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加拿大與中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最近很多人因為香港國安法事件談歐洲對於中國的態度,因此我寫了一點加中外交關係的回顧。很多人都以為「認知一個中國政策,但並未承認一個中國政策」是美國的發明,其實不然,加拿大更早使用這種策略。

raw-image

1850年,中國與加拿大首次展開接觸。因淘金熱而至加州的中國工人,一路向北來到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省,到了1880年時,已經有17,000名中國人在當地建立了根據地。

當時因應第一波全球化需求,全球都瘋狂建造鐵路,中國工人以每日1加幣的工資工作,僅有白人或其他人種三分之一的工資,並且對惡劣的生活環境鮮少抱怨,很受當時鐵路公司的歡迎。

儘管工資如此,相較中國國內當時惡劣的環境,離鄉背井的中國人依舊源源不斷湧來,1885年,當地政府開始對每一位中國移民,加徵50加幣的人頭稅,甚至在1903年追加到500加幣。縱使如此,依舊無法稍緩中國移民趨勢(當時尚未發明護照,任何人搬到加拿大定居就成了加拿大人),於是在1923年,訂了日後飽受種族歧視批評的的《中國移民法》,直到1947年才廢除該法。

加拿大人對於這段歷史與原住民歷史一直耿耿於懷,即使多年之後,只要有人批評中國,反對者只要立刻以種族主義者還擊,大半加拿大人會立刻閉嘴。這情形一直到孟晚舟事件,中國採行人質外交報復,激起加拿大人民怨之後,才開始轉變。

但為何加拿大外交部始終親中?

加拿大外交體系為何親中?

這要從當時加拿大傳教士遠赴中國的傳教士說起,當時多數加拿大人除了中國工人之外,對中國一無所知,但是大量傳教士遠赴亞洲傳教,一開始大多聚集於四川與河南兩省。衛理公會在四川,長老教會在河南。

日本學者高島 隆曾經指出兩地加拿大傳教士階級的差異產生不同的影響。四川衛理公會傳教士Endicott(漢名文幼章)來自貧窮家庭,在中國也以對抗貧窮與實現社會正義為目標,建立醫院與學校,其中一家醫院甚至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醫院之一。當其在成都開設學校時,吸引了許多年輕的共產黨員加入成為教師,因此後來與周恩來親近,甚至在中國內戰中對抗類法西斯形象的蔣介石。

raw-image

河南長老教會傳教士McClure(羅明遠)出身自中上階級,同樣建立醫院、療養院與學校,不過多屬於品質較佳的機構,還包括一所給傳教士子女上學的學校,與政府的關係較為密切。

加拿大人當時十分天真,千里迢迢到亞洲既不為經濟利益,也對帝國主義並無興趣,只想一心傳教。根據約克大學歷史學教授Peter Mitchell 的研究,加拿大傳教士並非為商業利益(如開放通商口岸貿易)或建立半殖民地,也不是為了文化殖民(對許多在醫院工作或大學就讀的中國學生後來也不要求信仰基督教),這使得加拿大人在早期中國人心目中的形象,較美國或是歐洲人更優。

例如當時多倫多長老教會派出傳道士馬偕到台灣,目的也在透過教育與醫療傳教,而非為了商業或政治目的,其創立馬偕紀念醫院的精神,至今仍為典範。

當時這些教會(尤其是加拿大聯合教會)在加拿大大學中發起了學生基督教運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 SCM),這些人對世界有高度的興趣與熱忱,部分人去傳教,另一部分人則開始建立加拿大的外交政策與組織。

