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黃軒醫師說:關於COVID19 🦠抗體的一些想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關於COVID19 🦠抗體的一些想法
為什麼COVID19 🦠檢測常常陰陰陽陽?
我們在做COVID19 🦠 檢測,全世界都在用RT PCR 分子,做病毒的核酸檢測是否陽性。然而病毒🦠量,在我們的身體是起起落落的(如下圖),早在三月份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g Journal Medicine),告知我們從鼻咽或喉嚨採檢,病人症狀前3天,COVID19 病毒🦠濃度最高,一直維持到第5天後又開始下降、又到了10-12天又上升起來。
來源:SARS-CoV-2 Viral Load in Upper Respiratory Specimens of Infected Patients .DOI: 10.1056/NEJMc2001737
所以,證實COVID19 病毒🦠量,不是一直高高在上,等待我們醫生去採檢,一採馬上會呈現陽性反應。這些都是看看患者症狀發作後,什麼時候來就診,原則上,症狀發生前5天,不管是鼻咽或喉嚨,都最容易採檢出陽性的。
時間來得早,確診感染,可能就會提早!
另一篇論文發表在臨床感染疾病Clin Infec Dis 的國際期刊也指出: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做病毒的核酸檢測是否陽性,其敏感度也是會逐漸下降的,例如:
(1-7天)核酸檢測 敏感度 : 66.7 %
(8-14天)核酸檢測敏感度:54.0%
(15-39天)核酸檢測敏感度:45.5%
持續採檢陰性,但臨床又懷疑是COVID19 🦠,怎麼辦?
有時候,我們匡列親密接觸者,不管他有無症狀,即使採檢了,一直呈現陰性,怎麼辦?除了排除偽陰性或採撿技術不好,也許就是真的病毒量產量,一直沒有很高。
依據一篇在Lancet 的國際醫療期刊發表,竟然有達33%的患者,到了20天之後,他們的檢驗才呈現陽性反應。(33% had viral RNA detected for 20 days or longer after symptom onset)DOI:https://doi.org/10.1016/S1473-3099(20)30196-1
人類的身體,真的太複雜,太奇妙了!
那些採檢陰性的患者
於是有研究人員在clin infec dis 國際期刊發表,針對了65位,那些採檢陰性的患者,做了他們的抗體的變化:
發現了這些陰性患者,不管有無症狀變化,他們的體內抗體是持續高低變化:
1-3天:可測出總抗體(total antibody) 有 28.6%
4-7天 : 可測出總抗體(total antibody) 有 53.6%
8-14天 : 可測出總抗體(total antibody) 有 98.2%
15-39天:可測出總抗體(total antibody) 有 100%
故這些學者專家也有建議,對於那些檢酸檢測RNA test 持續陰性反應患者,也許該合併抗體的檢驗,可以針對不同病情發作,了解不同時辰得病,什至可以協助,提高COVID19 🦠的診斷率。(Antibody responses to SARS-CoV-2 in patients of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DOI: 10.1093/cid/ciaa344)
有了抗體,就一定可以抗疫成功嗎?先了解一下:
為什麼有了抗體,仍然有COVID 19🦠病毒?
近日,一定有聽說有了檢驗報告陽性,還有同時抗體也陽性,這是特例大發現嗎?
其實不是,早在1990年,已經有專家發現:
儘管7天後體內【有了抗體,病毒承載量,不會因此跟着下降】。這是coronavirus最頑抗的地方。(Seroconversion occurred after 7 days in 50% of patients (14 days in all), but was not followed by a rapid decline in viral load.) Epidemiol Infect. 1990 Oct; 105(2): 435–446. doi: 10.1017/s0950268800048019
有了抗體,病毒🦠量不見得馬上會下降
在另一篇,最近2020年在「自然」nature 國際期刊,【再次確認,有了抗體,病毒🦠量不見得馬上會下降】。Virological assessment of hospitalized cases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https://doi.org/10.1101/2020.03.05.20030502
臨床症狀消失,也不意味病毒🦠量歸零了。
但是有了COVID19 🦠抗體,確實可以幫助病毒🦠量趨緩。什至提醒大家,【臨床症狀消失,也不意味病毒🦠量歸零了】。這些的變化,我們都要更小心,不能誤判。
有COVID19 🦠抗體,就可安全渡過難關嗎?
