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孔雀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猶記得升國三的時候,從所謂的「放牛班」被分到「升學班」,開啟了與過去兩年截然不同的求學經驗。就如「孔雀」劇中,一名從南部公立高中轉來到私立維德中學的學生施予婕所說的」「上課不能發問,下課不能打球,那為什麼還要來上學?」,在剛進入「升學班」的我,無法理解導師「下課不能打球」的規定,仍執意下課打籃球而被罵了很多回。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之「孔雀」一劇,探討了台灣教育似乎有某種程度的「交易」。父母為了讓孩子讀更好的學校,不惜犧牲了自己的時間、金錢、健康,只為了換取孩子的好成績,好讓孩子將來可以一舤風順。孩子為了上好學校,用自己的興趣、天份換去更好的成績。

然而,這樣的「交易」值得嗎?劉巧藝透過送給同學自己設計的生日禮物,贏得了富有家庭背景的同學稱讚,也證明了她在藝術上有極高的天份。然而,為了掩飾自己窮苦人家的背景,只好與校園中那隻理解台灣教育所引發的種種慾望的孔雀做交易。巧藝透過與孔雀交易得著了金錢,卻失去了她的藝術天份。這引人思考,台灣教育引導學生用「金錢」作為思考,就如同在選擇大學科系的時候,往往思考的不是自己的興趣、性向、天份,而是這科系在未來投入職場的時候,是否會更好找工作,賺取更多的金錢。

而媽媽方美琪相信高學歷可以翻轉他們的社會階層,因此逼迫孩子進入所謂的「貴族學校」,使得孩子承受了莫大的壓力,而她自己也因身兼四份工作而累垮。就如孔雀所說的「其實人類世界,我最心疼「媽媽」了。你有多久沒為自己買件禮物?沒有想到自己了?你已經完全忘記自己有什麼樣的夢想了吧?」其實,媽媽並非忘記自己的夢想,而是她的夢想就是孩子,自己的生命已經無法重來,無法與那位因為擁有大學學歷而搶走原本屬於她的「店長」職位的人相比。但她有孩子,孩子可以替她「復仇」,可以為她爭一口氣,這就是她的夢想。

就如戲劇結束後有「片尾彩蛋」,編劇故意在拉回媽媽進入孔雀籠子的時候,媽媽說出了她的夢想「我希望巧藝可以變回正常,回學校上課,巧新也可以考上維德。我希望他們將來有好學歷不會被人看不起。」孔雀回答她說「你交換的願望。都跟妳自己無關」。媽媽回答說「有關,非常有關」。孔雀提醒她說「實現這些願望,需要很大的代價」。媽媽肯定地說「沒關係,我願意。」

