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孔雀》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雷慎入。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單元劇呈現,上週播出第四集-《孔雀》。前三集依序為:《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
這集跟前面三集的呈現手法相較之下比較不同,因此這集也是我個人目前看下來最喜歡的。前三集所要陳述方式令人感到過於壓迫,可以明白那些劇情都是隨處可遇的狀況,但是如此用力地解剖,讓人吃不消。
(個人建議可以衡量自身身心狀況再選擇是否觀看)


#階級

《孔雀》劇情描述就讀維德私立中學的劉巧藝,身邊同學皆位於上流社會,但自己家裡的經濟狀況並不富裕,為了打進上流的朋友圈,他絞盡腦汁維持自身形象。不僅他傷腦筋,巧藝的母親更是成天思考著怎麼讓自己的兒女有更好的發展,不要像自己,因為沒念書而被遺留在社會底層。
有一天,巧藝發現學校裡有一隻孔雀,而這隻孔雀擁有實現願望的能力,只要拿與之對等的要求交換即可。接著圍繞著孔雀,巧藝的家人們以及同學發生一連串詭譎離奇的事件……。
看這一集讓我最先想到的議題是「階級流動」,戲劇很直接顯露了這部分的現實。午餐時間,巧藝聽著同學之間的聊天內容,搭配便當裡的兩個御飯糰。
「在日本剪的,幾千塊的,很便宜。」
「他上個星期才在波士頓跑馬拉松。」
「我昨天看我爸包場的電影。」
「我媽說暑假要去瑞士住兩個月。」
這部分其實既視感很強烈。上大學後,也許更早,在上高中的時候,我自己就深刻感受到家庭經濟落差對教育造成的影響。大學認識的人比高中時期更加多元,有些同學只能靠自己打工繳學費養自己,甚至要拿錢回家,沒時間也沒金錢在社交生活上,所謂「生存之上生活以下」的狀態。有些同學不住宿舍而是外宿,我聽過最貴的是一個月一萬,當然這個錢是家裡付,最讓我驚訝的例子是,有同學的父母擔心孩子安危,直接在學校附近買一套房子就近照顧。當然上述例子是極端值,大部分的朋友都落在中間值。
拿家裡錢錯了嗎?沒有錯,就是生活品質更高,擁有更多時間。家裡不給錢錯了嗎?也沒錯,要繼續念書,就要自己付出點什麼。
文章所選的劇照,是學校舉辦生日會的橋段。巧藝家裡不富有,無法買貴重的名牌,只能手做一本生日書給好友。同學們對於這樣「非名牌」的禮物,反應並非不屑,反而是讚嘆這樣的「天賦」是無價之寶,然後說起某藝術家的作品多珍貴,有錢也買不到。搭上校長在台上的開場白讓一切更加諷刺:「今天你的同學,就是你未來事業上的夥伴。」
這使我想起小王子裡所描述的一段:
當你告訴他們你交了一個朋友,他們不會問你:
「他的聲音怎麼樣?他最喜歡什麼遊戲?他蒐集蝴蝶嗎?」

他們會問你:
「他幾歲?他有幾個兄弟?體重多少?他父親賺多少錢?」

要靠這些數字,他們才會對人有了認識。
衡量朋友的標準之一是「價格」、「價值」,好像我們每個人身上都被貼了一張標價。


#交換

這衍伸到下個要談的主軸:「交換」。
從小到大我們都聽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可是人們還是想方設法想,幻想不勞而獲。劇中的「孔雀」代表著交換,這世界是很現實的,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交換的。我個人認為,這裡的交換是中性用語,每個人所擁有的事物都不同,透過交流合作來獲取彼此所需要,達到自己的目的並沒有不對,問題在於,當我們看待一個人的方式,只看得到身上的「標價」時,就不正確了。
事實上,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是「孔雀」的身影。劇中轉學生交換出去的是「與學業無關的興趣」,換回來的是「名列前茅的成績」,而戲劇外的我們,在求學階段,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忍耐一下、犧牲一點,之後考上好學校,未來就可以如何如何。」不知不覺中,我們也將自己一部分的時間與人生交換出去了。令人厭煩的是,新的階段會有新的孔雀等你,講著類似的話。
有些交換的確身不由已,但如果今天你擁有了交換權,與其被逼著交換一些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回來,不如想想自己要的是什麼,而最重要的是,交換的概念不是公平,而是你能承擔什麼。
但這部分的劇情,最讓我好奇的就是「校長跟孔雀交換了什麼?」
(歡迎有答案的人留言跟我分享。)


