的樣貌。
這裡介紹從巴哈創作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之後,還有哪些代表性的、極具特色的無伴奏大提琴作品。

自從卡薩爾斯於1936-39年間完成《組曲》最有代表性的錄音之後,1950-80年間,各國的大提琴家也紛紛的錄下自己對《組曲》的詮釋。在《組曲》錄音如雨後春筍般問世的同時,德國大提琴家卻成了歷史中的失語者。欲探究其原因,同樣需要回到卡薩爾斯與《組曲》的關係。

自從卡薩爾斯於1936-39年間完成《組曲》最有代表性的錄音之後,1950-80年間,各國的大提琴家也紛紛的錄下自己對《組曲》的詮釋。在《組曲》錄音如雨後春筍般問世的同時,德國大提琴家卻成了歷史中的失語者。欲探究其原因,同樣需要回到卡薩爾斯與《組曲》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