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是不打算看的。
從這系列作品的名稱起,就直直打中心裏那瞬間,充滿了恐懼。
不只是自身恐懼,在有著同樣壓迫威脅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同溫層當中,就算已經是社會人士了,大家提到這話題,依舊不約而同地流露出害怕。
那是一輩子的傷。
沒想到卻在觀賞時,揭示了淺淺癒合著的結痂後,卻能夠靜靜審視著、甚至帶點諷刺,無奈卻逗趣的眼神看著這一切。
「貓的孩子」這劇,講「成績至上」;「孔雀」一劇,講「追求身分虛榮」。
這些故事當中,都有著關鍵決定了劇情的母親,或卑微而努力過了頭;或自卑轉移著勒索情緒的爆發口...…
「你以為我這些努力都是為了甚麼?」
「你將來一定會後悔!」
「你為什麼就不能?」
「你……」
這些沒了名字的媽媽,每個都被稱呼為「XX同學的媽媽」們,在瀕臨崩潰之前講的唸的想的,都是「你」「你」「你」,但其實最終都是自己。
這樣的情節,太熟悉了。
然而,這些媽媽們真的是萬惡嗎?
戲劇的表現需要張力、講求極端或荒謬,可是親愛的啊,你知道在台灣身為「教育金字塔頂端」所堆砌出來、存活下來,貼上「人生勝利組」的當年醫學生如我們,所過的生活是遠比戲劇還更荒謬一千倍啊?!
《貓的孩子》主角男孩,善良又溫柔,卻因為專注力與理解力不足,尋遍家教名師、打斷多少根棍子,就是達不到媽媽心中理想的樣子,考不到足夠的成績。
中間穿插了外遇家暴爸對家庭的推諉、男孩班上成績優秀的女同學卻在校園角落揍毆弱小的暴力者,還是離開不了男孩與母親的愛戀與互傷......
男孩最後壓抑不住而對貓仔下手,對寧可愛貓卻不愛自己的母親哭喊:「你為什麼不抱我?」
太熟悉了...…
我自己成長的故事,就聽過了多少版本?
「你為什麼就一直覺得我不夠好?」終年第一名成績的模範生,最後犯上躁鬱症而休學;
「我不是不會、只是緊張到腦筋一片空白、所以填卡填錯一格,這樣就要抹煞掉我一直以來的努力?」資質之好長年作為解題小老師的同學,因此重考;
對,不只裡面媽媽罵孩子的話一模一樣,就連「填錯一格結果考不及格」的情節都一樣——我看到這劇簡直讚嘆編劇之神,把我不想再記起的那些暗黑記憶全部喚醒了!
每一句吶喊,背後都有一顆撕裂的心。
而如今,我們或許不知道甚麼原因能跨過那個門檻,站在頂端後回頭看,都啞然失笑:「只是為了這?被逼成如此?」
而《孔雀》的結局,更是神來之筆!
打腫臉充胖子的媽媽,自己未盡的夢硬塞給子女去完成,一樣打腫臉充胖子的姊姊每日如履薄冰地在非富即貴的同學中生存,本以為遇上了神奇的捷徑,卻被後果與代價反撲。
母親看似犧牲,其實依舊是為了自己。追求自己的虛榮,把小孩推上她自己想要的舞台。反倒是小賭小輸、小奸小惡的無用計程車司機父親,忍住了誘惑,真正地想要為子女好。
那些哭著把「我這麼用心準備是為了甚麼」的美其名為愛丟擲踐踏、那些「我現在是為了你好」來掩蓋「因為以後你才能對我更好」,讓人會心一笑,苦笑。
而這部「孔雀」,除了畫面顏色繽紛,帶點香港電影的濾鏡風之外,也在結局的部分極具巧思的安排了「大團圓」野餐。這時候如果細心一點的,請注意看一下,不只是演員們無可奈何交換著神色在吃著「人類」的點心,強烈對比於另外特別準備的「盒裝物」,更特別的是姊弟們穿的衣服!
實在是妙不可言的細節啊!!
如果說,這部劇是用無比現實的手法,把曾經深陷荼毒的我們所有妄想一次解放,那這些暗黑劇情看到最後越來越療癒與抒壓,就是因為仔細審視了結痂底下,發現早已癒合成疤,甚至開始欣賞起疤痕本身帶著的特殊趣味了!
同樣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系列劇,除了揭示當年我們所承受的壓迫之外,更是在我們自己都成為人父母的時刻提出疑問:「好,現在輪到你當爸媽了,那你呢?」
劇中的母親們都得到了符合自己所作為的結局,而真實世界的我們呢?
救贖在哪?
紀伯倫的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好比一把弓,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欣然屈服在神的手中吧,
因為祂既愛那疾飛的箭,
也愛那穩定的弓。」
願每一個人,子女,父母,都能感受認知到自己值得的愛。
所有圖片來源:公視提供
編輯:熊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