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書評ll吳曉樂《上流兒童》:末日狂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繼吳曉樂上一本《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引起的熱潮過後,《上流兒童》作為一種延續與反思,讓我們能夠更加深入的探討,母親與孩子,那藏在親情之中又愛又恨的一體兩面。如果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道出的是時下莘莘學子,對於課業與親情壓迫下的無奈與反叛,那麼《上流兒童》便娓娓道來,在親子關係中是沒有壞人的,有的只是最壞的情況。

曾經看過關於吳曉樂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相關報導,她說她無意將母親塑造成為恐怖、控制的代名詞。當時的我,無法認同這樣的看法,書中雖是以「孩子」作為敘事的主體,但情節帶領我們看見的,除了高壓環境下失去人生自主權的「孩子」,更有藏在孩子背後施壓的「母親」。或許,等到《上流兒童》我才終於明白,「兒童」為何能夠處於上流,倚靠的不也是正處於上流的「母親」。

因此,這本《上流兒童》仿佛有如《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前傳,它將故事的主軸回推到孩子的「兒童」階段,在青少年擁有自我意識之前的兒童時期,透過兒童的成長,告訴我們一件重要的事情:母親也不是在將孩子生下來後,她就懂得如何成為母親。就像兒童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成熟、長大,母親這個身分也是要經歷一段少女從戀愛、結婚後才正式展開。而決定一個人如何成為「母親」,也就在於她曾經如何被養育成人。

上流社會的金錢、權力、地位


陳勻嫻的少女時期,大概就像是一朵小雛菊,如此的天真而純粹。但她卻不甘於平凡,因為她出生於平凡家庭。甚至可以說,她是選擇不平凡,以做為對原生家庭控制的反抗,是一種從束縛中的逃脫。而驅使她選擇的原動力便是那無邊無際的─慾望。她渴望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選擇了她的先生楊定國。但是,什麼是好,什麼是更好?

好與更好的轉變大抵也像,《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孩子的世界裡,是以成績的高低作為爭奪權利的關鍵;而在《上流兒童》中大人的社會上,是將金錢與物質條件相互比較襯托,並以此做為門檻,也就產出「上流」的社交圈。

而這樣「上流」的社交圈特點便是,人們善於捕捉、倚靠權力的核心,譬如陳勻嫻攀上楊定國,楊定國倚靠的是他父親的有權有勢。偏偏這樣的環境,是包裹著糖衣的謊言,當謊言被拆穿,總會駭人得讓人難以承受。當權力的中心崩塌,一切終將現出原形,平凡的人依然平凡。

而後,人的生存本能會帶領生命找到另一個出口,而擁有楊培宸的陳勻嫻與楊定國夫妻倆,無疑是站在同一條沉淪的船上。他們的出口便導向另一個利益與權勢的核心─蔡萬德與梁家綺夫妻。

在上流社會中的派對,都在玩著交換禮物的遊戲。這對夫妻所送出的每一樣「禮」的背後,可說是威脅與利用的通關密語,就像打從一開始Chris與培宸的友誼也許單純,最後也因利害關係逐漸變調。從一開始的私校學費與友誼的交換,到ipad與成績對調,名牌包、出國參加夏令營、楊定國的升職換得培宸的頂罪。

由此,權力結構一覽無遺。蔡萬德與梁家綺夫妻於公於私,硬生生站在陳勻嫻與楊定國之上,連帶的,所謂真正的「上流兒童」─Chris,才終於現身。相較之下,培宸就是個「上流兒童」的綠葉,同時也是在層層疊疊利益掛勾之下的犧牲者。

母親是...壞人?加害者?被害者?


陳勻嫻不論是自己或是以母親的身分而言,她在加入遊戲之前,早就知道這樣的利益交換是你情我願,所以當事件發生的同時,又何嘗有壞人的角色出現?她自己希望孩子上名校,她有面子,小孩又能夠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說穿了,她成為她自己慾望的受害者,也成為以親情、母愛為由的加害者。

委屈,每個人都有,只是誰比誰更委屈?

Chris和培宸不同卻又幾乎處於同一種家庭環境。他們都只能夠當聽話的小孩,聽大人的話,符合家長的期待。照著大家所想要的樣子,卻可能在不久的將來,長成與想像中截然不同的成人。

梁家綺和陳勻嫻不一樣卻也很相像。梁嘉綺也是一朵花,她是一朵鮮豔而帶刺的玫瑰,她身為老闆蔡萬德的妻子,展現出不凡的氣度與風範,還有那令人難以忽視的高超手段。但玫瑰也會被拋棄,當她得不到關愛時,也只能落寞的枯萎凋零。

從少女到母親,是一朵花含苞待放的過程。關於孕育生命,她們使盡全力,每一天就像最後一天的綻放。花開得越燦爛,就越狠毒,人們常說的:愛之深,責之切。使盡全力的結果,會成功也會兩敗俱傷。就像故事的最後,陳勻嫻與培宸因為信任的瓦解所產生親子間的裂痕。或許能夠逐漸修復,那也需要時間。