一般人的羅輯思考,會認定只要有抗體,就是一定可以對抗病毒🦠成功的。真的會是如此嗎?
病毒🦠量和重病關係
有一篇發表在Lancet的文章,認為愈晚才檢測出COVID19 病毒🦠量,和病情愈嚴重的程度,是不會有關係。No association was seen between prolonged detection of viral RNA (≥20 days after symptom onset) and severity of illness (p=0·35).
COVID 19 🦠抗體和重病關係
一篇論文發表在臨床感染疾病Clin Infec Dis認為,病患的嚴重程度,是和COVID 19 🦠抗體很有關係的。他們發現尢其是在症狀發生2星期後,昇高的抗體,是臨床病程有相當強的關係。(our study revealed a strong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linical severity and Ab titer since 2-week after illness onset, for the first time in COVID-19 patients).
病患的嚴重程度,是和COVID19 🦠抗體很有關係的
也就是說2星期後,你的抗體,還是非常高,不要高興太早,以為自己的抗體出現很高,就是很有很好的抵抗力,要小心這可能是變成重症的前奏曲。除了慢性病,年齡大和男性,這是第一次,學界告知,在病情二週後,COVID19 🦠抗體持續激増,可能是變成重症指標之一。Antibody responses to SARS-CoV-2 in patients of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DOI: 10.1093/cid/ciaa344
為什麼呢?學者專家提出一個假設理論:
抗體依靠性增強作用
什麽叫抗體依靠性增強作用(Antibody-Dpendent Enhancement, ADE)?
根據過去登革熱(Dengue Fever)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如果患者接受到不同病毒型交叉感染,病患容易發展成休克的嚴重狀態。有人提出「抗體依靠性增強作用」假說(ADE)來解釋:Is 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playing a role in COVID-19 pathogenesis?DOI: https://doi.org/10.4414/smw.2020.20249
如果患者接受到不同病毒型交叉感染,病患容易發展成休克的嚴重狀態
此理論基礎是認為第一次感染病毒🦠所產生的抗體,無法在不同血清型的第二次病毒🦠感染時中和病毒。例如這種COVID 19 病人,也許在這之前,早已經有感染過其他冠狀病毒🦠(不是COVID 19🦠),而這次的新冠狀病毒COVID 19🦠得不到中和的抗體,反而和COVID 19🦠病毒形成了複合物,會透過抗體的Fc部份和Fc受器結合,進而使病毒更容易感染表現Fc受器的細胞,如:單核球及巨嗜細胞等等,產生更大量病毒,最終發展成休克症狀,至快速的多重器官衰竭。
這些都詳細記錄在nature review immunology 國際期刊The potential danger of suboptimal antibody responses in COVID-19. Nat Rev Immunol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77-020-0321-6,如下圖:
COVID 19 🦠抗體,是來得太早或來得太晚或不來了,或一直來,這些抗體,真的是一門大學問,仍然有待更多的研究報告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86會員
452內容數
醫學博士 微創內視鏡重症醫師/專欄作家/古文愛好者/2023年全球傑出僑生2019年中華十大傑出校友2015年僑大60週年𠎀出僑生校友2012年師大𠎀出校友2023年中科大𠎀出校友👨🏻‍🎓。 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可以用科學來提醒大家... 「用生命看健康❤️,用生活過健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軒醫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在3月份刊登COVID19 🦠與SARS病毒置放在不同材質的物品上,包括塑膠、銅、紙板、不鏽鋼、空氣。研究顯示,新冠COVID19 🦠病毒可以在不鏽鋼、塑料表面存活3天,在硬紙板上存活24小時,在銅表面存活4小時。 一時之間,大家開始擔心了,自己手中的包裹,於是很多國家,
當世界各地目前有很多大軍船、大郵船紛紛傳播了COVID19 🦠,記者詢問我:為什麼?我常說:【其實,這些大船隻,本來就是傳染病易發生的培養🧫基(reservoir)而已】,加上千人團聚,長期時間在同一個空間,更加重了疫情傳播...
