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父母與子女是獨立個體

更新於 2022/11/1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吳曉樂-網路與書2014年

人子與貓的孩子

他不過是個嚇壞的孩子。
眼鏡仔的家庭,如果在外人眼中或許是那種人人稱羨的,但看完這一篇故事,只覺得替這家人感到惋惜,像開頭所說的,他不過是個嚇壞的孩子,也不能說小圓媽的做法不正確,事情總有正反兩面,誰也說不準,換個做法是不是就不會變得如此。

他沒有家了

這世界上最傷人的話是什麼?
小乖的故事其實很令人心痛,雖然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求生之道,而15歲的小乖在複雜的家庭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卻也導致他成績失常、變得更加虛榮,人們可以虛偽的說在他這年紀最該做的就是盡學生的本分讀好書,但說出這些話的人們,真有想到他的內心是怎麼想的嗎?

必須過動

「過動症」可能是一個標籤,也可能是從天而降的神仙索。
其實若娃到底是不是過動兒一點也不重要了,她的人生就這樣照著家裡替她規劃的過著,若娃的爸爸跟她說,她長得很漂亮,不用太擔心未來,只要把自己打理得漂漂亮亮,找個經濟不錯的男友,就算找不到爸爸也會養她一輩子的。

私的迷思

穿上這制服,是一種格格不入的壓力。
對巧藝而言,待在私校同儕之間的壓力過於龐大,而她的母親而言,只是怕子女步路父母的後塵,更希望子女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能夠理解巧藝的壓力,也明白母親的苦心,在巧藝之後,作者遇到了一個跟巧藝正好相反的學生,家境優渥,完全不必擔心未來會變得如何,畢竟父親會替自己把退路給安排好。

一脈不相承

我們都是為了取悅母親寧願委屈自己的人。
故事一開始是從明玉到茉莉,再從茉莉到小葉,坦白說我對茉莉的角色感到很心疼,身為女兒時,為了讓明玉滿意不停勉強自己,甚至放棄了去美國念博士的機會,過了數年經歷小葉的作弊事件,發現小葉跟當初的自己一樣,最後茉莉選擇讓小葉自由,讓小葉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許會被明玉她們認為茉莉是個失格的母親,但至少小葉不必再承受這樣一路下來的壓力了。

天賦

全家福裡他們笑得很燦爛,沒人懷疑他們愛著彼此。
在紀太太、陳小姐的比對之下,這故事格外諷刺,陳小姐在諮商師的幫助改變了心態,給予的妹妹更多的空間,只要別排斥學習就好,甚至安慰作者妹妹的成績已經從後段班進到中段班了,也許成績不是最好的,但也已經是大幅進步,紀太太的狀況卻跟陳小姐完全相反,就算清楚明白紀太太也只是為了紀小弟好,同樣的,紀太太也知道讀書對紀小弟有多痛苦,礙於台灣的狀況,卻不得不這樣做。

衣櫃中小劇場

除了太漂亮之外,他還是那種老師愛死了的標準小孩。
賈寶玉其實在各方面都很優秀,雖然喜歡同性,礙於家人無法承認自己是同性戀,只好跟學姐在一起,最後想當然的分手了,在故事的結尾沒有提到賈寶玉到底過得如何,但希望他身邊可以有個心愛的人陪伴著。

怪獸都聚在一起了

在我對班級重拾歸屬感時,母親又急著把我給毀了。
蔡漢偉的故事其實很令人困惑,在看不同人的角度時,會看到事情不同的面貌,蔡漢偉的立場讓人覺得家人多可惡,導致他的校園生活、感情世界變得如何,而進入到以母親的角度,卻發現事情好像不太一樣,最後再以葛老師的角度把所有一切拼湊起來。

高材生的獨白

和母親將近第一百次的和解失敗時,
我決定寬恕自己,和解或許可行,但不是現在。
這篇比較特別,是在寫作者好友的故事,讓我最深刻的大概就是她告訴作者,如果當時母親採取更有彈性的教育理念,也許她的成就、發展會比現在更好,以及妹妹無法滿足媽媽的期望導致的結果,人生只有一次,再加上每個孩子都不太一樣,說實在適合的教育方式也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很難說誰的方法才是正確的。

