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鞋的親海教育專欄:夏日海邊戲水十大迷思(1)救生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擁抱海洋才是解決海洋休閒活動意外事件頻發的根本之道。
文\蘇達貞(拖鞋教授)
坊間新聞時常有海邊釣客被瘋狗浪捲走的報導,甚至在海邊散步的遊客被突如其來的一個大浪給打落海底的意外事件也時有所聞,暑假期間年輕學子相約到海邊,突然興起而下水戲浪,但僅是在水深及膝的岸邊戲水,卻也傳出被海浪捲走的悲劇。
據調查,台灣地區每年的溺水意外事件幾乎是位居全世界之冠,是海洋休閒運動興盛國家紐西蘭的三倍,而我國還是全世界海禁最為嚴苛的國家,從事海洋休閒活動,直到今日還是國家不允許、學校百般反對、社會與論不認同、家庭不支持的情況,若以紐西蘭國民從事海洋休閒活動的頻繁度是我國人的一百倍來計算,我國人從事海洋休閒活動的意外事件發生率應是紐西蘭的三百倍,這樣驚人的事實數據,對於不斷倡導海洋立國的我們值得深切來反省,我們究竟是「海洋立國」,還是「被海洋孤立之國」。
其實,讓更多人對於海洋有正確認識與觀念,透過認識海洋、親近海洋,讓我們更深刻的愛上臺灣的海洋,才是根結我國人海洋休閒活動意外事件頻發的根本之道。
以下是國內多數人對海洋的迷思與真實
迷思 真實
1.(x) 身穿救生衣 安全可無慮 (o) 身穿救生衣 隨風浪而去
2.(x) 坐上救生圈 保全再升級 (o) 坐上救生圈 水中倒栽蔥
3.(x) 水深及膝處 踏浪風險低 (o) 水深及膝處 學子淪波臣
4.(x) 浪花朵朵處 泳者好戲浪 (o) 浪花朵朵處 泳者遭滅頂
5.(x) 半月型沙灘 家族好聚會 (o) 半月型沙灘 生離死別多
6.(x) 致命海生物 鯊魚排第一 (o) 致命海生物 鯊魚排最後
7.(x) 突然瘋狗浪 浪急如瘋狗 (o) 突然瘋狗浪 根本不存在
8.(x) 大海起海嘯 排山又倒海 (o) 大海起海嘯 不會來台灣
9.(x) 船長令棄船 跳水逃生去 (o) 船長令棄船 在船頭等待
10.(x)海上求生時 食物是關鍵 (o) 海上求生時 沒有人餓死
筆者將於此專欄中,分成以下的十個主題,詳述被我國人嚴重誤解的海洋:
  1. 救生衣
  2. 救生圈
  3. 戲水
  4. 海泳
  5. 離岸流
  6. 鯊魚
  7. 瘋狗浪
  8. 海嘯
  9. 棄船
  10. 海上求生
1. 救生衣
身穿救生衣,安全可無慮 ?
登上海釣船、賞鯨船、遊艇,必穿上救生衣,這幾乎是一項鐵則;海邊戲水、浮潛、衝浪、風帆…等休閒活動也都是人手一件救生衣,但身穿救生衣就可以安全無慮嗎?
如何挑選正確、合適的救生衣? 如何才是正確穿著救生衣的方法與時機? 救生衣的功能到底有那些?事實上,有些錯誤觀念與迷失會因身穿救生衣卻適得其反的陷入險境。
救生衣一般都放置於隨手可取得之位置,客船會將救生衣置放於客房明顯處,小型載客船會將救生衣置放於座位底下。但究竟是否一上船就必須趕緊將救生衣穿上?是否海上全程都必須穿著救生衣?
