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週,可以使作為讀者的我,稀釋書帶給我的悲傷,那作為故事主角,多如繁星的家庭們,又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走出隨孩子出生,即伴隨而來的痛苦與傷悲呢?
《背離親緣》份量很多,上下兩冊不僅頁數多,間距與字體都極致地靠近與小,裡外兼具的密集與厚實,實在稱不上「好讀」。在國外獲獎無數的《背離親緣》享有一定知名度,作者Andrew本身也是很有故事的人。我不打算多提這本書以外的事,聚焦於書本身,以十二單元組成架構,「兒子」為始,「父親」作結。涉及範疇從生理觸及心理,以生理遺傳學面向探討,制度面也有涉略,但主要仍以訪談為重。
生命何其沈重,意義深遠,終究是耗盡一生,活得再努力仍無法參透。諸多真實故事洗禮下,我並沒有因此變得更為寬容,更使我在在落入道德困境。對或錯,好或壞,置於生命這般沈重議題之前,所剩無幾而化約成二分法的處境在所難免。如書的定位,是一本追求自我認同,所談論問題可引本書推薦序中的一句話承受概括:我們尊重差異,但不擁抱。
生在講求政治正確的時代,是一種幸運,也是不幸。我們受到「平等」眷顧,找回被犧牲的權利,女性的話語權不再被消失,原住民受到更多保障,任何歧視性作為受更嚴格地檢視,避免歷史過錯重道覆轍。因現代人執於追求的平等信念,放眼未來,社會似乎朝著更美好且趨向同質的將來緩步前行。然而,被犧牲的多樣性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好的嗎?
第一章作者首先提出,多數父母在養育過程,多少抱持著「複製」心態,期望孩子們可以成為下一個自己,或者避免重蹈曾經的錯。當孩子長成我們愈不熟悉的樣子,難以接受他的程度就愈高。事實是我們無法控制這一生的成長環境會讓孩子變成怎樣的人。再者,垂直複製影響有限,一路引導而轉變的「水平身份」更會在某些年齡層,深刻地使個體鑿出真正的自我。水平身份在這邊談到的是排除既有家庭因素影響,可能是基因導致引發的生理突變(我暫時想不到更好的詞),疏遠與家庭連帶關係,這有可能導致情感無法如願積累,諷刺的是,理應最熟悉彼此的身份可能因此步向陌生。而作者同時具有同志、憂鬱症患者的弱勢身份,在收集這些材料撰寫時,更有體悟。
回顧閱讀這本書的動機是作為一名子女,我已受夠既存,壓迫使人難以喘息的孝道禮節。我堅持保有自我,應對的作為是全然否定家長意見,左右我的生活。在旁人眼中,顯然已經變質為逆女,我也意識到它形成一種傷害。萌生的質疑盤踞心頭,我漸漸擔心是不是出身單親仍然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我。我自己為的堅強是為了展演正常,演出落幕回到後台,焦慮、多愁善感、易怒不安才是主宰真正我樣貌的主人。是不是終究我一但不是來自「正常家庭」,就與「正常人」無緣?而變得「正常」真有那麼重要?我擁抱「正常」又是不是某種程度上否定了身兼父母職的母親?我期待《背離親緣》可以為我解決這些問題,事實是它並非有求必應的百科全書,卻也不能說毫無幫助。
承上所述,《背離親緣》並不聚焦心靈療癒層面,而是就基因遺傳做綜觀性說明,倒也不會深入到讀者難以理解,家庭故事分享仍為主要——特別是那些家裡有身心障礙兒的家庭。一個充滿道德爭論的問題:產檢時,得知肚中小孩有殘疾,出生將面臨龐大醫療開銷,你還會堅持生育嗎?由作者延伸的爭論點是:在討論這問題之前,我們有決定孩子出生與否的權利嗎?刻意排除某些殘疾生命,算不算另種形式的「種族屠殺」?又,當孩子出世後為使他「更正常」所為他安排的種種手術,是否枉顧孩子意願,基於父母私心,將兒女當成「所有物」看待般操弄?這些問題在書裡沒有標準答案,就算拿出各方專業數據與報導佐證,又有什麼衡量標準去左右父母對兒女們的愛?尤其在讀完每一篇家庭故事結尾,當作者問起受訪者倘若可以重新選擇,是否會做出一樣選擇?幾乎每個家長都是苦笑地抱怨養育身障兒的困擾堆比天高,不過還是會再做同樣決定——當然,是可以壞心曲解成場面話。
裡面有段讓我印象深刻的訪談,受訪母親坦言,看著孩子能漸入佳境融入社會,內心免不了假想:倘若一開始就是健康出生,這些問題本應都不是問題。讀完當下,感傷難免。是你是我,何其有幸出生就有健康四肢。正常量表劃分下,我們都在標準之上。不需要太努力活著,就能享有基礎快樂。我們都無法自欺欺人,出生就是聾人的生活是會快樂到哪?唐氏症寶寶看似天真一臉無害,多數人眼中他們永遠是「有病的人」,只會被施予一輩子的同情憐憫。遭姦受孕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出身不被祝福,信任基石幾乎不存在他的心中,又該怎麼回應這世界對他的評價?
「慶幸」,始終是我從第一頁讀至最後一頁,揮之不去的念頭。沒有人能追究大自然不公的安排。「逆來順受」是過分阿Q也無從選擇的處世態度。如何帶著不利條件活著,除了身懷強大的勇敢,幸運的話,還有周圍的愛源源不絕的支持,如何抵擋潛伏未來的不友善與生理病痛,我實在不知道還能怎麼辦?就算多數故事發生遠在美國,但東西方的愛我想都是一致了不起的使人動容。怎麼成為一個有愛的人,直白一點說法我是覺得靠夭難,比考研究所還難,比機車的人就在你面前作怪,要如何忍住不去開揍還難。這世間有太多無孔不入的微小惡意,饑渴地侵蝕你所剩無幾的信任。我從不是好人,更不認為這些窩心故事可以讓我在與母親相處時多一點包容,然而它卻實實在在讓我彷彿身歷其近地感受到,父母職在我們為人時,幾乎是最偉大的時候。他們的付出,直接地,毫無保留地都給了你。引用一段作者的話,希望在拆解它背後意義的你,可以從看似濫情的字詞中感受我花兩千字所真正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
//愛是一種擴張的現象,愛每次一變大,都會加強世上其他的愛。……當每個人都能擁有最寬廣的選擇餘地,愛就能自行擴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