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察朱威爾事件:我不說,違背了內心正義;我說了,卻成為社會公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也許因為曾經因著大學研修社會工作,有些機會前往安置機構實習,也許因為曾經背著行囊,遠赴泰國、柬埔寨或者只是台灣花東地區進行志願服務,但這些經歷都十足的開拓了我對於「社會」、抑或對於「世界」不同的視野。塑造了現在這樣:熱愛紀錄片、社會議題類電影,而且總是滿腹的心得需要有地方發洩的我。

【李察朱威爾事件】

改編自1996年亞特蘭大爆炸案。
亞特蘭大的奧林匹克百年公園曾經被人放置炸彈,發現的是一名非常嚮往警職、熟讀規則、善良又正義到甚至有點偏執的白人警衛 李察朱威爾。他立即通報並且協助疏散人群,以至最後炸彈雖然爆炸,但卻避免了重大死傷。他在那天成為了英雄,卻在四天後便成了全民公敵。

印象深刻的經典對白

「按照程序,就是應該通報。」─ 李察朱威爾
發現可疑的背包的那一刻,他毫不猶豫且堅定的說著。即使身邊的人沒有人相信他、覺得他小題大作,但他依然堅定。好像「堅守崗位、警職規則」就是他以立不搖的信仰。
結果那個背包真的裝了炸彈。
「李察,你以後說的話我都不敢不相信了。」 ─ 領便當的同事
事實上李察並不是「放羊的孩子」,他並不善於說謊,反而正義而善良,但他偏激的正義,常讓他惹來麻煩,有時是不實的指控,有時對方是有點道理的。無論如何,他依然堅持自我。這並不是自我中心、目中無人,而是他尋求著「做一個認識自己的自己」。
「世界上這麼多律師,你為什麼偏偏選擇我?」 ─ 受不了體制而自立門戶的律師
李察曾經在一間公司擔任小職員,而他們的相識是透過李察的細小觀察。
「看看你最下面的抽屜。」李察這麼說。
「我想你可能想吃,」他搔搔頭,「我發現它快沒了。」然後指了指巧克力。
「你怎麼知道我喜歡吃這種巧克力?」律師不解。
「我是從你的垃圾桶發現的。」
這就是我說的細小觀察。當你真心想認識一個人時,你總有意無意的去注意對方的一舉一動,聲音、行為、穿著,甚至對方的垃圾桶。但終究是什麼原因讓李察在遇到人生災難時,第一個想到他?
「因為在公司裡,只有你不會叫我肥子、白癡、肥豬。只有你把我當人看。」李察這麼回答,
「在你面前我可以做自己。」

媒體操作面:大部分的人都還只是訊息的接收者

「頹廢、沒有成就的肥胖白人男人,還和母親同住,符合了獨立炸彈客的特徵。」 ─ 電影裡的媒體。
當社會眼光,以一個人的外表、過往的行為,去用力的、加上註解的,甚至偏頗的,去定義、猜測一個人的行為與人格,不論看起來合理不合理,最後都會被合理化,這就是人性。
大多數的人,往往還只是訊息的接收者,在收看新聞媒體或是聽取言論時,總是秉持著直觀的「相信」,而非採取「懷疑」。實際的例子大概可以說說前陣子的「衛生紙之亂」吧?一則訊息《衛生紙的原物料即將短缺,請大家盡速囤貨》導致各大廠衛生紙被搬空,不到五天就證實了這是假消息,但這五天已經為衛生紙業者賺進不少業績。
相信的人就是笨蛋嗎?不。
質疑的人就是聰明的嗎?不。
保持懷疑難道不會變成疑神疑鬼嗎?不。
你依然可以相信,但記得,不要全信;你可以懷疑,但不需要質疑,而且要去求證。
電影《不完美的正義》裡有個台詞令我印象深刻:「他一臉看起來就像個罪犯。」白人警察逮捕並移送了一個黑人伐木工,罪名是商店偷竊,即使他明明一整天都在森林裡工作。
這部電影雖然討論的是種族歧視,但卻與本部電影想訴說的議題有些異曲同工之妙:你是憑著什麼樣的因素去定義一個人?而他就是你定義的樣子嗎?

社會輿論面:如果是你發現了炸彈,你會選擇通報還是逃跑?

「誰想重蹈覆轍《李察朱威爾事件》?」 ─ 李察朱威爾
「發現炸彈的人往往就是炸彈客」─ 電影裡的FBI
這是一件悲慘的事件,因為事件實在太過於痛心、充滿恐懼與恨意,迫使這個社會急迫的想要找到一個,可以背負罪名、可以徹底宣洩恨意、釋放痛心的兇手。但是,將這些情緒寄託於他人,內心真的就可以舒適、得到解脫嗎?
在故事的最後,兇手另有其人,這個過程走了整整六年,被誤會的人得到了「遲來的澄清」,但卻永遠得不到一句道歉,而這些時間帶走的隱私、羞辱、生活的轟炸,僅僅說聲「道歉」也好像沒有了意義。
想起一些社會新聞,說著有人熱心的為倒在路邊的人進行CPR,最後回天乏術,熱心的人卻被對方的家人質疑是他的過失。還有在路邊發現車禍,主動下來協助指揮交通的人,被路人說著:「大概是他撞的吧?」
看見霸凌事件,主動去告訴老師,結果最後變成被霸凌的對象。
看見車禍協助通報警察,結果自己被抓去做筆錄。
...如果是你發現了公園裡的炸彈,你會選擇通報還是逃跑?
我大概會逃,因為我背負不了這個社會的輿論與質疑,你呢?