連緊急應變時間通常只有幾秒鐘的航空器,也不會要求乘客全程穿上救生衣,那麼,通常緊急應變時間都會有數分鐘甚至幾小時的海上船隻,更沒有全程都要穿上救生衣的道理。台灣地區有些地方有船上乘客必須全程都穿著救生衣的規定,這是矯枉過正的做法。
不過出港時試穿一下救生衣的確是明確之舉,此舉並不全然是為了應付港務安全檢查的行政手續,而是在了解救生衣的正確穿著方法,順便檢查一下該救生衣是否有缺陷、破損、堪用與否?尤其是要確認救生衣的大小尺寸是否合宜。
市面上,制式的救生衣,依其材質之不同來區分,大致可分成:硬式救生衣、與充氣式救生衣,兩類。
硬式救生衣是由密度小、強度大、不透水之材質所組成,雖有足夠之浮力,但往往體積較大;充氣式救生衣是利用充氣於救生衣之氣室內來形成浮力,為了安全起見,一般都設計有二組充氣設備,一組是高壓二氧化碳氣瓶,由使用者拉動作動索而自動充氣;另一組是單向閥之吹嘴,須由使用者用嘴向內吹氣,達到充氣之效果。
一般救生衣還必須符合以下之設計原則:
(1)構造簡單
(2)只有一種正確穿戴方法,
(3)一般旅客能在一分鐘內穿戴完畢,
(4)穿上救生衣,就算是昏迷,且臉部朝下,救生衣之浮力會使人員在十五秒
之內,翻轉成臉部朝上,嘴部離水面。
因此,一般救生衣均在顯著位置上,印有穿著方法之說明,且均輔予圖案,來標示穿著之步驟,方便不同語言或不識字的人士可以藉由看圖來識字。
但這也說明了市面上是沒有統一制式的救生衣,更不會有統一標準的穿著方法,也無法以偏概全的來認定哪一種救生衣是最好的救生衣。
每一款救生衣的構造,都是針對不同功能目的所設計,例如:適合大型客輪用的救生衣,就必須有考量人員必須從高處跳水的情況;遠洋的遊艇或帆船等,就必須考量救生衣浮力功能的持久性;另外是否需有自動照明的功能、還是只需貼上反光膠帶、是否需配置有哨子等,這些不同功能的考量,均會讓救生衣隨著設計理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構造與形式,穿著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所以登船後,研讀一下救生衣上的說明,試穿一下救生衣,確認正確穿著方法,與熟悉救生衣的其他功能,是海上航行安全保障的第一步。
試穿與熟習救生衣後,可將救生衣放置在隨手可取得的位置即可,視個人狀況與情節,例如:獨自一人離開客艙,前往船舷、船頭、或船尾甲板無人之處,風浪轉大,暈船嚴重等, 再決定是否將救生衣穿上。
電影上常有船長因船難遇險而宣布棄船的情節,而接下來必定是乘客爭先恐後搶穿救生衣,擠往甲板,搶搭救生艇的畫面。
這畫面常會造成適得其反的盲點,其實,在棄船時,並不需要迅速地穿上救生衣,而是攜帶救生衣到甲板上,再穿戴起來,因為若在客房內或是船艙走道,就將救生衣穿上,恐有身體體積變大,而造成進出房門、 或走道交通擁擠之困惱。若有其他的海上求生裝備需攜帶、禦寒服裝需調整、飲水食物需張羅等,都會因為先穿上救生衣而阻礙了這些動作。
現代的船隻,除非是人為的爆炸、起火等因素,很少會即刻沉沒,在船長宣布棄船到搭上救生艇或其他海上或空中救援機制之前,大致上都會有數分鐘甚至長達數小時的時間來整理與整頓。
若船上的救生衣是充氣式的救生衣,而不是硬式救生衣,那麼穿上救生衣就不會有體積膨大的困擾,此種情況,何時才是拉動充氣作動索,將救生衣充氣的時機呢?合理的充氣式救生衣的充氣時機,一般均在離開母船之最後瞬間,甚或已經跳入水面後,才拉動作動索,而不是穿上後,即刻拉動作動索充氣,因為充氣後之救生衣,會造成人員作業之困難,而且充氣後之救生衣在躍入水面時,瞬間下落之衝力、與救生衣向上之浮力,可能會造成頸部或身體其他部位之受傷,或者因為穿著不正確而人、衣分離。
高處跳水的正確動作要領與姿勢為:捏鼻、閉口、兩手交叉於胸前抓住身上所有配件、兩腳並攏、膝蓋微彎,兩眼注視水面處是否有障礙物,頭上腳下、縱身躍下,身體與水面撞擊時,閉上雙眼,以免眼睛受撞擊而受傷。
躍入水面後,身體會因衝力慣性而持續下沉,而後會因浮力而再度浮出水面,此時才拉動救生衣之作動索而充氣,讓身體漂浮在水面上,然後迅速檢查身體與身上之配件。
一般人均會擔心,沒有穿上救生衣,或救生衣沒有充氣,人體就會沉入海面而溺死。其實,大家都知道阿基米得原理,也知道木頭因比水輕(密度比水小)而會浮在水面上,也都學過淡水密度是1.0,海水密度是1.03,但很少人知道人體的密度究竟是多少?是比水輕還是比水重?