#社會價值觀

這一集,與其說是討論父母與孩子,不如說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對教育產生的重大影響。
劇中的母親曾經有機會當店長,卻因為學歷不足,店長之位被空降的大學畢業員工所奪去。因為自己受到不平等的對待,所以不想讓自己的小孩走一樣的路,這也讓我對於母親最後的決定不意外。那樣的犧牲,表達出對孩子的愛,但方式卻不一定是正確合適的。
相較起來,開計程車的父親則是認為小孩的平安健康比成績來的重要。巧藝父親的這句台詞非常戳中我,我想這也是每個人最希望聽到的話:「我只想要妳平安健康就好了。」
社會大眾也很有趣,在教育上提倡要讓孩子自由發展,找尋興趣,不該著重學歷而是要發揮專才等等,但實際打開各大求職網,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都要求大學學歷。這樣被扭曲的價值觀存在已久,絕對不是單靠某一方就能撼動。家長、學生與老師,都只是這個大環境生產列上的一環罷了。
最後還是很想跟所有家長說一句:人生比來比去比不完,即便讀了好學校也不保證日後人生一帆風順。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可以小額贊助我一杯咖啡:)

開啟街口支付APP,掃描下方 QRcode即可打賞!
(免手續費哦!)

 
若您喜歡我的文章,點點分享鍵,轉發給您所有的朋友。歡迎Follow我的帳號、在文章底下留言,與我互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2會員
5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九號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8日劇推薦列表,非常歡迎大家留言推薦。
隨著OTT平台日益蓬勃發展,觀眾在戲劇的選擇更多元。中國、日韓及歐美作品來勢洶洶,競爭激烈,台劇仍努力殺出一條血路,這次欲推薦的作品,是本年度口碑極佳的公視迷你短劇-《奇蹟的女兒》。
「輿論」,或者是PPT用語「帶風向」,劇情內容清楚展現輿論影響力,順勢帶出閱聽者培養媒體識別力之重要性。人們不應完全相信新聞,被新聞帶著走,人云亦云。然而,類似的情節天天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上演,而且離奇程度遠超戲劇。
衷心歡迎收看此節目的讀者們留言與我討論,大家心中的12 pick是誰? 
《1987》改編自韓國真人真事,以1987年1月所發生的「大學生朴鍾哲刑求致死案件」為核心,開展一連串政治效應。此事件正是韓國「六月民主運動」(6월 항쟁)的導火線。
本文無雷,請安心閱讀。  整體來說,《冠軍大叔》敘事相當流暢不拖沓,毫無冷場,雖然劇情走向起承轉合充滿公式與套路,但完全不影響電影的可看性,娛樂效果十足。
2018日劇推薦列表,非常歡迎大家留言推薦。
隨著OTT平台日益蓬勃發展,觀眾在戲劇的選擇更多元。中國、日韓及歐美作品來勢洶洶,競爭激烈,台劇仍努力殺出一條血路,這次欲推薦的作品,是本年度口碑極佳的公視迷你短劇-《奇蹟的女兒》。
「輿論」,或者是PPT用語「帶風向」,劇情內容清楚展現輿論影響力,順勢帶出閱聽者培養媒體識別力之重要性。人們不應完全相信新聞,被新聞帶著走,人云亦云。然而,類似的情節天天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中上演,而且離奇程度遠超戲劇。
衷心歡迎收看此節目的讀者們留言與我討論,大家心中的12 pick是誰? 
《1987》改編自韓國真人真事,以1987年1月所發生的「大學生朴鍾哲刑求致死案件」為核心,開展一連串政治效應。此事件正是韓國「六月民主運動」(6월 항쟁)的導火線。
本文無雷,請安心閱讀。  整體來說,《冠軍大叔》敘事相當流暢不拖沓,毫無冷場,雖然劇情走向起承轉合充滿公式與套路,但完全不影響電影的可看性,娛樂效果十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家庭,是一個生命誕生最早接觸的環境。 家人,是一個孩童學習最先觸及的對象。 在很多時候,家人可以是背後最強大的依靠,有些往往成為了一個最傷人且痛苦的利器,對自身的期待、要求,觀念、想法,如果彼此沒有對等以及適當的交流與理解,常常在無形中把對方傷得體無完膚卻不自知。不論什麼朝代,父母都有對孩子的期盼,