《上流兒童》所呈現的親子關係中是沒有壞人的,有的只是最壞的情況。在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沒有什麼是永不改變的。金錢、權力、地位,卻猶如世襲一樣,為這個社會搶先一步畫好分類。人的貪婪與慾望,是難以想像的深淵,跟著趨炎附勢的生態,一起沉淪。活在相互比較與競爭的社會,只能各自求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pha的沙龍
8會員
16內容數
閱讀,是在字句所構成的虛擬世界裡,找到與現實生活的連結。 劃定座標,由心中的感受出發,尋找未知的答案! 【隨心所閱】專題,將帶你看見文學世界裡的小說與散文,那些觸動我內心的文字,與我交流過後的軌跡。 一起隨心所欲地體會閱讀的美好。
Alph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9/29
人生,有如一齣戲,是喜劇還是悲劇卻需要在夢醒後,才能知曉。一部小說,又像一個人,生而為人的說明書。我們因為有疑惑,才開始思索,思索過後,也許沒有答案,過程卻成為一部迷人的說明,這就是《後人間喜劇》,我對它的形容。
Thumbnail
2021/09/29
人生,有如一齣戲,是喜劇還是悲劇卻需要在夢醒後,才能知曉。一部小說,又像一個人,生而為人的說明書。我們因為有疑惑,才開始思索,思索過後,也許沒有答案,過程卻成為一部迷人的說明,這就是《後人間喜劇》,我對它的形容。
Thumbnail
2020/01/13
劉宸君,是一個躺在記憶中、一則則新聞報導中,模糊又清晰的姓名。假如,我在翻開《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之前,我沒有去搜尋這個作者,或許,我會抱著截然不同的情緒,爬一座山,閱讀一個人面對生命有著如此堅定的純粹。然而,在翻開書之前,「山難」這一詞跳進我的腦海,根深蒂固的長出根,抓住我的想像與思考。
Thumbnail
2020/01/13
劉宸君,是一個躺在記憶中、一則則新聞報導中,模糊又清晰的姓名。假如,我在翻開《我所告訴你關於那座山的一切》之前,我沒有去搜尋這個作者,或許,我會抱著截然不同的情緒,爬一座山,閱讀一個人面對生命有著如此堅定的純粹。然而,在翻開書之前,「山難」這一詞跳進我的腦海,根深蒂固的長出根,抓住我的想像與思考。
Thumbnail
2019/12/21
小說《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的故事開始於,一個生醫實驗室裡的博士研究生「徐語娟」的自殺身亡。在同個實驗室的學弟「廖稦遠」,從學姐死後,開始抽絲剝繭整個事件案發的經過,並對於學姐的死因進行深刻的思索:學姐真的是自殺身亡的嗎?
Thumbnail
2019/12/21
小說《死了一個研究生以後》的故事開始於,一個生醫實驗室裡的博士研究生「徐語娟」的自殺身亡。在同個實驗室的學弟「廖稦遠」,從學姐死後,開始抽絲剝繭整個事件案發的經過,並對於學姐的死因進行深刻的思索:學姐真的是自殺身亡的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原載於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推薦序,作者為楊翠老師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Thumbnail
原載於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推薦序,作者為楊翠老師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Thumbnail
對子女而言,有屬於子女、學生的壓力,但其實每個家長也有屬於他們的壓力與不安。
Thumbnail
對子女而言,有屬於子女、學生的壓力,但其實每個家長也有屬於他們的壓力與不安。
Thumbnail
《上流兒童》是本一翻開就使人壓力很大的作品。覺得用「庸俗」來形容女主陳勻嫻或那些貴婦,好像有點太高高在上或自命清高的感覺,但實在很難不用這個詞彙來表達內心的嫌惡。
Thumbnail
《上流兒童》是本一翻開就使人壓力很大的作品。覺得用「庸俗」來形容女主陳勻嫻或那些貴婦,好像有點太高高在上或自命清高的感覺,但實在很難不用這個詞彙來表達內心的嫌惡。
Thumbnail
近年來的出版品中,針對母親一身份的責任探討多了不少聲音,加上性別平權價值觀日漸普及,多得是主張家務勞動平均分擔,母親於家中的話語權應被更加重視,父母職應從刻板印象中跳脫,重塑更人性化,富有彈性的互動關係。這些看似新穎的主張真的為婦女們帶來改變了嗎?
Thumbnail
近年來的出版品中,針對母親一身份的責任探討多了不少聲音,加上性別平權價值觀日漸普及,多得是主張家務勞動平均分擔,母親於家中的話語權應被更加重視,父母職應從刻板印象中跳脫,重塑更人性化,富有彈性的互動關係。這些看似新穎的主張真的為婦女們帶來改變了嗎?
Thumbnail
我以為對那些直升機父母的案例早已見怪不怪,卻還是被台灣恐怖故事全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震驚到了。 剛讀完《假性孤兒》、《被討厭的女兒》,如果說這兩本是探討父母行為的理論基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蒐集的九篇故事就是一本案例實證。
Thumbnail
我以為對那些直升機父母的案例早已見怪不怪,卻還是被台灣恐怖故事全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給震驚到了。 剛讀完《假性孤兒》、《被討厭的女兒》,如果說這兩本是探討父母行為的理論基礎,《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蒐集的九篇故事就是一本案例實證。
Thumbnail
我選擇的是電子書 親子議題在幾年間達到巔峰,吳曉樂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到《上流兒童》,牽引無數人心聲共鳴,她筆風徐徐,自然勾勒的情景,是無數人腦海裡的片段,只是主角換了人,卻發生著差不多的事。
Thumbnail
我選擇的是電子書 親子議題在幾年間達到巔峰,吳曉樂從《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到《上流兒童》,牽引無數人心聲共鳴,她筆風徐徐,自然勾勒的情景,是無數人腦海裡的片段,只是主角換了人,卻發生著差不多的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