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總會內。
亞蟹手握三塊酒杯墊,抽出其中一塊,讓客人在杯墊背面簽名。然後用熟練的手法,把三塊杯墊在桌上混洗一輪,使人眼花撩亂,無從得知哪一塊的背面寫上了名字。
這是一場賭局。
若客人抽中,亞蟹便要輸掉數十萬元。機率是三分之一。
但其實這是一場老千騙局。
亞蟹在洗牌的過程中已經偷龍轉鳳,換掉了寫上名字的那一塊。現在桌上的三塊杯墊,朝下的一面都是空白的。客人抽中的機率根本是零。
在旁喝得半醉的亞森,不知就裡,眼見有賭局便嚷著要參與。醉眼惺忪的望著杯墊,口中唸唸有詞﹕「背面簽上了名字的杯墊,正面看來總會有一點點隆起的吧…嗯,那麼說,不是這一塊,肯定不是!」伸手把其中一塊翻過來。是空白的。「哈哈…都說過的啦…嗯…也不是這一塊!」第二塊也是空白的。「哈哈…那麼一定是剩下的這一塊了…否則便是你們出千!哈哈哈哈…」
亞蟹輸了❶。
逐步剔除
亞森的思考進路有點不尋常,俗語說「不按牌理出牌」。他不是從正面切入,去猜哪一個是正確的答案;而是反過來想,先從否面切入,去猜哪一個不是正確的答案。
逐步嘗試,排除錯誤,重複操作,直到最後真相浮現。
柯南道爾筆下的名偵探福爾摩斯,在案件《四個簽名》中,便運用了逐步剔除的方法,猜出疑犯是如何闖入房間的﹕「我跟你說過多少遍呢,華生,當你排除了所有可能性,剩下來的,無論多麼難以置信,都必定是真相。疑犯既不是從房門,也不是從窗戶或煙囪進來;房間也沒有可供藏身的暗角。那麼疑犯是如何進入房間的呢?…當然是從屋頂的那個洞了❷。」
「逐步剔除」主張,不直接尋找正確答案,而是逐步嘗試什麼不是正確答案,然後排除開來,並重複操作,直到最後間接揭露正確答案。
如此從否面切入、重複嘗試、逐步找錯的方法,具有莫名的吸引力。其妙處恰如大衛像創作者米高安哲奴所宣稱的﹕「我只是拿掉不是大衛的部份❸。」
I just took away everything that was not David.
— Michelangelo (1475—1564)
逐步剔除作為解決問題切入點
解決問題時,我們或會過份自信 (over-confidence)。
就以亞森的賭局為例,若要直接選中正確的杯墊,機會是三分之一。到底是左中右那一塊呢?不如選中間的那一塊吧。理由呢?不知道。不,直覺告訴我是中間的那一塊呢。直覺?說到底,這只算是碰碰運氣吧了。
另外有些時候,我們郤自信缺缺 (lack of confidence)。
要猜中簽名杯墊的位置,根本不知從何入手。直接面對難題,會感到壓力;加上害怕犯錯,結果左思右想,遲遲未能下決定。
時而過份自信,流於武斷。
時而缺乏自信,流於寡斷。
其實不應過份自信 —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的其實很少。
但也不應缺乏自信 — 很多時候我們知道的其實很多。
逐步剔除,在過份自信與缺乏自信、武斷與寡斷之間,找到一個恰當的解決問題切入點﹕從否面切入,先排除錯誤(找出空白的杯墊),避免自以為是、先入為主、給偏見影響判斷;另外從已知入手(簽了名字的杯墊會有一點隆起) 去求未知,減輕心理壓力,避免猶豫不決。
有時候,逐步剔除,不單只有用,甚至是必要的。(未完待續)
註﹕
1. 此橋段來自香港電影《至尊無上》。亞蟹與亞森其實是一夥的。騙局的受害者既非亞森,也非客人,而是另有其人。
2. 見 Chapter 6, The Sign of the Four by Arthur Conan Doyle
3. 類似的箴言也不少﹕
A story is real life with the boring parts left out.
— Elmore Leonard
Culture is what is left when everything else is forgotten.
— Edouard Herri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