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湯問影評|《孔雀》: 一條命夠不夠換孩子的飛黃騰達?

湯問-avatar-img
發佈於影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孔雀》/《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ep4/ 2018/ 台灣

《孔雀》電影海報

《孔雀》電影海報

重點摘要

本集探討的是功利主義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所造就出病態的教育結構,諷刺的小至中低收家庭的母親芳美琪,賣命地讓兒女上大學以作為未來對自身最有利的投資;大至公私立學校懸殊的經濟門檻和升學聲望所引來不切實際的覬覦,到頭來卻發現女兒巧藝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物質生活水準與同儕格格不入而陷入金錢的誘惑。

《孔雀》電影劇照

《孔雀》電影劇照

望子成龍的背後

孔雀因外表虛華而被象徵是慾望的綜合體,同時也指涉著人類萬惡的根源,在劇中如同惡魔般地存在是獨具特色的故事設定。母親芳美琪在劇中發表的先苦後甘說看似頭頭是道,卻萬萬沒想到貴族學校光環的盲從完全是踰矩且本末倒置的行為。不但使得巧藝備受同儕的壓力,巧欣也無法在社會期許低落的體育班適展長才。

對母親而言,她的孔雀是孩子的未來成就,只是揠苗助長的扭曲價值觀拖累了一家子。像是天真且藝術造詣高的巧藝本該正向積極發揮所長,卻因環境所迫而向金錢低頭,否則一頓麥當勞可謂中產階級子女何等的小確幸。當巧藝與同儕輕易地從平均消費3000多元的法式料理店走出,回家得到的則是一張父親的祝福紙條和難得中獎600元的生日蛋糕,這樣的畫面對比是何等強烈。

《孔雀》電影劇照

《孔雀》電影劇照

關於名校迷思

至於巧欣,一心渴望成為體育健將的心願卻招致母親「讀人人,笑死人」的冷嘲熱諷,最後反因求助於孔雀而家道中落。不論如何,這也是當今社會標籤作用的寫照。學校聲譽往往受學生素質、升學率、未來出路左右,而非其推出的招牌科系或課程內容是如何深受孩子所嚮往而受益。就我看來,台灣的學校競爭往往是贏者全拿,榜上無名的學校自然受到社會輿論的輕蔑與歧視。更甚者,學校師生往往因社會催眠而態度消極、士氣不振,諸如「進XX就不用想太多」言論在大學網路社群上屢見不鮮。

《孔雀》電影劇照

《孔雀》電影劇照

私校的月亮比較圓?

維德中學是典型的貴族與升學學校,高社經地位的家庭子女、只會應付考試的老師、嚴禁影響讀書行為的校規.......。透過種種跡象,台灣的某些學校似乎混雜著些許的特質。有人認為私校資源恰好與公校加補習班打平,有人則覺得私校校風嚴謹,適合升學。不論如何,就讀者的求學經歷,私校資源固然優渥,但前提仍是懂得如何運用且運用得起。像是人力充沛的外師會受到積極上進的同學邀請協助參賽,至於寒暑假開出的海外留學團便能洞察班上家庭懸殊的經濟實力。與其著眼於公私校,不如讓孩子投其所好,唯有環境與興趣相得益彰,拼命換來的私校夢也才有所價值

《孔雀》電影劇照

《孔雀》電影劇照

過度的勤儉美德

反觀父親的價值觀,他安分守己的性格雖然使他免於孔雀的誘惑,但過分地勤儉反而成為他的孔雀。像是在公園傾倒家庭垃圾以避免專用垃圾袋的微薄支出,反而招致鉅額的罰緩;當內心認為肇事逃逸能一走了之,付出的代價卻是被剝奪三個月的經濟收入。由此可見,人人心中各自都住著不同的孔雀,唯一的驅逐之道則是要憑著經驗與理性做出合乎中道的決定,否則人為災禍將不請自來。

《孔雀》電影劇照

《孔雀》電影劇照

結論

來到結局,母親成為孔雀的下場便為整部劇畫龍點睛,與俗諺「有錢能使鬼推磨」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初是過度理想主義的母親為兒女引來了孔雀,如今只能犧牲自己贖回兒女的未來。一夕之間,看似勉強過得去的家庭其實是多麼的弱不禁風,因為一場魔鬼的交易而家破人亡。孔雀使人產生美好的妄想,直到被困在籠子裡仍渾然不知。人性就是如此地矛盾,若要歸咎的話,恐怕也只有「貪」能解釋一切了。

