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避免被指稱「凡事政治化的部落客」,這篇要來談一談比較符合本格精神的東西。由於台灣是海島,就來簡單談一談海軍戰略吧。這篇是基礎入門版,會以口語與比喻的方式來解釋,同時請包括各位海軍研究的先進,給與指教與批評。
海軍戰略的發展,如果要講到希臘時代,那會扯不完,所以這裡要討論的是近百多年的狀況。台灣的海軍戰略發展,一直面臨到幾個瓶頸,除了海軍在開戰的生存性外,也還有其指導思維,這些思維大致上可以簡單分為幾項。
- 大船派:以大噸位的船艦作為艦隊基礎。基本概念是,噸位高的船艦可以裝載大功率雷達,也可以裝載較多飛彈以及防禦措施,生存性較佳。
- 小船派:以小噸位的艦艇,編制大量的數目組成艦隊。基本概念是,小型高速且數目眾多的艦艇,可以對目標進行高速突襲、飽和攻擊,而且小型艦艇不易被發現,有較佳的隱蔽性。
另外一種思考概念也要考慮進來,是海權論作者馬漢在分析日俄戰爭時提出的概念。
- 存在艦隊:艦隊存在的本身即具有意義。基本概念是,只要艦隊存在於大海之上,無論艦隊的大小,對敵軍的威脅就會存在。
- 要塞艦隊:艦隊依存陸上防禦措施,進行陸海協同的攻防。基本概念是,以防守嚴密的陸上要塞為主,艦隊做為機動打擊的一環。
簡單說,這些概念都是現在台灣發展海軍在爭執的地方,因為資源有限,不可能把海軍發展成宇宙艦隊那種怪物,所以必須投注在必要的地方上。
那麼,海軍的戰略發展到底是依靠什麼為基準的?這個答案,就跟解決美國是否參與二次大戰的爭議一樣。日軍的炸彈與魚雷幫美國解決了參戰的爭執,要解決哪一種海軍戰略的正確性,也是依靠實際打一仗才知道。我們現在常常事後諸葛的認為哪一種派別的錯誤等等,其實都忽略發展某一種海軍戰略的背後思維,甚至是投注的資源多寡,這些在當時都很難被人所認知。(暗黑的說法就是,一個支持A派的將軍與政治家,明知道B派比較正確,但他們投注太多政治資源甚至是個人投資資金在A派的發展上,就算明知危險,也會選擇豪賭A派最終會獲勝。)
我們先把時代拉回到中日甲午戰爭的黃海海戰,現在我們都很清楚,日本會獲勝的理由並不是日本帝國海軍的英勇無比,也不是艦艇遠優北洋艦隊,實在是北洋艦隊面對國內保守派的內鬥,根本得不到該有的資源。這種政治問題先不管,至少在當時的海軍發展上,有分成兩個主要理論。
- 巨艦大砲主義:追求主力戰艦的巨型火力,用可觀的火力一次性的將敵艦擊沉。
- 小船快砲主義:以噸位小但速度快、操作性好的艦艇,裝備速射快砲,以牽制火力癱瘓敵艦。
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當代主流是巨艦大砲,所以李鴻章等人在建構北洋艦隊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圍繞這個概念而來,所以購買了鐵甲巨艦,裝備巨型火砲,以兩鎮主力艦為主的北洋艦隊,成軍之時在西太平洋沒有任何強權膽敢進犯,這是史實。日本是海島國家,比其他國家更擔心海軍的弱勢,但因為日本在當時的財政問題,也只可以購買到噸位小兩號的船艦,所以構成的皇家海軍艦隊,跟北洋艦隊一比小了一半。
那為何黃海海戰結果如此?在當年的海軍與相關武器發展相當快速,各種形式的大砲、船艦每年都被開發出來,軍火生意在當時可是火紅無比,每個國家有造船廠的都想要搶訂單。所以也提供了日本很多樣化的選擇,北洋海軍慘在建軍完後就沒什麼更新,連維護都有問題,日本則是購買了許多數千噸的輕噸位快速艦艇,裝備的副砲速射性極佳。但請別忘了,還沒開打根本就沒人知道結果會如何,實際上北洋海軍的後勤維修問題,也是戰後才被徹底揭露,至少開打的時候日本可沒真的把握。
但黃海海戰就決定了小船派的勝利?並沒有。巨艦大砲的威力依然可怕,日本的受損船艦,在整場海戰中根本只有吃過一發砲彈,但吃了一發就快沉了,還連滾帶爬的開回港口維修,顯然巨艦大砲的想法並沒有錯誤。而日本的速射砲將定遠、鎮遠的甲板以上結構打到幾乎光禿禿,也充分證明牽制的實效,而且打到這樣還沒有沉沒,也表示了巨艦確實有其生存性。
這段小故事只是要說,很多狀況是打了才知道,沒打過根本就沒人敢保證。現在台灣的大船與小船派之爭,主要來源有幾個。
中東戰爭中,埃及飛彈快艇的冥河飛彈,擊沉以色列的驅逐艦。
台海海戰中,中國小型魚雷快艇以數量優勢擊沉台灣的千噸驅逐艦。
說白一點,就是因為發生過種種狀況,使得當事人與相關人員,相信某一種方向是正確的。
那麼,海軍戰略這樣看下來,豈不是很亂?
