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現代音樂作曲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二十世紀的音樂複雜多變,很難準確的劃分。西方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轉型,各種新藝術、新美學思潮之影響,使得作曲家們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調性音樂觀念,希望能尋找一種與時代配合的作曲風格。

解放調性和和聲自由
荀貝格(A. Schönberg, 1874-1951)、貝格(A. Berg, 1885-1935)和魏本(A. Webern, 1883-1945)發展十二音列音樂理論,解放調性和和聲自由。

不和諧和弦造成強烈粗野的節奏和聲
斯特拉溫斯基(I. Stravinsky, 1882-1971)和巴爾托克(B. Bartok, 1881-1945)用非傳統的不和諧和弦造成強烈粗野的節奏和聲。

諧和與非諧和的和弦重疊
艾維茲(C. Ives, 1874-1954)運用諧和與非諧和的和弦重疊和隨意變更節拍及喜歡作演奏空間實驗的探索,造成空無前例的音樂創舉。

單調的曲調和聲,不斷重複
薩悌(E. Satie, 1866-1925)不按傳統章法,提倡以單調的曲調和聲,不斷重複造成一種屬於個人式的幽默諷刺。

噪音
另外還有把噪音、汽車機械發動聲及雜音作為音樂素材混合事件演出與社會批判的未來派(Futurism)作曲家,以上都是二十世紀早期的音樂現象。

新古典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有些作曲家們開始反省及探索傳統音樂形式之美,他們又重新對巴洛克和古典音樂的形式感到興趣,斯特拉溫斯基的作品被人稱為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另外巴爾托克、浦洛柯菲夫(S. Prokofiev, 1891-1953)、辛德密特(P. Hindemith, 1895-1963)、柯普蘭(A. Copland, 1900-1990)和「法國六人樂團」(Les Six)都有新古典風格傾向。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雖然樂壇被新古典主義掌控,但荀貝格領導的無調性音樂仍繼續發展。


在美國作曲家柯維爾(Henry Cowell, 1891-1965)、帕奇(H. Partch, 1901-1974)則繼承艾維茲的實驗觀念。從法國移民至美國的瓦瑞斯(Edgard Varèse, 1883-1965)在新大陸獨立發展另一系統的新音樂實驗。


二次大戰後,西方藝術音樂又可大致分為兩大趨勢:
一為重視理性和邏輯思維的系列音樂(Serial Music),另一是強調感官直觀的機運音樂(Aleatory Music)。

重視理性和邏輯思維的系列音樂(Serial Music)
系列音樂代表性作曲家包括巴比特(M. Babbitt, 1916-)、布雷茲(P. Boulez, 1925-)和史托克豪森(K. Stockhausen, 1925-);機運音樂代表為凱基(John Cage, 1912-1992)、菲德曼(Morton Feldman, 1926-)和布朗(Earle Brown, 1926-)。1950年後,作曲家更自由地去發展和探索新作曲領域及可能性,例如潘德瑞茨基(Kryzstof Penderecki, 1933-)和里蓋悌(György Ligetti, 1923-)探討簡潔的音樂結構、織體和色調。貝里歐(Luciano Berio, 1925-)和霍斯(Lukas Fass)都喜歡引用早期音樂的素材並把它們變形。艾頓(John Eaton, 1935-)和詹司登(Ben Johnston, 1924-)探討微分音。

強調感官直觀的機運音樂(Aleatory Music)
凱基和卡蓋爾(Mauricio Kagel, 1931-)探討音樂劇場;策夫斯基(Frederic Rzewski, 1938-)、卡爾丟(Cornlius Cardew, 1936-1981)探討即興作曲和演奏者與聽眾的關係。二十世紀中期後,由於科技的發達、錄音設備的普遍、電腦的發達,使得作曲的經驗能延伸至科技中,可利用音響合成器來設計不同的音質、音色、音響和多媒體表演效果。流行音樂、搖滾樂也成為探索的對象,作曲家賴克(Steve Reich, 1936-)、格拉斯(Philip Glass, 1937-),採用非西方的音樂素材及觀念,合併於西方的音樂形式中,這些混合文化思潮也影響到二十世紀音樂的發展,它至今仍在不停的轉化中。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294451/

