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想】系列,希望將更多好書的idea分享給大家之外,也可以帶入不同的思考與想法,歡迎訂閱給予一個鼓勵唷!
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大概是距離公視拍這部戲很久以前,很多人還不知道這本書的時候,曾經讓我非常的觸動,也許因為我跟她一樣,我們最多的時間都是在與孩子相處,觀察孩子周遭的生活。
曉樂的文筆細膩,我常常在她的文章下看到許多身為老師的為難與憂愁,比起把她當作一本小說,我更相信這些都是真實發生在社會上的小縮影,無法說出於口的孩子們,還有焦慮卻不知道該怎麼辦的家長,我們成為集體在這個教育政策下慌亂的一個世代。婚姻的失衡、高學歷無法孩子選擇的未來的爸媽、以及被社會定型的孩子,彷彿每天一睜開一眼睛就看的到已經被描述好的未來。
我回想起我剛開始跟曉樂在書裡一樣的大的時候,曾經聽過的一個故事。故事裡的媽媽告訴家教老師,這個孩子有身體上不方便的地方,所以會在意別人的眼光無法去補習班,這個媽媽對於請家教非常有經驗,如何算錢,如何讓家教照她的方式教學,都頗有章法。她希望老師上課的時候去翻他孩子的書包,因為他會說謊說沒有功課。有天老師忍不住問媽媽,為什麼媽媽知道他說謊不直接跟他面對面講開呢?告訴他媽媽知道這件事情。媽媽則回覆我不想打壞與孩子的關係。所以,讓家教老師去做這件事情。
當年的家教老師,雖然年輕也毫無經驗第一次遇到這件事情,但他卻也無法去翻孩子的書包,身為老師覺得孩子也許要尊重的看法,而他直接的告知孩子這件事情請他配合把功課拿出來。事隔多年,聽到這件事情的我在思考如何可以去處理這件事情。家長有心結,而孩子有抗拒,而老師卻束手無策,當老師更努力地想跟孩子聊天,卻更感覺孩子努力的抗拒,或是說,抗拒這一切。
老師說上課了一陣子沒多久後,平常上課時都會有段時間跟學生聊一下跟他們培養感情,希望能多讓跟他親近的同時,媽媽跟老師說上課開始每堂要錄音。她的說法是說因為曾經有過其他家教來對了孩子說一些奇怪的話,所以她需要家教每堂錄音。後來想當然的,老師跟孩子之間除了課業外再也沒有對話。(試想哪個青少年期的孩子會想被媽媽錄音阿!?)
所以當我看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公視拍出的小說文章中”茉莉的最後一天”,媽媽每天在房間監看孩子在房間的一舉一動時,我突然渾身顫慄,因為我想起了那個學生。而當年的老師,也才是個大學生,也無法看出媽媽這些行為背後的無助,要多無助卻又焦慮如此的媽媽,想要了解孩子上課的狀況,卻無法從孩子的口中得到一切,然後變成隱性的控制,維持一種表面和諧,卻非常脆弱的親子關係。
經過了教學的這些年,我開始讀心理學的書。用薩提爾的冰山理論,開始讓我去看自己的內心,所說出來的話,做出的行為,幫助我在教學上所遇到的許多困難。
分析故事中的媽媽做出的行為,是為了和諧為了避免與孩子發生爭吵。但是她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她為什麼害怕爭吵呢?藏在拒絕溝通下面的冰山,是因為無力感、沒自信處理與孩子的衝突、還是什麼未知的情緒或過往的回憶?在她試圖跟孩子聊天卻被孩子冷淡或是拒絕溝通的時候,她選擇做出的對應方式是”錄音”或是”請家教翻他書包”,這些背後的作法,又是為了什麼呢?媽媽絕對如此地想要了解孩子,所以才努力的想要用這些方式,去”幫助”她的孩子,而面對這樣的媽媽動作,孩子擁有的會不會是一顆無法被信任的心?而造成了更嚴重的惡性循環。
而曉樂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如果你沒有看過影集,我強烈建議你先看書。書的溫婉描述的無奈跟我們在看影片中具有科幻的感受不同,我看了很多人的評論覺得這本書是在批判父母,但我想表達的,如果我們能多藉由不同眼光去了解孩子,就能有機會創造出更多對話。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幫我按個喜歡鼓勵我,我每天都超級忙碌,上課教課備課創業,但是我還是非常想寫,寫我與孩子的故事。別忘了追蹤我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