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讀後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自從知道這本書之後,一直很想找來看,

有聽聞電視劇拍的很好,更是想看,

可能我沒有慧根,電視我完全看不下去,覺得很可怕!

後來,作者吳曉樂出了另一本書「上流兒童」,

我倒是先借閱了。

先岔開話題,上流兒童那本書真的寫的超好的!

書中描述的簡直就是我女兒先前念的私立小學的誇張版,

裡面家長的勾心鬥角,我是無緣參與啦,

畢竟我也是金字塔“底層”的家長,根本不知他們上層是怎麼操作的,

但依我的觀察,差不多也是那樣,

不然我女兒同學的媽媽就不會說,她五年級再想辦法幫她們弄成同一班了,好奇怪哦,傳說中的電腦編班呢?

不過,我們是平凡人,念平凡的公立學校就好了,轉學至公立小學,我們又重獲新生了。

跳回來正題,

這本書,我看第一篇故事「眼鏡仔」不就是我看不下去的那集電視劇嗎?

幸好小說描述的沒那麼慘烈,不然我會再度看不下去,

說真的,我很難理解那些把分數看的那麼重的家長,

因為我媽不是那種媽媽,我當代課老師時也不是那種老師,

所以當我看電視時,鍾欣凌演的那歇斯底里的模樣,真的是駭人,不忍心看下去,

反過來說,她演的真是到位,把那種媽媽對兒子分數的執著,演的精準有力。

不過,這一整本書也並未完全苛責家長,例如「茉莉」,她是個被媽媽控制人生的人,雖然她有怨,有恨,但她沒有把這個怨與恨延續下去,

她願意給她女兒另一條出路,而這位媽媽因此遭受的批評,全部勇敢的承擔下來。

最後,作者引了她的好友和她自己的故事,來說明媽媽這個角色,

究竟用強勢的作風來教導小孩是好還是不好?

媽媽要承擔的是什麼?小孩要承擔的又是什麼?

為什麼故事裡的父親總是缺席?缺席便罷,卻又強加壓力在母親的身上,以致當媽的只好又將壓力加在孩子身上。

不管如何,最後教育出來的成果,真的是沒有辦法說的準,

因為每一個小孩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作者也提到,當她把自己被強迫念法律系的苦向別人訴說,

別人不安慰她,反而說是她自己把責任給母親去承擔,

因為她自己一定也害怕自己選了外文系,未來的種種都得自己扛。

看到這裡我不由得想到從小叛逆的我,

就是不聽媽媽的話去填師範體系,當然是分數也填不上,

雖然我當年聯考考的還不錯,念國立大學歷史系,

可惜的是國文未達低標,但其他科都有高標以上,甚至地理還拿了90分。

在那聯考分數會倒扣的時代,這個分數已經很優了。

填志願一事,媽媽也不怎麼干涉,

但歷史,能當飯吃嗎?

