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恐怖故事全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2021/03/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以為對那些直升機父母的案例早已見怪不怪,卻還是被台灣恐怖故事全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震驚到了。
剛讀完《假性孤兒》、《被討厭的女兒》,如果說這兩本是探討父母行為的理論基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蒐集的九篇故事就是一本案例實證。
例如〈一脈不相承〉在重男輕女家庭中長大而失學的媽媽、〈高材生的獨白〉中因家庭而放棄亮眼前途的媽媽、〈人子與貓的孩子〉裡因兒子考差就甩耳光的媽媽,都很像是《假性孤兒》裡描述的「情感缺失者」;他們的子女則是隨時觀察大人喜怒而戰戰兢兢活著的「內求型人格」:
父母兩極化的反應讓小孩得失心很重,也更會察言觀色。
又如〈必須過動〉中監控女兒手機、要求母女間「不能有祕密」的楊太太,則是《被討厭的女兒》中,期待「長女」成為閨密的母親。
有趣的是這三本書分別來自美國、日本與台灣,可見這種親子糾葛並不侷限於東方社會,而是跨文化的。
剛好最近也因為身邊的例子而頗有感觸。相較於書中的控制狂父母們,我有兩個同事剛好是完全相反的狀況,她們共同點是都在放牛吃草的家庭環境長大,而造就了自由奔放的性格。
其中一位居然可以在婚後直接透過老公對公婆撂下「叫我去掃墓就離婚」這種令人嘆為觀止的話,從此公婆再也不敢叫她去掃墓。另外一位曾經毫無包袱地飛去美國,抵達之後才開始在當地找飯店打工和住宿機會;也曾經像流浪漢一樣在法國的車站過夜。
想想這些真實人物,突然覺得對於《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裡那些誇張故事,就不會那麼難以置信了。
印象最深刻的是蔡漢偉的故事。漢偉媽媽這位自認是「舊時代」人物的自白,尤其令人毛骨悚然:因為兒子同學們的母親都在上班、就認定這些都是「沒有把心思放在家庭」的可惡母親;那些不婚不生的「做自己」言論,就是來自新世界的細菌,都是一些自甘墮落的人類。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不可能是漢偉……也不可能是我,我這麼盡心栽培漢偉,不像那些把小孩出生之後,任小孩自生自滅的失職父母啊……學校的環境是我唯一不能控制的,我的孩子被學校給毀了。
漢偉因為母親的盤旋而獲得媽寶稱號,他對這些小孩的評語,一針見血得令人無法反駁:
不要以為小孩子是欠缺惡意的生物。
小孩子是一種充滿惡意的生物,必須等到年歲漸增,受到禮教的規訓之後,才會學習收斂,或者懂得包裝自己的惡意。

另一個很讓我無法理解的,則是明玉的故事。小時候差點考上北一女,想重考卻被重男輕女的父親斷了求學路,於是長大後對自己的女兒茉莉特別嚴苛,非要她考上北一女、完成自己的心願不可。茉莉也的確很優秀,不只上北一女,還一路讀到台大碩士,還被教授主動推薦到美國讀博士。
此時明玉卻阻止她,讀完博士就三十歲了,誰會想娶?接著不但強迫茉莉嫁給醫生,還要她專心當個家庭主婦,以生個兒子為目標。
看到這裡只覺得黑人問號,既然她對女兒的終極期許是做個家庭主婦,那當初非要她念北一女的目的究竟是?這位媽媽自己從不覺得矛盾嗎?
父母是一種太孤單的職業了,只要他們情緒找到出口,就會繼續開發這條道路。
不只呈現這些直升機父母的百態,作者也娓娓道出這些現象背後亙古難解的困境。這個社會上有太多的聲音,鼓勵父母教養出成功完美的小孩、把小孩的成敗歸因於父母的教養;即便將這個社會縮小至一個家庭的周遭,也有長輩、親友、孩子的同儕、同儕的父母,在干擾家長們的決定。就如茉莉儘管想讓自己的女兒去學習她喜歡的美術,最後還是不得不轉而將她送去補數學。
最後我們也不得不省思:倘若有一天當自己成為父母,真的能保證不會變得和他們一樣嗎?
我深深覺得,少子化的其中一項肇因,就是這個社會無止境的互相傷害。
►Facebook:沐謙
►Instagram:@muchienz_ig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4會員
98內容數
這裡書評最多,歡迎參觀「嗑書小劇場」;此外還有「影劇馬鈴薯」、「走走吃吃」和「碎碎念有益身心健康」小房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