這些傳教士與其子女,以及SCM的人士,後來被稱為Mish Kids。由於當時加拿大對遠東了解甚少,都是經由這些傳教士家庭散播知識,Mish Kids後來不僅成為加拿大駐中國大使,更重要的是,他們紛紛進入國際事務領域,成為加拿大外交部的主要成員,決定了加拿大的外交政策,更在國際組織成為形塑二戰後西方的中國政策主要力量之一。

raw-image

舉例而言,Queen's 大學藝術與科學院長Skelton被任命為外交部副部長,正值1931年英國發起白人主導的國際關係(英、加、澳、紐、南非),他不僅建構了加拿大的外交體系,更任命人員在華盛頓參與了二戰後國際秩序的構建,其中所有參與的人員都有SCM 與加拿大聯合教會的背景。

Skelton的女兒與哈佛同窗Arthur R. Menzies(漢名明明德)結婚後,她的丈夫也成為加拿大外交部遠東事務的負責人,後來更被任命為加拿大駐中國大使。而Menzies 本就是在中國出生,他的父親J. M. Menzies(明義士)就是加拿大的傳教士與考古學者,是最早辨識中國甲骨文的學者。這些人富有傳教士的精神,相信努力工作,改善窮國的生活條件為天職,懷有自由左翼或是國際主義的精神,素來對中國與中共懷有好感,因此遠在加拿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前,加拿大就已經十分親中。

加中建交與「一中政策」的濫觴

不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在與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鬥爭的理由下,中共驅逐了大多數定居於中國的加拿大人士,加拿大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幾無外交關係,當時由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佔有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位置,加拿大也依舊與中華民國維持外交關係。

隨即韓戰爆發,加拿大參戰而與中國交戰,兩國關係陷至冰點。直到1950年代末,中國於1958年重啟對加拿大的小麥進口,同時毛澤東發起「大躍進」,因中國錯誤的政策而餓死四千多萬人,中國遂於1960年代向加國大量進口小麥,以稍減糧食短缺,此後雙方的小麥貿易與日俱增,但是加拿大也因此受到雙重壓力,包括來自美國對與中國貿易的限制,與同為大英國協印度的不滿。

儘管在美國的壓力下,加中之間的小麥外交開始發酵,由經濟逐漸邁向政治對話。當時法國在總統戴高樂獨立外交的口號下,要獨立於美國與北約而開展外交關係,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與之建交。中國總理周恩來強調,法國與中國建交的障礙在台灣,必須要封殺任何台灣地位未定論或是兩個中國的可能,而與台北斷絕一切關係,雙方經過協商後,法國在1964年決定與台灣斷交,但是在經濟文化上仍維持往來,是西方大國中首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者,也是西方大國後來政經分離模式的濫觴,但是並未獲得其他西方大國的跟進。同樣的,加拿大與中國之間的小麥外交也是以加拿大外交獨立的名義為之。

後來越戰爆發,中國支持北越的胡志明,提供武器與後勤上的支援,加拿大因此與中國政府展開對話,最後在前後兩任總理Lester PearsonPierre Trudeau的努力下,加拿大已經決定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雖然共產中國形象不好,但是加國政府對於nationalist的蔣介石政府也沒太大好感,所以價值上並沒有太多「投共」的罪惡感。而與中國正式建交的Pierre Trudeau,是現任總理Justin Trudeau的父親,在親中的家庭中成長,也影響了他的親中意識形態。

raw-image

當時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崛起,西方各國越來越覺得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反攻無望,加上中國在非洲的影響力逐漸增強,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取代台灣在聯合國陳任理事國席次的呼聲日高,像是義大利等西方大國蠢蠢欲動,所有人只等一個訊號,就要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與在台灣的中華民國斷交。

