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湯問影評|《孔雀》: 一條命夠不夠換孩子的飛黃騰達?

湯問
發佈於Tom Wen
2020/02/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孔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ep4/ 2018/ 台灣
《孔雀》電影海報

重點摘要

本集探討的是功利主義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所造就出病態的教育結構,諷刺的小至中低收家庭的母親芳美琪,賣命地讓兒女上大學以作為未來對自身最有利的投資;大至公私立學校懸殊的經濟門檻和升學聲望所引來不切實際的覬覦,到頭來卻發現女兒巧藝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物質生活水準與同儕格格不入而陷入金錢的誘惑。
《孔雀》電影劇照

望子成龍的背後

孔雀因外表虛華而被象徵是慾望的綜合體,同時也指涉著人類萬惡的根源,在劇中如同惡魔般地存在是獨具特色的故事設定。母親芳美琪在劇中發表的先苦後甘說看似頭頭是道,卻萬萬沒想到貴族學校光環的盲從完全是踰矩且本末倒置的行為。不但使得巧藝備受同儕的壓力,巧欣也無法在社會期許低落的體育班適展長才。
對母親而言,她的孔雀是孩子的未來成就,只是揠苗助長的扭曲價值觀拖累了一家子。像是天真且藝術造詣高的巧藝本該正向積極發揮所長,卻因環境所迫而向金錢低頭,否則一頓麥當勞可謂中產階級子女何等的小確幸。當巧藝與同儕輕易地從平均消費3000多元的法式料理店走出,回家得到的則是一張父親的祝福紙條和難得中獎600元的生日蛋糕,這樣的畫面對比是何等強烈。
《孔雀》電影劇照

關於名校迷思

至於巧欣,一心渴望成為體育健將的心願卻招致母親「讀人人,笑死人」的冷嘲熱諷,最後反因求助於孔雀而家道中落。不論如何,這也是當今社會標籤作用的寫照。學校聲譽往往受學生素質、升學率、未來出路左右,而非其推出的招牌科系或課程內容是如何深受孩子所嚮往而受益。就我看來,台灣的學校競爭往往是贏者全拿,榜上無名的學校自然受到社會輿論的輕蔑與歧視。更甚者,學校師生往往因社會催眠而態度消極、士氣不振,諸如「進XX就不用想太多」言論在大學網路社群上屢見不鮮。
《孔雀》電影劇照

私校的月亮比較圓?

維德中學是典型的貴族與升學學校,高社經地位的家庭子女、只會應付考試的老師、嚴禁影響讀書行為的校規.......。透過種種跡象,台灣的某些學校似乎混雜著些許的特質。有人認為私校資源恰好與公校加補習班打平,有人則覺得私校校風嚴謹,適合升學。不論如何,就讀者的求學經歷,私校資源固然優渥,但前提仍是懂得如何運用且運用得起。像是人力充沛的外師會受到積極上進的同學邀請協助參賽,至於寒暑假開出的海外留學團便能洞察班上家庭懸殊的經濟實力。與其著眼於公私校,不如讓孩子投其所好,唯有環境與興趣相得益彰,拼命換來的私校夢也才有所價值
《孔雀》電影劇照

過度的勤儉美德

反觀父親的價值觀,他安分守己的性格雖然使他免於孔雀的誘惑,但過分地勤儉反而成為他的孔雀。像是在公園傾倒家庭垃圾以避免專用垃圾袋的微薄支出,反而招致鉅額的罰緩;當內心認為肇事逃逸能一走了之,付出的代價卻是被剝奪三個月的經濟收入。由此可見,人人心中各自都住著不同的孔雀,唯一的驅逐之道則是要憑著經驗與理性做出合乎中道的決定,否則人為災禍將不請自來。
《孔雀》電影劇照

結論

來到結局,母親成為孔雀的下場便為整部劇畫龍點睛,與俗諺「有錢能使鬼推磨」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初是過度理想主義的母親為兒女引來了孔雀,如今只能犧牲自己贖回兒女的未來。一夕之間,看似勉強過得去的家庭其實是多麼的弱不禁風,因為一場魔鬼的交易而家破人亡。孔雀使人產生美好的妄想,直到被困在籠子裡仍渾然不知。人性就是如此地矛盾,若要歸咎的話,恐怕也只有「貪」能解釋一切了。
以上純屬筆者觀點,若有引用不當之情形,還請不吝指教與包涵。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湯問
湯問
千禧年誕生的小作家,希望在對的時間,用文章跟你交朋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