新冠狀病毒通過飛沫和液體傳播,主要傳染途徑為打噴嚏、咳嗽以及物體表面殘留。 新冠狀病毒能夠在空氣中懸浮長達約三個小時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研究將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置放在不同材質的物品上,包括塑膠、銅、紙板、不鏽鋼、空氣。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以在不鏽鋼、塑料表面存活三天,在硬紙板上存活24小
我常常在節目表示:【這是人間最後一塊淨土】 隨著COVID 19在臺灣境內逐漸清零,我相信這𥚃,會是世界COVID19 🦠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但經過這次covid19 之後,大家能不能想像,我們的世界會因此病毒🦠重擊,而有什麼改變嗎? 經過這次covid19 之後,世界會因此病毒🦠重擊,而有什
衣物,是人類的生活用品。衣物予我們保護效果,從來沒有人去思考是否會衣物,可以滯留許多病箘:病毒🦠,細菌🧫、霉菌等等,這些會滯留在我們的衣物上,我們都要小心啊⋯⋯ 你身上污染的衣物 COVID19 🦠在物品的研究 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
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𥚃,stay home 」,因為「家」,是疫情最安全的避風港。但人類,是很奇怪的動物。大家天天在家,「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 COVID19 🦠肆虐全球,各國專家陸續提出警告:「由於民眾因疫期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的風險增加」。這些家暴數據...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在3月份刊登COVID19 🦠與SARS病毒置放在不同材質的物品上,包括塑膠、銅、紙板、不鏽鋼、空氣。研究顯示,新冠COVID19 🦠病毒可以在不鏽鋼、塑料表面存活3天,在硬紙板上存活24小時,在銅表面存活4小時。 一時之間,大家開始擔心了,自己手中的包裹,於是很多國家,
當世界各地目前有很多大軍船、大郵船紛紛傳播了COVID19 🦠,記者詢問我:為什麼?我常說:【其實,這些大船隻,本來就是傳染病易發生的培養🧫基(reservoir)而已】,加上千人團聚,長期時間在同一個空間,更加重了疫情傳播...
新冠狀病毒通過飛沫和液體傳播,主要傳染途徑為打噴嚏、咳嗽以及物體表面殘留。 新冠狀病毒能夠在空氣中懸浮長達約三個小時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刊登研究將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置放在不同材質的物品上,包括塑膠、銅、紙板、不鏽鋼、空氣。研究顯示,新冠病毒可以在不鏽鋼、塑料表面存活三天,在硬紙板上存活24小
我常常在節目表示:【這是人間最後一塊淨土】 隨著COVID 19在臺灣境內逐漸清零,我相信這𥚃,會是世界COVID19 🦠最安全的地方之一。但經過這次covid19 之後,大家能不能想像,我們的世界會因此病毒🦠重擊,而有什麼改變嗎? 經過這次covid19 之後,世界會因此病毒🦠重擊,而有什
衣物,是人類的生活用品。衣物予我們保護效果,從來沒有人去思考是否會衣物,可以滯留許多病箘:病毒🦠,細菌🧫、霉菌等等,這些會滯留在我們的衣物上,我們都要小心啊⋯⋯ 你身上污染的衣物 COVID19 🦠在物品的研究 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
由於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留在家𥚃,stay home 」,因為「家」,是疫情最安全的避風港。但人類,是很奇怪的動物。大家天天在家,「家」,卻不一定是抗疫的快樂天堂。 COVID19 🦠肆虐全球,各國專家陸續提出警告:「由於民眾因疫期無法外出或工作,將使家庭暴力發生的風險增加」。這些家暴數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感冒或確診後失去嗅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病毒感染會影響嗅覺神經細胞。 對於新冠病毒(COVID-19)感染者來說,這種嗅覺喪失通常來得很突然且嚴重,並且可能伴隨著味覺喪失。 至於恢復時間,根據研究,大多數新冠病毒感染者會在發病後的3週內恢復嗅覺或味覺,平均持續時間約為12天左右。 然而,少數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國內新冠第六波,預計7月達高峰、暑假過後9月才可能降溫,另一方面科學也「恰巧」發表了許多新冠的新研究。鑒於目前新冠病患激增醫療人員應對新冠緊繃、急診室人滿為患的場景: 有些人看起來很好,沒有喘氣或捂胸口,然而他們的血氧飽和度可能低得驚人,新冠病毒彷彿和人類玩一場秘密遊戲,將危險隱藏在平靜的外表。。。