終於Pierre Trudeau開了第一槍,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但是他也開啟了西方國家與中國建交的模式,很多人都以為「認知一個中國政策,但並未承認一個中國政策」是美國的發明,其實不然,加拿大更早使用這種策略。Pierre Trudeau和中國建交時,認知(takes note of)一個中國政策,但是並未承認。在加拿大與中國建交後,很快西方大國也隨之跟進,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美國也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且採用了與加拿大同樣的「認知,但不承認一個中國」的建交策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沈榮欽的沙龍
279會員
47內容數
透過策略與組織理論的角度,分享具有歷史縱深而非侷限於一時一地的世界觀察,以及對於台灣政治與經濟政策的意見。希望說清楚某些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我們的商業習慣、我們的經濟政策,為什麼演化成現在的樣子?能夠一起追求解決之道,而非無止境的繞圈圈,不只是一起探索世界的政經現狀,也一起塑造世界的未來面貌。
沈榮欽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18
今年稍早林瑋豐事件發生時,當時我便贊成全面清查包括林瑋豐在內的 PTT 八卦版,因為我相信結果必然與當時所洗的風向不同。在此刻台灣迫切需要中國對台認知戰實例時,終於有一份研究報告揭露八卦版的真相,令我們得以一窺認知戰的面貌......
Thumbnail
2021/07/18
今年稍早林瑋豐事件發生時,當時我便贊成全面清查包括林瑋豐在內的 PTT 八卦版,因為我相信結果必然與當時所洗的風向不同。在此刻台灣迫切需要中國對台認知戰實例時,終於有一份研究報告揭露八卦版的真相,令我們得以一窺認知戰的面貌......
Thumbnail
2021/05/14
在社會網路研究中,人際間的網路有時不像企業間網路容易定義。企業間的投資、合資或是策略聯盟之間的連結清清楚楚,但是人際之間未必如此,有時你以為是朋友的,對方卻不如此認為;有時你的情比金堅,對方卻以為不過是點頭之交。 相較之下,人與人的性連結究竟與其他形式的人與人的連結有何不同?
Thumbnail
2021/05/14
在社會網路研究中,人際間的網路有時不像企業間網路容易定義。企業間的投資、合資或是策略聯盟之間的連結清清楚楚,但是人際之間未必如此,有時你以為是朋友的,對方卻不如此認為;有時你的情比金堅,對方卻以為不過是點頭之交。 相較之下,人與人的性連結究竟與其他形式的人與人的連結有何不同?
Thumbnail
2021/03/08
《紐約郵報》曾經揭露祖克柏收購Instagram時的電子郵件,表明他購買Instagram是因為他將Instagram視為競爭威脅,而不是為了什麼創新,而根據美國法律,祖克柏的行為乃是重罪。 Instagram當時已經獲得大量創投投資而且已經有利潤,沒有臉書投資就會一事無成並不正確。更重要的是…
Thumbnail
2021/03/08
《紐約郵報》曾經揭露祖克柏收購Instagram時的電子郵件,表明他購買Instagram是因為他將Instagram視為競爭威脅,而不是為了什麼創新,而根據美國法律,祖克柏的行為乃是重罪。 Instagram當時已經獲得大量創投投資而且已經有利潤,沒有臉書投資就會一事無成並不正確。更重要的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沒有留學美國的海外黑名單,就不會有寫出紫色大稻埕的謝里法、也不會有偷渡回台灣的李應元跟許信良、這些人除了是移民開墾的台灣社會後代、也曾是接收西方民主思想的人。
Thumbnail
沒有留學美國的海外黑名單,就不會有寫出紫色大稻埕的謝里法、也不會有偷渡回台灣的李應元跟許信良、這些人除了是移民開墾的台灣社會後代、也曾是接收西方民主思想的人。
Thumbnail
文化滅絕的國家歷史本不應該被遺忘,我們也不會遺忘。
Thumbnail
文化滅絕的國家歷史本不應該被遺忘,我們也不會遺忘。
Thumbnail