莫失莫忘

有沒有一個可能是,我們的社會把「親」與「子」綁得太緊了?在怪獸家長的背後,不過是站著一個膽怯的、害怕犯錯的人啊!
最後一篇是輪到作者本人求學期間的故事,作者的母親很明主,同時也很尊重作者,包含作者只要完成學習就可以玩電腦,只是讀書要專心,不要想著電動的事情,這大概也影響到作者後來當家教對待學生的方式,如果學生的讀書計畫安排太緊,就鼓勵加入一些休閒娛樂,但在選大學時,母親卻因為對法律的不安干涉了作者,而在看到作者念法律的痛苦,母親也是跟著難受的。
對子女而言,有屬於子女、學生的壓力,但其實每個家長也有屬於他們的壓力與不安,如果放手讓孩子照著自己想做的、想走的,結果卻失敗了,身為父母的也是會擔心害怕,而用高壓教育也不見得能幫助到孩子,甚至會有反效果,那還不如回到最初,只是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柒月拾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2013年曾進戲院觀賞《極樂世界》,時隔多年在Netflix再次觀賞了一遍,敘述2154年被階級制度劃分的世界。
以台灣1988年的條通作為背景,敘述日式酒店-光(ヒカリ)媽媽桑與小姐人生故事的時代懸疑劇。
《丹麥女孩》改編自大衛·埃伯肖夫於200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描述1920 年代的一對畫家夫婦追求自我的旅程。
感謝每位默默努力的無名英雄,不論是現任還是退休的消防員,都在如此艱難且辛苦的環境之下,為了社會大眾奮鬥著。
《轉學來的女生》第二季回歸,娜諾這次又會帶領著我們經歷哪些人性議題,又有什麼樣的問題等待著娜諾呢?
在2013年曾進戲院觀賞《極樂世界》,時隔多年在Netflix再次觀賞了一遍,敘述2154年被階級制度劃分的世界。
以台灣1988年的條通作為背景,敘述日式酒店-光(ヒカリ)媽媽桑與小姐人生故事的時代懸疑劇。
《丹麥女孩》改編自大衛·埃伯肖夫於200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描述1920 年代的一對畫家夫婦追求自我的旅程。
感謝每位默默努力的無名英雄,不論是現任還是退休的消防員,都在如此艱難且辛苦的環境之下,為了社會大眾奮鬥著。
《轉學來的女生》第二季回歸,娜諾這次又會帶領著我們經歷哪些人性議題,又有什麼樣的問題等待著娜諾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看完《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之後我對吳曉樂這個作者的興趣有增無減,我的直覺告訴我,她有我人生想探求的答案,或者,她很靠近我的追求的疑惑。 所以我繼續借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作者的第一本書,她的體材更像散文,我不能說它是小說,根據事實所記述應該是散文。 作者深諳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寫出
Thumbnail
電視劇出來的時候很紅,但我沒看 最近我們家旁圖書館的書展把這本書拿出來放時,我就打算要再結束後借回來看 十個跟爸媽之間的愛恨糾葛故事 讓我一篇接著一篇欲罷不能 有的好難過 有的好心痛 今天我在接小孩時問他,到底小孩想要的是什麼呢? 我跟他分享了我看的前兩篇故事後,自言自語的
書本看完約有一個月餘(感謝同事H姐出借), 內容可能記憶有錯, 剛好有空在Line TV看了<必須過動>, 大約記錄一下兩者獨篇心得。 電視劇角色原形設定取其書之骨, 將一個家庭的小故事,擴大框架。 書中的楊母,作者提及第一眼注意到她的肥胖,以及對孩子低期望, 在第一堂課前,楊母向作者(家教老師)提
家庭,是一個生命誕生最早接觸的環境。 家人,是一個孩童學習最先觸及的對象。 在很多時候,家人可以是背後最強大的依靠,有些往往成為了一個最傷人且痛苦的利器,對自身的期待、要求,觀念、想法,如果彼此沒有對等以及適當的交流與理解,常常在無形中把對方傷得體無完膚卻不自知。不論什麼朝代,父母都有對孩子的期盼,
Thumbnail
★ 改編法國劇作家弗洛里安澤勒同名獲獎劇作! ★ 同名舞台劇好評不斷,將以嶄新導演手法改編電影版! ★ 奧斯卡獎季熱門強片,橫掃全球超過百項大獎與入圍肯定! ★ 強勢問鼎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六項大獎! ★ 金球獎「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入圍!