人體密度固然是因人而異,但合理的統計平均值大約是1.02,正好是介於淡水與海水之間,在游泳池裡,若靜止不動,人體會慢慢的沉入池底,除非妳學會所謂的大字漂、水母漂等漂浮技巧;但在大海裡,若靜止不動,人體反而會浮出於水面,再加上穿著衣服和救生衣等,也會讓身體和衣服之間保存著諸多空氣,而使得密度更低,更容易浮在水面上,因此從船上高處一躍而入海面,就算救生衣沒有充氣,人體也不會沉入海底,而是沉下後會再度浮出海面。
浮出海面後,是應該拼命游泳、找尋活命?還是保持漂浮、等待救援就好?其實船上救生衣的設計,其功能一般都只是為了讓人體能夠漂浮在水面上,而不是為了游泳,大部分的救生衣穿上之後是幾乎無法游泳的,這和在海邊戲水、浮潛、衝浪、風帆…等休閒活動者所穿的救生衣是截然不同的,海洋活動者所穿的救生衣,嚴格來說,應該是所謂的「浮力背心」,而不是救生衣。
船上的救生衣既然沒有游泳的功能,穿上救生衣而躍入海面者,自然只能認命地隨風浪而漂、隨潮水而流,但這也不全然是宿命似地任其漂流,光是在水中漂流應保持何種姿勢,才能有驚無險,就有極大的差別。
一般人會習慣性地嘗試保持抬頭離水面、身體水平伏趴於水面上的姿勢,但此姿勢卻極難平衡,因此必須藉不斷的游水動作、或抓取、或攀附其他物件或夥伴,來保持平衡,但只要一鬆手,身體立刻會自然又翻滾成仰躺的姿勢,一般人並不太能適應仰躺在水面上,因為此姿勢往往看不見海面、看不見自己身體與手腳、看不見周遭同伴與景物,因而越發覺得恐懼、沒有安全感。但救生衣的設計就是要人體能保持仰躺的姿勢, 其目的是就算人員已昏迷,且臉部朝下,救生衣之浮力會使人員翻轉成臉部朝上,以免因昏迷而溺斃。
人員穿著救生衣,仰躺於海面上,如何得以海上求生,當然是一門集過往諸多案例經驗,所累積出來的一門學問,這且待下回再敘……。
高處跳水的正確動作要領與姿勢為:捏鼻、閉口、兩手交叉於胸前抓住身上所有配件、兩腳並攏、膝蓋微彎,兩眼注視水面處是否有障礙物,頭上腳下、縱身躍下,身體與水面撞擊時,閉上雙眼,以免眼睛受撞擊而受傷。
穿著救生衣就算是昏迷,且臉部朝下,救生衣之浮力均會使人員在十五秒之內,翻轉成臉部朝上,口鼻離水面。
救生衣的真實與迷失;
1.( )登上海釣船、賞鯨船、或遊艇時,
A.必須全程都穿上救生衣,
B.只在出港時穿上救生衣,出港後放在隨手可得的位置處即可。
2.( )船長宣佈棄船時,
A.穿上救生衣,到指定甲板處集合,
B.拿著救生衣,到指定甲板處集合。
3.( ) 拉動充氣作動索,將救生衣充氣的時機是,
A.到達指定甲板處集合後,
B.跳入水面後。
4.( )人體的密度是
A.大於海水,所以會沉入海面,
B.小於海水,所以會浮出海面。
5.( )在海面上穿著救生衣的正確漂浮姿勢是身體保持
A.前傾,
B.後仰。
avatar-img
13會員
24內容數
關於花蓮鹽寮海濱的「蘇帆」親海基地,有一千零一夜那麼長的,青銀世代相互輝映活躍的故事。 專題包含各方志工創作: 【拖鞋教授】青銀共生\親海生活 【大俠專欄】從醫師到運動教練的精彩人生 【蘇帆人】蘇帆志工側寫 【字裡・浪間】詩・文 【與自然共舞】親子共學札記 【花・時間】山海圖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蘇帆海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老水手因緣際會來到花蓮鹽寮,這被譽為退休安居的桃花源,企圖將他們的不老模式從這桃花源中擴散出去,不但要影響這桃花源中的居民,一起來體現健康長壽的生活方式,更要推動這不老模式成為台灣各角落、各階層的高齡者的美好生活方式。