「沒關係,我願意。」似乎彰顯了很大的母愛,但不要忘記了在這個對話中顯示一種弔詭。到底媽媽的夢想是如同孔雀認為與媽媽自己無關,還是如同媽媽自己所講的「有關,非常有關」,這是令人可以深思的。台灣的父母往往為了孩子似乎把自己的夢想擺在一邊,甚至把孩子的課業成就內化成自己的願望。從這齣劇的「交易」主題來看,在台灣教育環境中,父母的交易往往就是犧牲自己的生命,換取孩子的成績,就如同劇情結束在媽媽的失蹤一樣。我不斷地思考在國中「升學班」,我用什麼交易了成績呢?我想是一種對自己的自我認同吧。雖說「放牛班」的經驗並不是非常的愉快,但畢竟那是可以自在做自己的環境,並且在沒有極度功課壓力之下,我仍可以維持一定的成績,那為何我還要犧牲那麼多時間,為了就是考上第一志願呢?這個交易值得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Panong的沙龍
9會員
29內容數
主日禮拜講章分享,請勿抄襲,可參考,吸收後再重寫擴充。
Pano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6/13
撒母耳記中展示了由於權力所帶來的腐蝕,使得政治領袖們失去原本的理想和抱負,而被迫為了維護權力而採取不道德的行為。這種問題不僅出現在政治領袖間,也在教會和其他組織中有所體現。因此,撒母耳記提醒我們需要對擁有權力的人保持警惕,並持續關注他們的行為。
Thumbnail
2024/06/13
撒母耳記中展示了由於權力所帶來的腐蝕,使得政治領袖們失去原本的理想和抱負,而被迫為了維護權力而採取不道德的行為。這種問題不僅出現在政治領袖間,也在教會和其他組織中有所體現。因此,撒母耳記提醒我們需要對擁有權力的人保持警惕,並持續關注他們的行為。
Thumbnail
2024/06/12
本文講述了《超脫旅途》一部談論死亡與生命意義的日本電影。內容主要描述了兩位男主角,佐倉醫師和病患成瀨先生在面對生命困境和死亡逼近時的心路歷程。透過對安樂死和臨終照護的討論,引導觀眾開始思考死亡的議題,最後呈現了面對死亡的方式是繼續努力地活下去。
Thumbnail
2024/06/12
本文講述了《超脫旅途》一部談論死亡與生命意義的日本電影。內容主要描述了兩位男主角,佐倉醫師和病患成瀨先生在面對生命困境和死亡逼近時的心路歷程。透過對安樂死和臨終照護的討論,引導觀眾開始思考死亡的議題,最後呈現了面對死亡的方式是繼續努力地活下去。
Thumbnail
2024/03/14
該文討論生活中的神蹟如何與理性和科學觀點相抵觸,並且以《約翰福音》中的「把水變成酒」的神蹟為例,提及現代人對神蹟的看法。文章強調神蹟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以及生活中尋找神蹟的意義。
Thumbnail
2024/03/14
該文討論生活中的神蹟如何與理性和科學觀點相抵觸,並且以《約翰福音》中的「把水變成酒」的神蹟為例,提及現代人對神蹟的看法。文章強調神蹟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以及生活中尋找神蹟的意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故事二、快樂的家庭是孩子的願望 很多時候家長總以為孩子只要沒有生理上的病痛便能健康成長,這個孩子叫○慈,生長在高風險的家庭中,靜默寡言、團討課時總自顧自地玩著手,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能被抽離到其他教室上課。有一天媽媽帶著社工來到學校,那時她的世界已因婆媳戰火而顛覆著。 自從奶奶搬來同住後,○慈陷入一
Thumbnail
故事二、快樂的家庭是孩子的願望 很多時候家長總以為孩子只要沒有生理上的病痛便能健康成長,這個孩子叫○慈,生長在高風險的家庭中,靜默寡言、團討課時總自顧自地玩著手,最期待的事情就是能被抽離到其他教室上課。有一天媽媽帶著社工來到學校,那時她的世界已因婆媳戰火而顛覆著。 自從奶奶搬來同住後,○慈陷入一
Thumbnail
母親頓日愁煩  教了五年書,有意再升學,申請保送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母親卻頓日愁煩 隔壁家正在蓋房子正搭了鷹架,我從自己家裡後陽台爬過去,翩翩然下到樓下來,穿著外出服自外走入自家門。有一群人,和一個媒婆正在聊天,最近這種情形特別頻繁。雖然媽媽無意早早把我嫁出去,可是正值芳年20的卻像是一朵盛
Thumbnail
母親頓日愁煩  教了五年書,有意再升學,申請保送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母親卻頓日愁煩 隔壁家正在蓋房子正搭了鷹架,我從自己家裡後陽台爬過去,翩翩然下到樓下來,穿著外出服自外走入自家門。有一群人,和一個媒婆正在聊天,最近這種情形特別頻繁。雖然媽媽無意早早把我嫁出去,可是正值芳年20的卻像是一朵盛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或許不論成人或小孩,生命的成長都是依循相似的模式:遇到問題 → 尋找解方/評估資源 → 做出決策 → 付諸行動。很多事情只能在短時間內思考、決定後就採取行動。這就是人生,這就是成長。就和旅行一樣,沒有課綱可參考,沒有教案可以寫,遇到挑戰只能直接面對。就這樣一步步從做中學,從錯中學。
Thumbnail
藉分享與兩女兒的升學選擇討論過程,以及藉"親子共創業"的發想,說明姐妹各自的選擇。姊姊準備直升高中部,並規劃經營部落格及參與實作課程,妹妹則期待就讀姊姊的學校。
Thumbnail
藉分享與兩女兒的升學選擇討論過程,以及藉"親子共創業"的發想,說明姐妹各自的選擇。姊姊準備直升高中部,並規劃經營部落格及參與實作課程,妹妹則期待就讀姊姊的學校。
Thumbnail
【媽啊!我就是不想學‼️小孩不想學的時候該放棄嗎⁉️】 這幾天看到「小姐不熙娣」的節目,這集是在討論沒有用的才藝,其中來了一位看起來就是擺明一點都不想要拉琴的小女孩,而且拉琴的表情整個就是厭世到不行,看著她拉得要死不活,我都想衝進銀幕幫她拉完了⋯⋯ 到底要怎麼學琴才是對的呢?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媽啊!我就是不想學‼️小孩不想學的時候該放棄嗎⁉️】 這幾天看到「小姐不熙娣」的節目,這集是在討論沒有用的才藝,其中來了一位看起來就是擺明一點都不想要拉琴的小女孩,而且拉琴的表情整個就是厭世到不行,看著她拉得要死不活,我都想衝進銀幕幫她拉完了⋯⋯ 到底要怎麼學琴才是對的呢?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達文西,吃飯了。你在哪裡?」最近因為天氣變冷,我家的烏龜達文西總是從水盆爬出來,躲到鞋櫃下,對我的呼喚毫無反應。「達文西都不理我!」我向先生抱怨道。先生淡淡回應:「不要理他啦!」
Thumbnail
「達文西,吃飯了。你在哪裡?」最近因為天氣變冷,我家的烏龜達文西總是從水盆爬出來,躲到鞋櫃下,對我的呼喚毫無反應。「達文西都不理我!」我向先生抱怨道。先生淡淡回應:「不要理他啦!」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