Thumbnail
我以為對那些直升機父母的案例早已見怪不怪,卻還是被台灣恐怖故事全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震驚到了。 剛讀完《假性孤兒》、《被討厭的女兒》,如果說這兩本是探討父母行為的理論基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蒐集的九篇故事就是一本案例實證。
在美式賣場買的這本小說,是電視劇都播完的時候。單純抱著想要知道這書紅些什麼的心情,趁著年假,用很舒服的速度看完。雖然故事的內容不怎麼開心,也知道這些故事一天到晚在上演。 親屬作為情感羈絆的基礎,亞洲社會對於這樣的關係,在各種關係網路裡,更難梳理得清楚。從所謂的「西方」傳來的「獨立個體」這個概念,在「
Thumbnail
要不要生小孩? 所有考慮為人父母的未來準爸媽們,以及爸媽們 可以一起思考這個問題: 對於孩子的教養,是否有強烈決心,會負起責任? 真的有,再孕育生命吧! 教養,不只有建立在和孩子的愛與情感上 父母更有義務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在看完《那些少女沒有抵達》之後我對吳曉樂這個作者的興趣有增無減,我的直覺告訴我,她有我人生想探求的答案,或者,她很靠近我的追求的疑惑。 所以我繼續借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作者的第一本書,她的體材更像散文,我不能說它是小說,根據事實所記述應該是散文。 作者深諳學生和家長之間的關係寫出
Thumbnail
電視劇出來的時候很紅,但我沒看 最近我們家旁圖書館的書展把這本書拿出來放時,我就打算要再結束後借回來看 十個跟爸媽之間的愛恨糾葛故事 讓我一篇接著一篇欲罷不能 有的好難過 有的好心痛 今天我在接小孩時問他,到底小孩想要的是什麼呢? 我跟他分享了我看的前兩篇故事後,自言自語的
書本看完約有一個月餘(感謝同事H姐出借), 內容可能記憶有錯, 剛好有空在Line TV看了<必須過動>, 大約記錄一下兩者獨篇心得。 電視劇角色原形設定取其書之骨, 將一個家庭的小故事,擴大框架。 書中的楊母,作者提及第一眼注意到她的肥胖,以及對孩子低期望, 在第一堂課前,楊母向作者(家教老師)提
家庭,是一個生命誕生最早接觸的環境。 家人,是一個孩童學習最先觸及的對象。 在很多時候,家人可以是背後最強大的依靠,有些往往成為了一個最傷人且痛苦的利器,對自身的期待、要求,觀念、想法,如果彼此沒有對等以及適當的交流與理解,常常在無形中把對方傷得體無完膚卻不自知。不論什麼朝代,父母都有對孩子的期盼,
Thumbnail
★ 改編法國劇作家弗洛里安澤勒同名獲獎劇作! ★ 同名舞台劇好評不斷,將以嶄新導演手法改編電影版! ★ 奧斯卡獎季熱門強片,橫掃全球超過百項大獎與入圍肯定! ★ 強勢問鼎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六項大獎! ★ 金球獎「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入圍!
Thumbnail
我以為對那些直升機父母的案例早已見怪不怪,卻還是被台灣恐怖故事全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震驚到了。 剛讀完《假性孤兒》、《被討厭的女兒》,如果說這兩本是探討父母行為的理論基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蒐集的九篇故事就是一本案例實證。
在美式賣場買的這本小說,是電視劇都播完的時候。單純抱著想要知道這書紅些什麼的心情,趁著年假,用很舒服的速度看完。雖然故事的內容不怎麼開心,也知道這些故事一天到晚在上演。 親屬作為情感羈絆的基礎,亞洲社會對於這樣的關係,在各種關係網路裡,更難梳理得清楚。從所謂的「西方」傳來的「獨立個體」這個概念,在「
Thumbnail
要不要生小孩? 所有考慮為人父母的未來準爸媽們,以及爸媽們 可以一起思考這個問題: 對於孩子的教養,是否有強烈決心,會負起責任? 真的有,再孕育生命吧! 教養,不只有建立在和孩子的愛與情感上 父母更有義務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