並不是,因為不管大船小船、存在要塞哪一種爭執,其比較基礎還是要以整體戰略環境來考量。在此基礎下的比較才具有意義,例如日本在成為東亞強權後,竭力發展巨型戰艦,若把這些戰艦的資源轉成航空母艦,說不定與美國的海戰勝負還不見得會那麼快明朗化。這就是一個在戰略選擇上的錯誤,其錯誤就跟英國派出威爾斯親王與卻敵號到新加坡,卻被日軍飛機擊沉一樣,在這麼清楚的結果前,日本還是選擇相信超弩級戰艦的威力,這就沒有理由可言了。
真的問題在於,埃及在當時根本就沒有大型水面艦,足以跟以色列一較雌雄,發展飛彈快艇是一種不得不的選擇,加上蘇俄的技術協助,才會去生產火力強大但沒啥生存能力的飛彈快艇。再者,發生海戰的地點都是在地中海東岸,岸邊地形也可以提供小型船隻的隱蔽。再以台灣的狀況來說,中國一開始也是沒什麼可以見人的海軍艦艇,老蔣來台灣的時候把海軍主力都帶走了,中國也是在沒資源的狀況下發展魚雷快艇,說穿了就是人命不值錢,損失幾艘又如何。
請讀者注意,如果我們在談論的是太平洋上的決戰,上面談的在現代幾乎都是鬼扯了,一望無際的大洋上,只有航母可以用其艦載機遠程偵查與打擊,航母群的大型雷達可以老遠看到任何有威脅性的艦隊,甚至在飛彈射程外就以艦載機攻擊敵軍。簡單說,這些例子,幾乎都可以說是依存在陸地這種環境才可以談。
台灣的海軍戰略發展,真正的重點是在於,台灣的防守力量是否可以在美國介入前,有效的遏止中國的實質占領。換言之,就是拿來拖時間用的,就算筆者自己紙上談兵,有信心與把握在非核戰爭中,把來犯中國上百萬大軍全部殲滅,但台灣也要賠上數萬軍隊與倍計數的平民,以及數十年的經濟發展,這種戰果也太沉重了,台灣民眾也不可能苦撐到這種程度。
這也是為什麼一般談論台灣的防守,多是以海空軍被殲滅當作一個時間點,若此時間點已經超過美軍來援的時間,就可以當作中國攻台失敗,萬一遠在美國艦隊抵達前就全滅,我們就當作台灣幾乎處在戰敗邊緣。至於要討論到陸軍的決戰,這是另一回事,先不談。
所以拉回台灣的狀況,一般來說各派的爭執點在於:
針對中國的登陸艦隊
- 大船派:海軍艦隊以存在艦隊為主,在有開戰之前艦隊就開拔出港,在台灣的北、東、南三面海域,甚至深入太平洋,迫使解放軍顧忌存在的海軍艦隊,不敢貿然發動登陸攻勢。
- 小船派:台灣沿岸地形複雜,小船快艇可以躲藏其中,對登陸船隊發動攻勢,由於小船數量龐大,解放軍難以全面消滅,對登陸船隊有極大威脅。
批評
- 大船派:在可能短期決戰的台海中,艦隊將很難在反登陸作戰中佔有重要地位,且中國海軍日益壯大,存在艦隊有可能本身就是一個大型目標,反而失去其意義。
- 小船派:小船生存性太低,搜索敵艦又需要依靠陸地系統,意義不如建構快速移動的砲兵、飛彈部隊。
針對中國的海軍艦隊
- 大船派:大噸位的船艦可以提早發現中國艦隊的蹤跡,在大海中提供及早攻擊的優勢。大型水面艦隊形成的作戰半徑,將會迫使中國海軍艦隊限縮其行動範圍。
- 小船派:中國海軍艦隊要對台進行攻勢,勢必進入台灣本島的飛彈攻擊範圍,小船快艇可以有效的提供機動打擊武力,迫使中國海軍艦隊不能太早靠近台灣本島。
批評
- 大船派:中國的龐大潛艇威脅,反倒會阻礙我海軍的行動範圍,且中國的艦艇優勢日益明顯,海軍艦隊是否可以有效打擊中國艦隊,不無疑問。
