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姊姊的守護者﹜觀後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我國中的時候買了這本書,看完第一次後就不曾再有翻閱第二次的慾望,只依稀記得這是個很沉重的故事,還附帶了一個使我難以接受的結局。所以這次我選擇觀賞電影,因為我知道它擁有和書中截然不同的結尾,而這樣的安排是身為讀者的我所料想的到的。
這是部相當具有爭議性的題材,關於法律、關於醫療、關於生命、關於愛。為了救一個孩子,而傷害另一個孩子是可以嗎?如果說姊姊有活下去的權利,那妹妹一定也具有可以決定是否要救姊姊的資格,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即便傷害造成了,但因為是愛,所以我們總選擇視而不見,有時甚至堅持著自己的看法,不認為當事人有能力為自己做出最好的判斷,就像劇中母親(莎拉)對於凱特(姊姊)動手術的堅持,以及極力否認凱特的生命已走到盡頭的事實。但莎拉錯了嗎?我想並不是的,她沒有錯,所有她為孩子做的只是在那個當下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選擇,這樣的選擇可以說是不得以的,但並非是唯一的、毫無選擇的。我想她也是愛每一個孩子的,只是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公平,所以愛也一樣,她沒有辦法將她的愛平均的分配給每一個小孩,凱特生病了,對她來說這就是最危急的,我想若今天生病的人是傑西(弟弟)的話,她一定也會百般呵護、竭盡所能的去給予一切。所以說這是愛,因為愛所有不合理的似乎都合理了,但是這樣的愛導致被愛的人痛苦,搖晃了生命該有的本質-有尊嚴的活著。
安娜(妹妹)的出生,更是個我覺得荒謬至極的決定,在我這個旁人看來,將孩子當作藥桶,供給另一個孩子的所需,是極為不合理也不公平的,但倘若今日凱特的是我的孩子,我也不敢保證我不會做出相同的決定,只要能幫助凱特活下去,即便只有一絲絲的可能性,我也願意去嘗試,只要她能活下去。為了一個生命而創造出另一個生命,就像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可能曾經為他人而活過。劇中有過這麼一句話,每個孩子都是飄盪的靈魂,他們在等待著某處相愛的戀人發生性關係,等待出生降臨的那一刻,這句話語中孩子是主動的角色,但反過來,劇中也提及了,父母從未徵得孩子的同意,就使其誕生在這個世界上,孩子能有不同的選擇嗎?我覺得生命真的很奇妙,怎麼解釋都無法得到一個完美的答案,因此我們才需要耗費一生的經歷,尋尋覓覓,找出生命的真諦。
我認為整個故事中,醫生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他提供給凱特的父母做試管嬰兒這個選項,培育出健康的胚胎,用以提供凱特所需要的養分,醫生在專業領域中所給出的建議,但這個方法卻不是醫療院所公開的醫療訊息,為什麼?因為篩選胚胎具有其爭議,若每個人的出生都經過篩選,只留下好的部分,那麼人類將會失去獨一無二的本質;再者,人類生命的起點究竟該從何時算起呢?若說是從一個小小的胚胎開始,那麼經由篩選所淘汰掉的那些生命難道不具有其最基本的生存權嗎?身為醫師在遇到這樣的情況時,究竟該不該提供如此具有爭議性的協助呢?還是應該明則保身,不透露出基因工程這個也許可以拯救凱特這條生命的方法?
法律的範圍又有多廣呢?家務事是否應當呈送法庭接受評判?一個不曾在特定家庭生活過的法官,真的能做出對於這個家庭而言最佳的判決嗎?其實,這部電影所圍繞的各個環節,都帶著我不斷思索著,究竟什麼對我而言是最重要的,就像人家常說的情理法、法理情,若前後相悖應當誰先誰後?
我想以這篇心得所闡述的先後順序來表達我的看法,最先也最令我動容的是愛,無論是家人的愛、情人的愛,都令我鼻酸不已,而愛是源自於生命,有人、有愛、有生命的即為「人性」,而「情」所在乎的就是合不合乎人情、人性。在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社會,我覺得「理」就是個人各自以客觀的角度看待事情,盡量不帶情感的做出判斷,最後「法」我認為是應用在情、理不通時的最終手段,是最低限度的規範,正因是最低限制,所以當中必定有其缺漏,使人們能游移,讓事物擁有轉圜的餘地,而我覺得,「倫理」似乎涵蓋了情、理以及法中的空白,具有其約束力,但懲罰多出自於良心。
寫於大學諮商倫理課程的心得報告。
#親子 #倫理 #姊妹
avatar-img
0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p9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某日午時才開始翻閱,不過一小段下午時光,就讀完了這本書。實在是一本相當容易閱讀的書籍,文字白話、邏輯通順,作者透由許多實例故事讓意義傳達的更為深刻。 我想:我還會再讀個第二次、第三次...
某日午時才開始翻閱,不過一小段下午時光,就讀完了這本書。實在是一本相當容易閱讀的書籍,文字白話、邏輯通順,作者透由許多實例故事讓意義傳達的更為深刻。 我想:我還會再讀個第二次、第三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為明天的讀書會寫下筆記 CH1. 凱特 1) 12歲是大人還是小孩?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 2) 父VS女。爸爸的思維是什麼呢?爸爸為什麼「心不在焉」? 3) 媽媽呢?「沒有人可以成為凱特的媽媽。任何活著的人都不能。」柯尼莉亞又是誰呢? . CH2. 飄逸的
若想看輕鬆愉快的內容,這本書絕對不是你最好的選擇;若你是個矛盾,喜愛衝突的人,你應該會喜歡。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認識一位有過三段婚姻的女性,跟第一任生了個女兒。我這種崇尚情感單一的人,為什麼會認識這樣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她的第二任是我從小一起長大,小我一歲的朋友。 婚嫁之前,我朋友一直跟我討論要怎麼教育女兒?我的原則是該怎麼教,就那樣教,心裡不要因為不是自己生的,就刻意地放寬。他很怕生父故意用放縱來阻擋他和
Thumbnail
莎莉是一個普通的人,過著平淡的生活,卻對生命感到迷茫。她在進入教會後,發現了靈魂的存在,但同時也懼怕神的審判。她堅信遍體麟傷是生命的禮物,直到有一天,她發現這一切都是騙局...