以上純屬筆者觀點,若有引用不當之情形,還請不吝指教與包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湯問的沙龍
9會員
14內容數
如果人生是一片海,那你可曾潛入海底,又可曾眺望遠方。 偶爾偷點閒,看到欲罷不能的影集會振筆疾書,至於遊記的發文頻率可以比擬彗星撞地球了。所以,如果你和我的文章有相見恨晚的遺憾,還是可以追蹤喔。期待未來在某個黃辰吉日再度相遇。
湯問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6/12
最討厭下雨的我,偏偏搬到全台灣最會下雨的地方。劇中的林雨菁自從原本與爸爸和奶奶住的小林村因八八風災滅村後,全家僅存她倖免於難。諷刺的是,她卻搬到了叔叔住的東北角,也成為了她最難適應之處。
Thumbnail
2020/06/12
最討厭下雨的我,偏偏搬到全台灣最會下雨的地方。劇中的林雨菁自從原本與爸爸和奶奶住的小林村因八八風災滅村後,全家僅存她倖免於難。諷刺的是,她卻搬到了叔叔住的東北角,也成為了她最難適應之處。
Thumbnail
2020/02/26
相較於前四集,這是一個虛擬建構的反烏托邦社會,探討的是從懷孕到養兒育女的過程被壓制型國家機器(RSA)箝制成一條生產線,而女性唯一的母親職業則會隨孩子的學業成績決定社經地位的高低。在如此功利的社會,其中象徵女工的「母親」在意識型國家機器(ISA)作用下,母性的本質將會如何地發展。
Thumbnail
2020/02/26
相較於前四集,這是一個虛擬建構的反烏托邦社會,探討的是從懷孕到養兒育女的過程被壓制型國家機器(RSA)箝制成一條生產線,而女性唯一的母親職業則會隨孩子的學業成績決定社經地位的高低。在如此功利的社會,其中象徵女工的「母親」在意識型國家機器(ISA)作用下,母性的本質將會如何地發展。
Thumbnail
2020/02/24
相較於《媽媽的遙控器》,本集把科技與人性推向更深的境界。它諷刺的是親子關係間意識形態的落差,並以極端方式呈現母親的選擇性心理所造成對女兒的無知,也詮釋了女兒自殺前的遺言:「我是可悲又沒人愛的林茉莉」。
Thumbnail
2020/02/24
相較於《媽媽的遙控器》,本集把科技與人性推向更深的境界。它諷刺的是親子關係間意識形態的落差,並以極端方式呈現母親的選擇性心理所造成對女兒的無知,也詮釋了女兒自殺前的遺言:「我是可悲又沒人愛的林茉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沿襲自中國的科舉制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儼然成為華人現代教育必須服 膺的準則。在被升學主義框架的體制下,親子關係往往淪為可悲又無奈的犧牲品。時至今日,有多少父母假「愛」之名,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實,情緒勒索已然成為多數學齡時期的各位難以忘懷的夢魘。 「如果你考班上前三名,媽媽就買那個給
Thumbnail
沿襲自中國的科舉制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儼然成為華人現代教育必須服 膺的準則。在被升學主義框架的體制下,親子關係往往淪為可悲又無奈的犧牲品。時至今日,有多少父母假「愛」之名,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實,情緒勒索已然成為多數學齡時期的各位難以忘懷的夢魘。 「如果你考班上前三名,媽媽就買那個給
Thumbnail
本集探討的是功利主義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所造就出病態的教育結構,諷刺的小至中低收家庭的母親芳美琪賣命地讓兒女上大學以作為未來對自身最有利的投資,大至公私立學校懸殊的經濟門檻和升學聲望所引來不切實際的覬覦,到頭來卻發現女兒巧藝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物質生活水準與同儕格格不入而陷入金錢的誘惑。
Thumbnail
本集探討的是功利主義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所造就出病態的教育結構,諷刺的小至中低收家庭的母親芳美琪賣命地讓兒女上大學以作為未來對自身最有利的投資,大至公私立學校懸殊的經濟門檻和升學聲望所引來不切實際的覬覦,到頭來卻發現女兒巧藝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物質生活水準與同儕格格不入而陷入金錢的誘惑。
Thumbnail