- 小船派:小船必須依靠陸地,一但出海的生存性急速降低,不如組裝大量的車載反艦飛彈,讓台灣本島本身就是超大型飛彈快艇。
筆者是不相信中科院的隱形材料發展技術的,原因很多,不想明講,只能說最好別相信會浮報一百倍預算的單位,能夠發展出什麼偉大又先進的武器,多半都是買來用抄的。中國的山寨技術已經比台灣好很多了,讀者可以猜看看,中國有沒有山寨版的隱形材料。
基本上,說法跟爭執點還有很多種,但目前都不具有決定性的說服力,最主要的幾點因素在於。
台灣海軍戰略依存大戰略指導,尤其是與美國的關係,在無法確定美軍來台支援的可能與時間下,所有的戰略規劃都很難以具體。
飛彈技術的提昇,台灣與中國都已經有上百公里的攻艦飛彈,也已經不完全需要大型固定的雷達基地搜索,在雙方的火力都提升到毀滅性的等級下,雙方的艦隊本質上都算過時,亟需重新建構新一代的構想。
台灣本島的陸軍飛彈體系,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對中國解放海空軍進行極有效的打擊,使得大船與小船派的構想,在本質上都逐漸失去其最初意義。
說白一點,就是台海兩邊太久沒打仗,根本沒機會驗證手上武器的好用程度,大家都是用猜的。再加上近年來的戰爭,都是美國去打別人,雖然在個別的小地方上有可以討論的地方,但整體來說美國的軍事實力太過強大,對照的國家弱的可憐,更別提連海軍都沒有。在此狀況下沒有可以參考的標準,雙方都無所適從。
更進一步的理由,還包括中國的崛起,使其海軍的發展,已經不單純只是面對台灣海軍而已,解放海軍現在的建軍目標,包含了對付日本的八八艦隊、美軍的航母艦隊群,這些對手遠比台灣要強大的多。要建築一隻現代的北洋海軍,足以打敗上述的兩隻艦隊,建軍方向根本就與攻打台灣不一樣,邏輯與思維都是不同的,在此前提下發展的解放海軍,我們台灣與其說是被動因應,不如說是無奈回應,甚至是自己做自己的,反正也不知道對面在想什麼。
但筆者想要強調的是,無論哪一種派別,基本建軍的基礎,其戰略思維與方向,都不可能脫鉤台灣本身的戰略情勢。若純粹要論述怎樣消滅登陸的解放軍登陸艦隊,或是單純討論怎樣殲滅中國南海艦隊,這都只是一種過度理想的狀況。例如台灣後年買了四艘潛艇,一但兩岸開打,美國就派潛艦把東海艦隊打爆,然後故意裝死說是台灣買的美國潛艇性能優異、艦上官兵將士用命,讀者您覺得中國能怎樣?干冒與美國全面開戰的風險,拿核彈丟美國航母戰鬥群嗎?
照慣例,談一下台灣海軍發展的「人」的問題。拉法葉案為我們每個人所知,但很少人知道當時韓國蔚山艦被取消,換了法國拉法葉,其實是兩派的一個鬥爭結果,小船派在此受到重挫。但真正讓人不齒的是,某幾位海軍大船派重要將領,在他們掌權的任內,下了紀德艦的訂單、砍了「前」光華計劃,卻在他們進入政壇,成為「軍事專業立委」的時候,又公開反對大船,去鼓吹小船發展。這種換了位置換了腦袋的問題,才是今天台灣不管哪一種建軍計畫的最大阻礙。
順便也可以讓讀者想一下,前國防部長李傑在任內,最鼓吹哪一種海軍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