參照: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andra Tavali的沙龍
2會員
15內容數
Sandra Tavali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7/23
在自己的國家,就可以靠自己
Thumbnail
2022/07/23
在自己的國家,就可以靠自己
Thumbnail
2022/07/17
Sandra Tavali 2022.7.17 演奏,在場館理   「表演與美術館」是近年來熱絡的主題。場館從平面靜態進入數位動態、跨領與展演等有諸多討論。《美術館裡的獨奏者》組曲,是為這個議題而啟發的成形。 音樂內容與演出形式 第一樂章:《少年超時空》 (5’00~6’00”) 小提琴獨奏
Thumbnail
2022/07/17
Sandra Tavali 2022.7.17 演奏,在場館理   「表演與美術館」是近年來熱絡的主題。場館從平面靜態進入數位動態、跨領與展演等有諸多討論。《美術館裡的獨奏者》組曲,是為這個議題而啟發的成形。 音樂內容與演出形式 第一樂章:《少年超時空》 (5’00~6’00”) 小提琴獨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古典樂不如想像中那樣古板靜止,只有靈活的人,才能跟上它的腳步。
Thumbnail
古典樂不如想像中那樣古板靜止,只有靈活的人,才能跟上它的腳步。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開始接觸了一些國作曲家的作品,自從到了德國之後就一心想學習最正統的德國古典音樂,所以和教授學的幾乎都是德國作曲家的作品居多。還記得大學時時常會吹到法國和德國作曲家的作品,當時候的自己雖然知道這兩派作曲家生在同一時期,風格是截然不同,但當時卻對「和弦」不怎麼敏感。風格的變化始終都在於
Thumbnail
最近這幾天開始接觸了一些國作曲家的作品,自從到了德國之後就一心想學習最正統的德國古典音樂,所以和教授學的幾乎都是德國作曲家的作品居多。還記得大學時時常會吹到法國和德國作曲家的作品,當時候的自己雖然知道這兩派作曲家生在同一時期,風格是截然不同,但當時卻對「和弦」不怎麼敏感。風格的變化始終都在於
Thumbnail
我們在學配樂的過程中,常見的學習項目不外乎就是管弦樂作曲、配器法、對位法等這些聽起來非常「古典音樂」的術語,但為什麼古典樂對配樂的影響會這麼深? 我們又能從古典樂裡面學到什麼呢?
Thumbnail
我們在學配樂的過程中,常見的學習項目不外乎就是管弦樂作曲、配器法、對位法等這些聽起來非常「古典音樂」的術語,但為什麼古典樂對配樂的影響會這麼深? 我們又能從古典樂裡面學到什麼呢?
Thumbnail
如果你有大概了解過音樂史,你會發現,每個時期的音樂都是在和上個時期唱反調,例如巴洛克音樂常有很多條旋律線並存,互相對位、交織在一起,是以橫向的音樂為主;但到了下一個時代,古典時代的音樂就偏偏要簡化這些交織的旋律線,並開始使用和弦,把作曲方式變成縱向的。序列主義是由作曲家荀伯格(Arnold Scho
Thumbnail
如果你有大概了解過音樂史,你會發現,每個時期的音樂都是在和上個時期唱反調,例如巴洛克音樂常有很多條旋律線並存,互相對位、交織在一起,是以橫向的音樂為主;但到了下一個時代,古典時代的音樂就偏偏要簡化這些交織的旋律線,並開始使用和弦,把作曲方式變成縱向的。序列主義是由作曲家荀伯格(Arnold Scho
Thumbnail
其實這一篇範圍有點廣,首先重點還是電子音樂,然後是融入電子音樂的世界音樂。 在上篇稀奇樂器介紹中,所介紹的樂器皆是1902-1942這幾年間研發的「電子樂器」,這樣新奇且具有想像力的聲音,很快就令許多音樂家趨之若鶩,莫不想拿來擴展音樂的豐富性。直到1960年代,搖滾樂興起,電吉他成為運用的主要樂器,
Thumbnail
其實這一篇範圍有點廣,首先重點還是電子音樂,然後是融入電子音樂的世界音樂。 在上篇稀奇樂器介紹中,所介紹的樂器皆是1902-1942這幾年間研發的「電子樂器」,這樣新奇且具有想像力的聲音,很快就令許多音樂家趨之若鶩,莫不想拿來擴展音樂的豐富性。直到1960年代,搖滾樂興起,電吉他成為運用的主要樂器,
Thumbnail
二十世紀的音樂複雜多變,很難準確的劃分。西方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轉型,各種新藝術、新美學思潮之影響,使得作曲家們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調性音樂觀念,希望能尋找一種與時代配合的作曲風格。 解放調性和和聲自由 荀貝格(A. Schönberg, 1874-1951)、貝格(A. Berg, 1885-1935
Thumbnail
二十世紀的音樂複雜多變,很難準確的劃分。西方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轉型,各種新藝術、新美學思潮之影響,使得作曲家們不再滿足於傳統的調性音樂觀念,希望能尋找一種與時代配合的作曲風格。 解放調性和和聲自由 荀貝格(A. Schönberg, 1874-1951)、貝格(A. Berg, 1885-1935
Thumbnail
作曲手法只是創作的手段,最重要的還是音樂本身的呈現。
Thumbnail
作曲手法只是創作的手段,最重要的還是音樂本身的呈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