不老水手因緣際會來到花蓮鹽寮,這被譽為退休安居的桃花源,企圖將他們的不老模式從這桃花源中擴散出去,不但要影響這桃花源中的居民,一起來體現健康長壽的生活方式,更要推動這不老模式成為台灣各角落、各階層的高齡者的美好生活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走遍紐西蘭南北兩大島每個角落,一直都是我們住紐西蘭時的計劃。但是,紐國南北的距離有日本那麼長,我們經常得考慮三天兩夜的自駕遊,甚至更多天。 因此,我們經常投宿形式不一的汽車旅館(Motel)。只要遇到多層大樓型的旅館,進門前我都會帶著家人查看哪裡有滅火器,或是消防設施,以及防火和逃生門的位置。還會
Thumbnail
芬蘭夏天,在海邊游泳是相當熱門的活動。當然,海邊游泳存在各種風險。在仲夏節期間,芬蘭有七人溺斃。此外,還有一種肉眼不易辨別的有毒藻菌。這篇文章說明如何獲得水質偵測的資訊。
Thumbnail
游泳不僅僅是學會自仰蛙蝶四式,還包括應對緊急狀況的能力。在台灣,許多人認為只要能在泳池內游泳就算「會游泳」,但當我們面對深水區或沒有戴蛙鏡的情況時,真正的挑戰才開始。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在這些情況下自救,並分享救生員多年來的寶貴經驗。
Thumbnail
海洋弧菌是種致命的細菌,對於玩水討海的人來說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海洋弧菌的特性、感染途徑、症狀、治療和預防方法,提醒人們要小心傷口感染海洋弧菌的風險。
Thumbnail
初學者和素人家庭想要到海邊玩水,一定要注意天氣狀況。颱風來之前、天氣變冷、風變大的狀況都會讓海況變得超級危險。此外,文章也提到了其他季風對海浪的影響,並提供了一些判斷海況是否適合下水的方法。
Thumbnail
每次問大家怕水的原因最常聽到的答案就是「踩不到底」。事實上水深五十米與水深二米都是一樣的,共同點是「踩不到地」。然而,在水中浮在水面上的技巧卻是能幫助你輕鬆漂浮的。本文章介紹穿著安全裝備和掌握身體浮在水上的技巧,幫助你更快適應在水中的狀態。
Thumbnail
身為一個親海教育推廣的教練,幾乎每團都會有一兩位極度恐海,而這個恐海很多來自於曾經發生過溺水,或大或小。 毫無疑問這個經驗會讓人對於玩水望而卻步,事實上我的家人就是在國中游泳課溺水過,以至於到現在依舊不愛玩水,不過在我的引導下已經可以接受穿著救生衣玩水囉!!接下來分享克服恐海的小技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供了三個技巧,可以幫助大家在夏天玩水時更加安全,包括準備安全裝備、選擇適合的下水點以及確定當天的天氣狀況。
Thumbnail
成為親海教育工作者五年下來觀察到一個有趣的情形,台灣人普遍怕水尤其是海水,而每次下水都會有很多問題包含會不會流走、會不會沉下去之類的。 而外國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沒有這些擔憂,他們普遍很敢玩,有些海況就算是我們這種海洋活動經驗豐富的人看來不是那麼適合初學者,這些外國人依舊勇敢的往前衝,儘管他們依舊沒
Thumbnail