今天焦點─美國與兩個中國~大清帝國時期 
Thumbnail
今天焦點─美國與兩個中國~大清帝國時期 
Thumbnail
1.金援外交的起源:固步自封的旧中国 中国的文化多年来一直建立在儒家体系上,这个体系被视为一套治国驭民的方术,因此在文化上多少是过于内敛和拘谨的。所以说这个系统更适合一个偏安一隅的国家。然而当今世界却又是一个互动频繁的世界,因此在对外领域上中国就显得尤其被动。 政府一直以来的理想上是关上门独立
Thumbnail
1.金援外交的起源:固步自封的旧中国 中国的文化多年来一直建立在儒家体系上,这个体系被视为一套治国驭民的方术,因此在文化上多少是过于内敛和拘谨的。所以说这个系统更适合一个偏安一隅的国家。然而当今世界却又是一个互动频繁的世界,因此在对外领域上中国就显得尤其被动。 政府一直以来的理想上是关上门独立
Thumbnail
富裕後的中國選擇了一條孤立的道路   是什麼導致近年中國與各國衝突不斷?越南Vingroup首席經濟顧問川島博之先生從近代中國歷史切入,探討背後的中國心態。
Thumbnail
富裕後的中國選擇了一條孤立的道路   是什麼導致近年中國與各國衝突不斷?越南Vingroup首席經濟顧問川島博之先生從近代中國歷史切入,探討背後的中國心態。
Thumbnail
最近很多人因為香港國安法事件談歐洲對於中國的態度,因此我寫了一點加中外交關係的回顧。很多人都以為「認知一個中國政策,但並未承認一個中國政策」是美國的發明,其實不然,加拿大更早使用這種策略。
Thumbnail
最近很多人因為香港國安法事件談歐洲對於中國的態度,因此我寫了一點加中外交關係的回顧。很多人都以為「認知一個中國政策,但並未承認一個中國政策」是美國的發明,其實不然,加拿大更早使用這種策略。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即係《被出賣的台灣》的George Kerr,而因為第一版本據知有翻譯上的些許偏誤,故而遲未閱讀,反先就本書先予閱畢。本書是完成於1985年的小書,因篇幅小雖內容不能盡善盡美,但我認為這反而是個優點,因為這將會是個入門了解台灣歷史的優選,尤其這是在解嚴前夕的外國人的手中完成的,這更加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即係《被出賣的台灣》的George Kerr,而因為第一版本據知有翻譯上的些許偏誤,故而遲未閱讀,反先就本書先予閱畢。本書是完成於1985年的小書,因篇幅小雖內容不能盡善盡美,但我認為這反而是個優點,因為這將會是個入門了解台灣歷史的優選,尤其這是在解嚴前夕的外國人的手中完成的,這更加
Thumbnail
過往在美國政壇,曾有個橫跨各界,專門替中華民國政權爭取援助的「中國遊說團」。他們曾經引發過「誰丟失了中國」的巨大論爭,甚至是影響了美國的外交走向和美國國內的政治格局。究竟他們是誰?為何如此?他們採取過哪些行動?後來又怎麼了呢? 本文即探索這段塵封已久的中美關係史。
Thumbnail
過往在美國政壇,曾有個橫跨各界,專門替中華民國政權爭取援助的「中國遊說團」。他們曾經引發過「誰丟失了中國」的巨大論爭,甚至是影響了美國的外交走向和美國國內的政治格局。究竟他們是誰?為何如此?他們採取過哪些行動?後來又怎麼了呢? 本文即探索這段塵封已久的中美關係史。
Thumbnail
他想起前幾天中國移民還為此事在多倫多示威、發生了衝突。「我不知道香港人怎麼想的。」他說,「現在全世界都想跟中國搞好關係,香港卻想要離開?」我對他的看法感到驚訝,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就解釋道:「他們可能覺得自由更重要。」他表示理解,「但是中國現在確實是……」
Thumbnail
他想起前幾天中國移民還為此事在多倫多示威、發生了衝突。「我不知道香港人怎麼想的。」他說,「現在全世界都想跟中國搞好關係,香港卻想要離開?」我對他的看法感到驚訝,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就解釋道:「他們可能覺得自由更重要。」他表示理解,「但是中國現在確實是……」
Thumbnail
20190108陳醫師訪談劉仲敬第18集整理文稿
Thumbnail
20190108陳醫師訪談劉仲敬第18集整理文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