Thumbnail
我以為對那些直升機父母的案例早已見怪不怪,卻還是被台灣恐怖故事全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震驚到了。 剛讀完《假性孤兒》、《被討厭的女兒》,如果說這兩本是探討父母行為的理論基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蒐集的九篇故事就是一本案例實證。
在美式賣場買的這本小說,是電視劇都播完的時候。單純抱著想要知道這書紅些什麼的心情,趁著年假,用很舒服的速度看完。雖然故事的內容不怎麼開心,也知道這些故事一天到晚在上演。 親屬作為情感羈絆的基礎,亞洲社會對於這樣的關係,在各種關係網路裡,更難梳理得清楚。從所謂的「西方」傳來的「獨立個體」這個概念,在「
Thumbnail
,公視所製作的著名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上月剛獲得金鐘獎十四項獎項提名,筆者藉由這齣劇裡出現的「對話」、「鏡頭」、「故事性」來詮釋教育體制出現的問題,但也因為劇中只有提出問題,而沒有給出解答,此處也以筆者的視角給予想法。
Thumbnail
親子關係和教育議題,一直是公視長期關注的主題。然而要把這兩個議題結合,變成戲劇,又要讓觀眾覺得好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邊緣老闆,歡迎來到亂來的工作室的《影視亂亂聊》,內容會集中在我們台灣的連續劇、迷你劇跟電影、短片上,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7/7將在公視播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家庭,是一個生命誕生最早接觸的環境。 家人,是一個孩童學習最先觸及的對象。 在很多時候,家人可以是背後最強大的依靠,有些往往成為了一個最傷人且痛苦的利器,對自身的期待、要求,觀念、想法,如果彼此沒有對等以及適當的交流與理解,常常在無形中把對方傷得體無完膚卻不自知。不論什麼朝代,父母都有對孩子的期盼,
Thumbnail
我以為對那些直升機父母的案例早已見怪不怪,卻還是被台灣恐怖故事全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震驚到了。 剛讀完《假性孤兒》、《被討厭的女兒》,如果說這兩本是探討父母行為的理論基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蒐集的九篇故事就是一本案例實證。
在美式賣場買的這本小說,是電視劇都播完的時候。單純抱著想要知道這書紅些什麼的心情,趁著年假,用很舒服的速度看完。雖然故事的內容不怎麼開心,也知道這些故事一天到晚在上演。 親屬作為情感羈絆的基礎,亞洲社會對於這樣的關係,在各種關係網路裡,更難梳理得清楚。從所謂的「西方」傳來的「獨立個體」這個概念,在「
Thumbnail
,公視所製作的著名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上月剛獲得金鐘獎十四項獎項提名,筆者藉由這齣劇裡出現的「對話」、「鏡頭」、「故事性」來詮釋教育體制出現的問題,但也因為劇中只有提出問題,而沒有給出解答,此處也以筆者的視角給予想法。
Thumbnail
親子關係和教育議題,一直是公視長期關注的主題。然而要把這兩個議題結合,變成戲劇,又要讓觀眾覺得好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邊緣老闆,歡迎來到亂來的工作室的《影視亂亂聊》,內容會集中在我們台灣的連續劇、迷你劇跟電影、短片上,今天要跟大家聊的是7/7將在公視播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