當時大家都有轉系的念頭,我也去填了,也得到轉系的機會,

可是我硬生生的放棄資格又留了下來,

我媽還是尊重我的選擇,

我想,教育小孩就是要支持與包容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冷色調女生的沙龍
1會員
18內容數
隨手寫寫,寫生活,寫感想,寫心得,寫觀察,想到什麼寫什麼
2020/04/08
聽說「原子習慣」這本書之後, 怕又是一本被過度吹捧的書, 一心只想著,先借來看看吧, 可是借不到,公司內的圖書室也沒有, 在讀墨上預覽了片段後,立馬決定購入, 真的是一本好書! 有人說,習慣的養成要21天, 有人說,要耗費巨大的心力才可以養成一個好習慣, 總之,好習慣養成確實不容易。 另一本值得推
2020/04/08
聽說「原子習慣」這本書之後, 怕又是一本被過度吹捧的書, 一心只想著,先借來看看吧, 可是借不到,公司內的圖書室也沒有, 在讀墨上預覽了片段後,立馬決定購入, 真的是一本好書! 有人說,習慣的養成要21天, 有人說,要耗費巨大的心力才可以養成一個好習慣, 總之,好習慣養成確實不容易。 另一本值得推
2020/03/25
原文書名是 Biased : uncovering the hidden prejudice that shapes what we see, think, and do 2019年9月出版, 作者是Jennifer Eberhardt
2020/03/25
原文書名是 Biased : uncovering the hidden prejudice that shapes what we see, think, and do 2019年9月出版, 作者是Jennifer Eberhardt
2019/06/15
天才柏金斯(Genius)這部電影, 我原以為是要描述某個天才作家的電影, 看了以後才知道是描述一個出版社編輯麥斯威爾柏金斯的故事, 片中描述柏金斯如何的與他心目中的天才作家,討論他的文稿, 建議他要增刪的方向, 過程中迭有衝突, 作家大喊這是他想要表達的重點,不可以刪除 可編輯說,太長,沒必要,得
2019/06/15
天才柏金斯(Genius)這部電影, 我原以為是要描述某個天才作家的電影, 看了以後才知道是描述一個出版社編輯麥斯威爾柏金斯的故事, 片中描述柏金斯如何的與他心目中的天才作家,討論他的文稿, 建議他要增刪的方向, 過程中迭有衝突, 作家大喊這是他想要表達的重點,不可以刪除 可編輯說,太長,沒必要,得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對子女而言,有屬於子女、學生的壓力,但其實每個家長也有屬於他們的壓力與不安。
Thumbnail
對子女而言,有屬於子女、學生的壓力,但其實每個家長也有屬於他們的壓力與不安。
Thumbnail
我以為對那些直升機父母的案例早已見怪不怪,卻還是被台灣恐怖故事全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震驚到了。 剛讀完《假性孤兒》、《被討厭的女兒》,如果說這兩本是探討父母行為的理論基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蒐集的九篇故事就是一本案例實證。
Thumbnail
我以為對那些直升機父母的案例早已見怪不怪,卻還是被台灣恐怖故事全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震驚到了。 剛讀完《假性孤兒》、《被討厭的女兒》,如果說這兩本是探討父母行為的理論基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蒐集的九篇故事就是一本案例實證。
Thumbnail
沿襲自中國的科舉制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儼然成為華人現代教育必須服 膺的準則。在被升學主義框架的體制下,親子關係往往淪為可悲又無奈的犧牲品。時至今日,有多少父母假「愛」之名,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實,情緒勒索已然成為多數學齡時期的各位難以忘懷的夢魘。 「如果你考班上前三名,媽媽就買那個給
Thumbnail
沿襲自中國的科舉制度,「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儼然成為華人現代教育必須服 膺的準則。在被升學主義框架的體制下,親子關係往往淪為可悲又無奈的犧牲品。時至今日,有多少父母假「愛」之名,行「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實,情緒勒索已然成為多數學齡時期的各位難以忘懷的夢魘。 「如果你考班上前三名,媽媽就買那個給
Thumbnail
,公視所製作的著名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上月剛獲得金鐘獎十四項獎項提名,筆者藉由這齣劇裡出現的「對話」、「鏡頭」、「故事性」來詮釋教育體制出現的問題,但也因為劇中只有提出問題,而沒有給出解答,此處也以筆者的視角給予想法。
Thumbnail
,公視所製作的著名劇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上月剛獲得金鐘獎十四項獎項提名,筆者藉由這齣劇裡出現的「對話」、「鏡頭」、「故事性」來詮釋教育體制出現的問題,但也因為劇中只有提出問題,而沒有給出解答,此處也以筆者的視角給予想法。
Thumbnail
自從知道這本書之後,一直很想找來看, 有聽聞電視劇拍的很好,更是想看, 可能我沒有慧根,電視我完全看不下去,覺得很可怕! 後來,作者吳曉樂出了另一本書「上流兒童」, 我倒是先借閱了。 先岔開話題,上流兒童那本書真的寫的超好的! 書中描述的簡直就是我女兒先前念的私立小學的誇張版, 裡面家長的勾心鬥角
Thumbnail
自從知道這本書之後,一直很想找來看, 有聽聞電視劇拍的很好,更是想看, 可能我沒有慧根,電視我完全看不下去,覺得很可怕! 後來,作者吳曉樂出了另一本書「上流兒童」, 我倒是先借閱了。 先岔開話題,上流兒童那本書真的寫的超好的! 書中描述的簡直就是我女兒先前念的私立小學的誇張版, 裡面家長的勾心鬥角
Thumbnail
繼吳曉樂上一本《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起的熱潮過後,《上流兒童》作為一種延續與反思,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的探討,母親與孩子,那藏在親情之中又愛又恨的一體兩面。
Thumbnail
繼吳曉樂上一本《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起的熱潮過後,《上流兒童》作為一種延續與反思,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的探討,母親與孩子,那藏在親情之中又愛又恨的一體兩面。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吳曉樂 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大概是距離公視拍這部戲很久以前,很多人還不知道這本書的時候,曾經讓我非常的觸動,也許因為我跟她一樣,我們最多的時間都是在與孩子相處,觀察孩子周
Thumbnail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吳曉樂 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大概是距離公視拍這部戲很久以前,很多人還不知道這本書的時候,曾經讓我非常的觸動,也許因為我跟她一樣,我們最多的時間都是在與孩子相處,觀察孩子周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