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是我在照顧這一家子。直到我太太走了,我才明白,是我太太跟那群孩子,一直在照顧我。」
傳遞出「有愛天下無難事」是媽媽過世後,《我的出走日記》傳遞出的真諦,更是後半段昇華到另一個境界的要素。當我們在世間擺渡過一回,愛自己、愛他人,卻發現,從小就與我們不得不有親近關係的「家人」愛是如此困難。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在家庭中攫取、被攫取,在細碎事物感到被拋棄、又重新撿起;想放下,又不懂得要怎麼全然放下。就這樣,交織在不斷心碎又心繫之間,渴望擁有無形、或實體真切的改變,希望能被理解,能在長大後再次懂得愛護的滋味。受傷時,偶爾也會不禁想著:
會不會是從小到大,我接收到的愛都是錯誤?
生活再怎麼被苦難充斥,依舊找得到堅持下去的方式。你說是吧?
縱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愛人。只要一個理由,就可以全然為他/她付出;只要一個理由,就可以不顧旁人的眼光,炙熱地燃燒讀懂自己過後的一片真心。在那之後,或許甚麼都不會留下;但至少,我們一點一滴拾起了信念,拾起了堅持下去的方法,相信這輩子、以及重生過後的下輩子,必定與之茁壯。
人可能都是這麼長大的吧,從 1 歲到人生停止的那一歲。
「愛」其實說不定是複雜又單純的產物呢。一切你說了算,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討厭也不會被宣判任何是非對錯
-
說回了愛,讓我們回到三姊弟身上的悲觀和樂觀。
沒有全然的悲觀和樂觀在他們生活中體現,盼尋的未來更極為不同。縱使如此,他們依舊在虛無的出口外兜兜轉轉,受盡了傷、過的並不舒坦。
昌熙因為離職、跟家人闡述的這一段話,看的真的非常揪心。大姊在愛上受挫、小妹在自卑與喘不過氣的日常中盼望找尋自我;而昌熙莫過於想得到某些物質的渴望,和在普世的價值觀(例如升遷)中努力生存下去。而無論他們遇到甚麼樣子的困境,我想,某部分的他們也需要跟傳統價值觀上的父母與家庭關係和解,先找回「愛」,才能身心靈一起度過難關吧。
可假如沒有這些事,他們也不會回歸成嬰兒,在平淡中找到往前走的力量吧。
「盲目的樂觀,只會使人感覺膚淺;過度的悲觀,則會使人走向毀滅。唯有悲觀後的樂觀,才是精神上的強者。」
────尼采
掙脫和苦難,樂觀和悲觀,或許自始至終是個對立面的概念;但面對人生,我們總是在這兩者之中擺盪,試圖找尋活下去一個又一個的生存之道,進而成為破繭而出的嬰兒,和意念上的超人。誠實面對自己的靈魂,很可怕、卻也不可怕。只有我們自己知道,那瞬間有多麼令人作嘔和懊悔,願意面對的心又有多麼值得被撫平傷痕。
一切都來不及,可是,我們可以自我定義,判定自我價值。我們可以毫無拘束成為自己,將無形化成有形,只要你覺得、只要你相信,一切都有可能成真。無論你做什麼,都能在自我體系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我滿足;而不是一心一意追尋著他人,擁有神,卻從來沒有自己。
找到了信仰,人生道路的孤獨,成就那一場又一場的探詢之旅。找到了、抓緊了;找到了、放棄了;找到了、擁有了,甚麼樣子的結局都值得被愛。自我定義的價值,都是遠離迷茫和焦慮,最值得被捏在手上的孩子。
第一步,讓我們一起先遠離太多次數的心跳加速吧。
劇中關於「心跳加速」的解釋也負有哲理,又讓人頻頻點頭認同。
🌹看完後記,來欣賞剩下的語錄合輯:
一路都與「死亡」頗有緣分的昌熙所說的「靈魂驅使我回去的」一段話真的深具內涵。或許每個人真的命中注定要完成「專屬於自己」的使命,不論面對的狀況是甚麼樣貌,都值得被珍視,那是你的天註定。
花了很久去尋找也沒關係,畢竟真的很適合你。
真的就是單純的喜歡著而已,一定要使對方焦心嗎?焦心真的是好事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為甚麼會跟眼前的他/她相遇。真的是緣分驅使我們遇見的嗎?還是我們是物以類聚科學的凝聚?
無論如何,每段緣分真的都獨具意義。
我們「出走cp」的經典重逢片段,兩人的小表情真的都演的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