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講述的是原作漫畫的觀後感,筆者並未觀看過動畫版本。
引言
《地球防衛少年》是於2009年完結的一部漫畫,曾經在2007年被改編為動畫。本作品的日文書名直譯為:我們的。我聽說這部作品每一集死一個角色,原以為這是一部大逃殺格局的漫畫,然而卻非如此。這是一部以機器人大戰之名,刻劃直面生死的一群少年們,對於角色的想法、態度、理想有非常深刻的描寫,甚至讓人忍不住落淚。
本作品的劇情講述十五名少年少女被選為巨大機器人的駕駛員,他們以自身的生命為代價操縱機器人,打倒平行宇宙的敵人,守護自己的地球。每一章節的故事都是以角色命名,每一名角色都蘊含著自己的主題。本文不會就單一角色的主題逐一敘述,而是討論這群瞭解了自己生命即將來到盡頭的少年們,如何直面生與死的人生課題。
向死存有
向死存有是海德格提出的概念,用於解釋存在,他認為人類在認真面對自己的死亡時,就會確認自己的使命,並朝著使命前進。即使我們都知道人總有一死,卻鮮少直面死亡,因為直面死亡會帶來恐懼,所以我們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是集中在日常生活之上。而這就是《地球防衛少年》的重心所在,少年少女們知道了自己的壽命將近,從而做出了選擇、改變,找到自己最後想做的事情,讓生命成為了永恆。
漫畫中的主角們,有人面臨死亡不知所措,有人將自己最後的生命傾注於復仇,但是另一方面,有人在最後與家人共度,有人選擇在最後完成夢想,也有人選擇奉獻自己來拯救朋友。我想,用比較通俗的方式來說,存在就是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標。在漫畫的第九卷中,提到了故事中一名教師的「死的課程」:假設今天自己就會死,請想像身邊的人、親朋好友的反應,依照時間經過一一寫下來。不懂得思考死,就不會去思考生。如果不是直面死亡,少年們又怎麼能找到自己想要活的樣子呢。
巧合的是,我在高中時期也在生命教育課寫過一份類似的作業。那時老師要求我們練習寫遺書,並沒有要求描述自己身邊的人的反應。即便如此,這也是非常令人難為情的一份作業,寫遺書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除了感謝父母,好像就再無其他值得一提的事情了,那麼,我究竟活過一個怎麼樣的人生呢?我做了什麼?我真的「存在」嗎?若不是因為看了這部漫畫,我大概已經把遺書這份作業忘得一乾二淨了,我想,現在的我可能比高中時候的我,多了那麼一點勇氣,來思考這個問題:關於自己的生死,關於自己的存在。
另外我不得不提的一點,這份作業,不管是漫畫裡還是我在高中上的那堂課,都曾經受到家長的抗議與反對。不過,這門課的本質,直面死亡,除了促使人思考自己希望怎麼活著,也是教導我不要輕易將「死」作為前提來考量事情,比起直接宣導自殺防治,我覺得這樣的課程更加貼近生命教育的真髓。雖然寫遺書對現在的我而言依然是一份很困難的事情,但是我希望我上過的這門課現在還繼續存在。
少年有夢
根據漫畫作品裡的設定,主角們每一次打敗敵人,敵人的世界就會毀滅,如果不打敗敵人,毀滅的就會是自己的地球,也因此本作的中文譯名才會是《地球防衛少年》。故事中,有角色數度向同伴提出質疑「這個世界真的這麼值得守護嗎?不惜犧牲其他十幾個世界。」因為隨著故事的發展,政府介入了主角一群人的機器人大戰之中,其中主角們因為戰鬥時造成的破壞,導致了很多人的死亡,使得這些少年遭到怨恨。本作有限度的帶入了這些社會的醜惡面,讓主角們開始思考自身與敵方的立場。
雖然說大部分的漫畫作品,都是以十多歲的青少年作為主角,但是我覺得在故事後半段,政府介入了地球防衛戰爭,少年的設定就產生了意義,這群孩子原本與大人的官僚制度、權力責任、救災補償毫無關係,甚至連他們原本的生活和社會輿論的對象也有一段距離。少年對於成人,就如理想對於現實,正因如此,當他們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到達盡頭,思考的著眼點才會是自己想做的事情。
結語
一開始,我以為這部漫畫講述的是機器人戰鬥,還有殘酷而毫無道理的死亡遊戲,然而《地球防衛少年》並不是大肆渲染殺戮、單純追求刺激的作品,而是講述一群認真面對自身的少年少女們。雖然我選擇用「向死存有」來詮釋《地球防衛少年》,但是本意並非要促使讀者去思考生死,而是解釋為什麼這部漫畫能讓夠感動到我,這是非常震懾人心的一部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