夏天快到了不想待在冷氣房,就是想去海邊玩水,適合玩水的地方似乎只有那幾個福隆、白沙灣、鼻頭角…等。 但是這幾個地方真的安全嗎?我們可以怎麼判斷是否安全呢?今天浪大嗎?適合下水嗎? 貌似大哉問的問題,我們用幾個步驟整理這些問題~ 1、判斷地形 判斷地形聽起來有點困難,是要判斷什麼啊?我們可以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走遍紐西蘭南北兩大島每個角落,一直都是我們住紐西蘭時的計劃。但是,紐國南北的距離有日本那麼長,我們經常得考慮三天兩夜的自駕遊,甚至更多天。 因此,我們經常投宿形式不一的汽車旅館(Motel)。只要遇到多層大樓型的旅館,進門前我都會帶著家人查看哪裡有滅火器,或是消防設施,以及防火和逃生門的位置。還會
Thumbnail
芬蘭夏天,在海邊游泳是相當熱門的活動。當然,海邊游泳存在各種風險。在仲夏節期間,芬蘭有七人溺斃。此外,還有一種肉眼不易辨別的有毒藻菌。這篇文章說明如何獲得水質偵測的資訊。
Thumbnail
游泳不僅僅是學會自仰蛙蝶四式,還包括應對緊急狀況的能力。在台灣,許多人認為只要能在泳池內游泳就算「會游泳」,但當我們面對深水區或沒有戴蛙鏡的情況時,真正的挑戰才開始。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在這些情況下自救,並分享救生員多年來的寶貴經驗。
Thumbnail
海洋弧菌是種致命的細菌,對於玩水討海的人來說非常重要。這篇文章介紹海洋弧菌的特性、感染途徑、症狀、治療和預防方法,提醒人們要小心傷口感染海洋弧菌的風險。
Thumbnail
初學者和素人家庭想要到海邊玩水,一定要注意天氣狀況。颱風來之前、天氣變冷、風變大的狀況都會讓海況變得超級危險。此外,文章也提到了其他季風對海浪的影響,並提供了一些判斷海況是否適合下水的方法。
Thumbnail
每次問大家怕水的原因最常聽到的答案就是「踩不到底」。事實上水深五十米與水深二米都是一樣的,共同點是「踩不到地」。然而,在水中浮在水面上的技巧卻是能幫助你輕鬆漂浮的。本文章介紹穿著安全裝備和掌握身體浮在水上的技巧,幫助你更快適應在水中的狀態。
Thumbnail
身為一個親海教育推廣的教練,幾乎每團都會有一兩位極度恐海,而這個恐海很多來自於曾經發生過溺水,或大或小。 毫無疑問這個經驗會讓人對於玩水望而卻步,事實上我的家人就是在國中游泳課溺水過,以至於到現在依舊不愛玩水,不過在我的引導下已經可以接受穿著救生衣玩水囉!!接下來分享克服恐海的小技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提供了三個技巧,可以幫助大家在夏天玩水時更加安全,包括準備安全裝備、選擇適合的下水點以及確定當天的天氣狀況。
Thumbnail
成為親海教育工作者五年下來觀察到一個有趣的情形,台灣人普遍怕水尤其是海水,而每次下水都會有很多問題包含會不會流走、會不會沉下去之類的。 而外國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沒有這些擔憂,他們普遍很敢玩,有些海況就算是我們這種海洋活動經驗豐富的人看來不是那麼適合初學者,這些外國人依舊勇敢的往前衝,儘管他們依舊沒
Thumbnail
夏天快到了不想待在冷氣房,就是想去海邊玩水,適合玩水的地方似乎只有那幾個福隆、白沙灣、鼻頭角…等。 但是這幾個地方真的安全嗎?我們可以怎麼判斷是否安全呢?今天浪大嗎?適合下水嗎? 貌似大哉問的問題,我們用幾個步驟整理這些問題~ 1、判斷地形 判斷地形聽起來有點困難,是要判斷什麼啊?我們可以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