文末

「嗨,我是重度電影成癮者,只是我很挑片。」
希望你看了我的文章,能讓你有些思考或是想法,歡迎留言告訴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8會員
45內容數
IG:amanoyuki.movi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憤怒 / 北村 李百義相信自己是正確的,他的人生哲學是盡可能地做正確的事。從不虧待別人,也不欺凌別人,還要對別人有益。這就是他的公正。 《憤怒》的前半部對「惡」的集中揭示。《憤怒》的直接結果便是「犯罪」。 主角李百義,原名馬木生,他是一名「農村的小孩子」。他出生於貧窮的農村家庭,母親是一名利用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電影《追擊黑水真相》針對真實事件進行改編,劇情深入探討主角所面臨的法律挑戰和對抗財團的鬥爭,凸顯了個人追求正義所需面臨的困難。本文還分析了PFAS成為慢暴力的案例,以及應對人類活動引發的慢暴力的手段,如承認、記錄、理解和抵制。觀眾將對這部電影中的深刻主題和現實議題感到震撼。
Thumbnail
INVIDIA -IV- 想著所有事都一力承擔的亞佛烈德, 另一方是不願意看他如此痛苦的路爾斯, 這個問題究竟會如何解決?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品格不是建立在如何對待擁有特權的有錢人身上,而是如何對待貧窮、受忽視的族群上的」律師布萊恩說。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個理念、是個觸不可及的理想,在看完《不完美正義》後,這句話儼然成了笑話,因為只要種族正確了,你可以在薄弱到站不住腳的證據下被定罪。當我們的命運掌握在別人的偏見中,而非事
Thumbnail
一位博擊能力不高,但觀察力極強的特工故事,他愛上了同袍,但決不能曝露這些愛情,因為殺手一但有情極為不利,很容易送命害死自己。
Thumbnail
13、1997年\《向邪惡追索》\Even the Wicked 自稱是「人民的意志」的威爾,會先寫一封信到《每日新聞》的專欄,再用私刑處置法律無法制裁的惡棍——兒童殺手、黑幫老大、炸墮胎診所的凶手、黑人種族主義者。史卡徳這次的當事人是讓兒童殺手恢復自由的律師,下個被「人民的意志」處決的就是他……。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憤怒 / 北村 李百義相信自己是正確的,他的人生哲學是盡可能地做正確的事。從不虧待別人,也不欺凌別人,還要對別人有益。這就是他的公正。 《憤怒》的前半部對「惡」的集中揭示。《憤怒》的直接結果便是「犯罪」。 主角李百義,原名馬木生,他是一名「農村的小孩子」。他出生於貧窮的農村家庭,母親是一名利用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在各媒體發展迅速的年代,輿論有著令人畏懼的力量;輿論能夠造神,亦能造惡魔。我們總以為自己公正客觀、保有批判性思考、能明理地分辨是非,但我們仔細回想一下,自己是否也曾在媒體的推波下,與大眾一起未審先判呢? 我想起2017年的南港小模案,媒體報導風向將受害者的好友推向了輿論風口,直指她和犯人男友共同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電影《追擊黑水真相》針對真實事件進行改編,劇情深入探討主角所面臨的法律挑戰和對抗財團的鬥爭,凸顯了個人追求正義所需面臨的困難。本文還分析了PFAS成為慢暴力的案例,以及應對人類活動引發的慢暴力的手段,如承認、記錄、理解和抵制。觀眾將對這部電影中的深刻主題和現實議題感到震撼。
Thumbnail
INVIDIA -IV- 想著所有事都一力承擔的亞佛烈德, 另一方是不願意看他如此痛苦的路爾斯, 這個問題究竟會如何解決?
Thumbnail
「我們的社會品格不是建立在如何對待擁有特權的有錢人身上,而是如何對待貧窮、受忽視的族群上的」律師布萊恩說。 「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是個理念、是個觸不可及的理想,在看完《不完美正義》後,這句話儼然成了笑話,因為只要種族正確了,你可以在薄弱到站不住腳的證據下被定罪。當我們的命運掌握在別人的偏見中,而非事
Thumbnail
一位博擊能力不高,但觀察力極強的特工故事,他愛上了同袍,但決不能曝露這些愛情,因為殺手一但有情極為不利,很容易送命害死自己。
Thumbnail
13、1997年\《向邪惡追索》\Even the Wicked 自稱是「人民的意志」的威爾,會先寫一封信到《每日新聞》的專欄,再用私刑處置法律無法制裁的惡棍——兒童殺手、黑幫老大、炸墮胎診所的凶手、黑人種族主義者。史卡徳這次的當事人是讓兒童殺手恢復自由的律師,下個被「人民的意志」處決的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