Thumbnail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緊緊牽引著父母的心。養一個孩子所投注的愛和心力,若不是自己也當了父母,是完全沒有辦法感同身受的,而生命的可貴也在於此。 前幾日看到一則故事,一位二十歲左右的年輕女孩在電話中跟媽媽謊稱自己懷孕了,媽媽先是愣了三秒,接著責備女孩不小心,第三句話就是要女孩趕
Thumbnail
故事主要講述在英國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晚期一名懷有身孕的女子跳橋自殺,被科學家哥德溫撿回,利用她胎中孩子的腦袋進行移植到媽媽本身,將她當作實驗並成功復活她,讓她以全新的身份貝拉活在這個世界上。這一次的重生,讓她的心智從嬰幼兒開始,一切歸零,也拋下了前一世的束縛與苦難,今生的旅途才正要開始冒險。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上映後廣受各界好評。電影講述了一名外科醫生將嬰兒腦移植到孕婦維多莉亞的大腦中,為她迎來第二次名為「貝拉」的人生。 比起以女性主義,它更是一部人類追求內在覺醒的電影,乃因觀眾至始至終都無從得知嬰兒真實性別,我們只知道她以女性的身體開啟全新的人生,以「性」打開對世界的探索。
Thumbnail
想法和行爲是否符合道德或德性,這會因爲我們對道德和德性的解釋還有想法進行改變,但最核心的仍然是我們對待生命的看法是否更加的全面,考慮的過程中是否融入了道德對生命的意義和德性對於生命的尊重。
Thumbnail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是否如此。這就憑家事法院的專業與良心?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Thumbnail
為明天的讀書會寫下筆記 CH1. 凱特 1) 12歲是大人還是小孩?為什麼很多青少年作品的主角年齡都是12或13歲? 2) 父VS女。爸爸的思維是什麼呢?爸爸為什麼「心不在焉」? 3) 媽媽呢?「沒有人可以成為凱特的媽媽。任何活著的人都不能。」柯尼莉亞又是誰呢? . CH2. 飄逸的
若想看輕鬆愉快的內容,這本書絕對不是你最好的選擇;若你是個矛盾,喜愛衝突的人,你應該會喜歡。
Thumbnail
看完這篇,或是正在看的時候,我的感覺是,母愛是很可怕的,無處不滲透,上天下地,天羅地網,每個細縫都逃不掉,填滿了所謂的母愛,雖然不至於窒息而死,也是讓人喘不過來。到現在都還活得「好好」的人,是自己掙脫出來的,還是母親張開雙手,開了一條縫,讓孩子的自我得以喘一口氣,長大一點呢?   當孩子的生活技
認識一位有過三段婚姻的女性,跟第一任生了個女兒。我這種崇尚情感單一的人,為什麼會認識這樣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她的第二任是我從小一起長大,小我一歲的朋友。 婚嫁之前,我朋友一直跟我討論要怎麼教育女兒?我的原則是該怎麼教,就那樣教,心裡不要因為不是自己生的,就刻意地放寬。他很怕生父故意用放縱來阻擋他和
Thumbnail
莎莉是一個普通的人,過著平淡的生活,卻對生命感到迷茫。她在進入教會後,發現了靈魂的存在,但同時也懼怕神的審判。她堅信遍體麟傷是生命的禮物,直到有一天,她發現這一切都是騙局...
Thumbnail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緊緊牽引著父母的心。養一個孩子所投注的愛和心力,若不是自己也當了父母,是完全沒有辦法感同身受的,而生命的可貴也在於此。 前幾日看到一則故事,一位二十歲左右的年輕女孩在電話中跟媽媽謊稱自己懷孕了,媽媽先是愣了三秒,接著責備女孩不小心,第三句話就是要女孩趕
Thumbnail
故事主要講述在英國19世紀維多利亞時代晚期一名懷有身孕的女子跳橋自殺,被科學家哥德溫撿回,利用她胎中孩子的腦袋進行移植到媽媽本身,將她當作實驗並成功復活她,讓她以全新的身份貝拉活在這個世界上。這一次的重生,讓她的心智從嬰幼兒開始,一切歸零,也拋下了前一世的束縛與苦難,今生的旅途才正要開始冒險。
Thumbnail
《可憐的東西》上映後廣受各界好評。電影講述了一名外科醫生將嬰兒腦移植到孕婦維多莉亞的大腦中,為她迎來第二次名為「貝拉」的人生。 比起以女性主義,它更是一部人類追求內在覺醒的電影,乃因觀眾至始至終都無從得知嬰兒真實性別,我們只知道她以女性的身體開啟全新的人生,以「性」打開對世界的探索。
Thumbnail
想法和行爲是否符合道德或德性,這會因爲我們對道德和德性的解釋還有想法進行改變,但最核心的仍然是我們對待生命的看法是否更加的全面,考慮的過程中是否融入了道德對生命的意義和德性對於生命的尊重。
Thumbnail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是否如此。這就憑家事法院的專業與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