Thumbnail
根據《華盛頓郵報》6月6日的報導: 「新冠大流行後出現了“不尋常”的癌症。醫生問新冠病毒是否是罪魁禍首?」先說結論,2024年新冠第五年,科學家和醫生說: 「希望我們錯了!」自COVID-19大流行以來,侵襲性、晚期和罕見癌症的增加,是否和感染新冠有關? 美國國家數據和大型癌症機構證實了這一趨勢
新冠後大家開始關注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逐漸有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出來了。慚愧的是,因為這些病毒以往既沒有藥也沒有疫苗,驗出來也是白搭,不會改變治療,所以以前成人的呼吸道感染我們很少關注這一群病毒。 不驗不代表沒有,其實很多非流感的感冒,如果也不是新冠,有可能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染力大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我的體質是不容易感冒,可一旦感冒就一發不可收拾那種,且事前通常沒有任何感冒症狀,就直接從發燒開始,這次確診新冠不外乎也是相同的劇情。
Thumbnail
大規模研究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 有 200 多種症狀已經兩年多了。科學家們一邊努力尋找造成長新冠的原因,另一邊則努力尋找治療長新冠的方法。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長新冠研究經費增加了近 50%...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感冒或確診後失去嗅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病毒感染會影響嗅覺神經細胞。 對於新冠病毒(COVID-19)感染者來說,這種嗅覺喪失通常來得很突然且嚴重,並且可能伴隨著味覺喪失。 至於恢復時間,根據研究,大多數新冠病毒感染者會在發病後的3週內恢復嗅覺或味覺,平均持續時間約為12天左右。 然而,少數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國內新冠第六波,預計7月達高峰、暑假過後9月才可能降溫,另一方面科學也「恰巧」發表了許多新冠的新研究。鑒於目前新冠病患激增醫療人員應對新冠緊繃、急診室人滿為患的場景: 有些人看起來很好,沒有喘氣或捂胸口,然而他們的血氧飽和度可能低得驚人,新冠病毒彷彿和人類玩一場秘密遊戲,將危險隱藏在平靜的外表。。。
Thumbnail
根據《華盛頓郵報》6月6日的報導: 「新冠大流行後出現了“不尋常”的癌症。醫生問新冠病毒是否是罪魁禍首?」先說結論,2024年新冠第五年,科學家和醫生說: 「希望我們錯了!」自COVID-19大流行以來,侵襲性、晚期和罕見癌症的增加,是否和感染新冠有關? 美國國家數據和大型癌症機構證實了這一趨勢
新冠後大家開始關注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逐漸有一些臨床試驗的結果出來了。慚愧的是,因為這些病毒以往既沒有藥也沒有疫苗,驗出來也是白搭,不會改變治療,所以以前成人的呼吸道感染我們很少關注這一群病毒。 不驗不代表沒有,其實很多非流感的感冒,如果也不是新冠,有可能就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染力大
Thumbnail
長新冠後遺症 重複確診 導致重複發炎 即老化的開始 走在街上戴口罩的已經是少數人,幾乎回歸疫情前正常生活,大眾對於確診不在恐慌不安,視為常態。然而,我們還是會聽到二度確診,甚至三度確診的案例,雖然大多症狀與病毒感染的感冒無異,但實則病毒對身體影響,已有數據顯示,若重複感染恐導致人體器官加速老化,尤
Thumbnail
我的體質是不容易感冒,可一旦感冒就一發不可收拾那種,且事前通常沒有任何感冒症狀,就直接從發燒開始,這次確診新冠不外乎也是相同的劇情。
Thumbnail
大規模研究發現,長新冠Long Covid 有 200 多種症狀已經兩年多了。科學家們一邊努力尋找造成長新冠的原因,另一邊則努力尋找治療長新冠的方法。近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的長新冠研究經費增加了近 50%...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