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問影評|《茉莉的最後一天》: 孩子的最後一天,也是真相水落石出的一天

湯問
發佈於Tom Wen
2020/02/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茉莉的最後一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ep3/ 2018/ 台灣
《茉莉的最後一天》電影海報

重點摘要

相較於<媽媽的遙控器>,本集把科技與人性推向更深的境界。它諷刺的是親子關係間意識形態的落差,並以極端方式呈現母親的選擇性心理所造成對女兒的無知,也詮釋了女兒自殺前的遺言:「我是可悲又沒人愛的林茉莉」。
《茉莉的最後一天》電影劇照

母親與惡的距離

劇情一開始,母親臥房衣櫥裡潛藏的電視沒想到卻是偷窺女兒一舉一動的畫面。這一幕隨即讓我想到黑鏡(Black Mirror)其中一集<方舟天使>(Arkangel)的橋段。當女兒得知自己被母親安裝一個類似行車紀錄器的東西在身上,那些與男友的性愛畫面無所遁形,便憤怒地將她殺害,藉此諷刺直升機父母以及對子女隱私權的侵犯
然而,該劇可怕之處則在於茉莉死後,亟欲知道真相的母親罔顧他人勸阻,擅自讀取女兒的記憶,直到發現自己的可怕之處才體認到殺人兇手正是自己。就我看來,劇情走向試圖在親子關係的糾葛中搭起一個對話溝通的橋樑。這項操作可以十分簡單,但有鑑於華人社會普遍要求孩子「聽話」的框架,實行上卻非常困難
《茉莉的最後一天》電影劇照

叛逆的界線

命令與傾聽往往在一線之隔,許多父母卻百思不得其解。一旦孩子有事與願違的舉動,父母則常以「叛逆」的標籤為其冠上莫須有的罪名。但性格壓抑的孩子往往逆來順受,背負著所謂「不孝」的罪惡感,實則揹父母的黑鍋而渾然不知。
面對母親施加的壓力,她其中的消遣是送給媽媽贓物,從中得到支配他人的快感。而現實中,想必每人成長階段也曾有偷父母錢或先斬後奏的經歷,並從中獲得自由的滿足。這看似是茉莉壓力的發洩,但罪惡感的反噬往往又把她推向無盡的深淵。就這樣在快感和罪惡感之間游移,與家人的歸屬感便漸行漸遠。直到撒手人寰的那刻,她才真正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茉莉的最後一天》電影劇照

化悲憤為創作養分

面對母親情緒勒索的折磨,她於是把悲憤化為文字融在小說裡。殊不知,小說僅能從創作的成就感暫時脫離生活的痛苦,這也是她為什麼會向心理醫生說有時自己寫得好,有時卻寫得糟的原因。當她期望自己能像小說一樣與家人共進快樂的晚餐,小說角色的待遇卻是自己在現實中所無法得到的。這也是她為什麼會說,把自殘刀傷給媽媽看會得到該有的道歉,就像偶像劇般無法實現的原因。
《茉莉的最後一天》電影劇照
劇末,當母親釐清所有的真相後,茉莉的出現想必是令人最心碎的一段。母子倆從原本的陌生人變得一見如故,從媽媽崩潰地渴求能為女兒做點什麼,到茉莉因為沉冤昭雪,願意冰釋前嫌,這段撕裂的母女關係就此在悲劇中畫下完美的句點。

結論

只是可悲的是,現實中有多少親子關係一輩子都是個問號,現實中又有多少個茉莉是這樣禁不起霸凌而以死明志。故今之父母,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傾聽,何以別乎?
《茉莉的最後一天》電影劇照
以上純屬筆者觀點,若有引用不當之情形,還請不吝指教與包涵。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湯問
湯問
千禧年誕生的小作家,希望在對的時間,用文章跟你交朋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