,公視所製作的著名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上月剛獲得金鐘獎十四項獎項提名,筆者藉由這齣劇裡出現的「對話」、「鏡頭」、「故事性」來詮釋教育體制出現的問題,但也因為劇中只有提出問題,而沒有給出解答,此處也以筆者的視角給予想法。
Thumbnail
,公視所製作的著名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上月剛獲得金鐘獎十四項獎項提名,筆者藉由這齣劇裡出現的「對話」、「鏡頭」、「故事性」來詮釋教育體制出現的問題,但也因為劇中只有提出問題,而沒有給出解答,此處也以筆者的視角給予想法。
Thumbnail
從〈媽媽的遙控器〉到〈茉莉的最後一天〉,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單元劇都是重磅出擊,每一集都在談母親與兒女的愛恨交纏。但是來到《孔雀》,風向驟轉,開始談造就親子問題的背後兇手──大環境的貧富階
Thumbnail
從〈媽媽的遙控器〉到〈茉莉的最後一天〉,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單元劇都是重磅出擊,每一集都在談母親與兒女的愛恨交纏。但是來到《孔雀》,風向驟轉,開始談造就親子問題的背後兇手──大環境的貧富階
Thumbnail
  「上課不能發問,下課不能打球,那為什麼還要來上學?」,在剛進入「升學班」的我,無法理解導師「下課不能打球」的規定,仍執意下課打籃球而被罵了很多回。
Thumbnail
  「上課不能發問,下課不能打球,那為什麼還要來上學?」,在剛進入「升學班」的我,無法理解導師「下課不能打球」的規定,仍執意下課打籃球而被罵了很多回。
Thumbnail
 有雷慎入。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單元劇呈現,上週播出第四集-《孔雀》。前三集依序為:《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
Thumbnail
 有雷慎入。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單元劇呈現,上週播出第四集-《孔雀》。前三集依序為:《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
Thumbnail
這些沒了名字的媽媽,每個都被稱呼為「XX同學的媽媽」們,在瀕臨崩潰之前講的唸的想的,都是「你」「你」「你」,但其實最終都是自己。 這樣的情節,太熟悉了。 然而,這些媽媽們真的是萬惡嗎?
Thumbnail
這些沒了名字的媽媽,每個都被稱呼為「XX同學的媽媽」們,在瀕臨崩潰之前講的唸的想的,都是「你」「你」「你」,但其實最終都是自己。 這樣的情節,太熟悉了。 然而,這些媽媽們真的是萬惡嗎?
Thumbnail
公視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引起了廣泛的家長討論,而我昨晚看到的『孔雀』絕對是針對家長量身定做的戲劇,因為除了最淺層的觀影感想:『這位媽媽也太誇張了吧』,其劇情張力也絕對是飽足的,幾乎是到
Thumbnail
公視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引起了廣泛的家長討論,而我昨晚看到的『孔雀』絕對是針對家長量身定做的戲劇,因為除了最淺層的觀影感想:『這位媽媽也太誇張了吧』,其劇情張力也絕對是飽足的,幾乎是到
Thumbnail
改編自〈私的迷思〉,《孔雀》主要討論中產階級家庭為了唸私校所付出的代價。然而,比起老生常談「私校/明星學校是否真的值得追求?」我認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影集《孔雀》藉由奇幻包裝點出的不只如此:
Thumbnail
改編自〈私的迷思〉,《孔雀》主要討論中產階級家庭為了唸私校所付出的代價。然而,比起老生常談「私校/明星學校是否真的值得追求?」我認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影集《孔雀》藉由奇幻包裝點出的不只如此:
Thumbnail
人說「為母則強」,這句話看似褒揚母親,其實也有不容推卻的意涵,要身為母親的女人把教養的重責扛起來,不論那是孩子的現在或未來。
Thumbnail
人說「為母則強」,這句話看似褒揚母親,其實也有不容推卻的意涵,要身為母親的女人把教養的重責扛起來,不論那是孩子的現在或未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