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消失的書展|《湖濱散記》: 喚醒靈魂野性的穿越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的經典書目是《湖濱散記》
自宅陽台外的樹與梭羅的湖濱散記

偶然之際,看見了從《方格子》寄來的信件通知,點進去後發現是一則關於書評的徵件活動,雖然看到的當下還不確定是否要寫,但也不經令我開始思量若要寫,該寫哪一本?

正當我腦海逐漸浮現《湖濱散記》這本書時,我看到信件的末端寫著:
「整個世界都是我們想像力的畫布。」- Henry David Thoreau
而剛好就是《湖濱散記》作者亨利 · 梭羅曾說過的一句話。一時之間,覺得他好像在用這句話呼喚我,於是就有了寫這篇文章的動機。


初次接觸到梭羅的文字是從一本叫做《梭羅 · 心靈散步》的書開始的,那是一本篇幅不算長的繪本,當時一口氣就把它讀完。書如其名,就是寫著關於他在散步時的心靈體悟。

讀完他的文字後,著實無不被他對大自然細膩描寫的字字句句吸引,對生命的獨到見解給啟發,頓時也被療癒了起來。

之後,我便開始研究查找他的其他著作和身平故事,才瞭解到原來曾有過這麼一位如此熱愛自然,富有哲學思想的人生活在這個地球上過。

梭羅不僅僅是對大自然和哲學有龐大的高度見解,也在文學和科學領域上鑽研甚深,甚至在他時代的公民事務上也不遺餘力,也曾撰寫過不少對於人權和法律相關的文章,並多次在公開場合發表演說傳遞他的思想,也可謂算是個社運人士了。

我挑選的這本《湖濱散記》篇幅一共是470多頁,共分為18個篇章,在多處附有註釋。此書在仿間也有不少翻譯的版本,而我閱讀的版本是譯者徐遲所翻,此譯者所使用的字詞和譯法,我認為較貼近早期文學家的語感,或許也較貼切當時梭羅的語意。
而譯者在序中開頭便提到:
「⋯⋯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
我算是一半認同,靜下來確實能加深感受梭羅的文字所要表達的深層涵義,但倘若能專注地細細品嚐書中的一字一句,我覺得又不無是條回歸平靜的途徑。

不過,身在我們這個資訊大爆炸的時代中,一個凡事講求金錢與效率的社會,怎樣又能算是真正的平靜呢?
瓦爾登湖一隅 / 圖片取自網路
1845年3月末,梭羅向友人借了一柄斧頭,便走進了瓦爾登湖邊,為他所要預備建造的房屋開始動工。

同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當天,他正式住進那他一手打造的木屋裡,並開始為期2年多自給自足的獨居森林生活。

但他並不純粹是為了隱居山林才這樣做的,他是要在那謹慎地探索、思考人生。
他也在書中提到:
我到林中去,因為我希望謹慎地生活,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看看我是否學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免得到了臨死的時候,才發現我根本沒有生活過。
梭羅建造的房屋 / 圖片取自網路
他在屋子中的規劃配置也相當實際簡單,只有用得上的基本物件,也沒有多餘的傢俱,他說:
我的屋子裡有三張椅子,寂寞時用一張,交朋友用兩張,社交用三張。
他也並非都待在他的屋子那,有時他會在田裡耕種、在湖畔邊釣魚、在湖上划著扁舟或到附近的其他森林、湖畔散步,也會到其他村莊探索並觀察著人們。

有時,他也會遇見從城鎮過來的釣客、連夜趕路的逃亡者、路過的農人,還有些來自各地的訪客。

其實,在那段時間他也結交了不少朋友,算是非常好客且樂於交際的,正如他說:
我想,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喜愛交際,任何血氣旺盛的人來時,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緊緊吸住他不放。我本性就非隱士,要有什麼事情讓我進一個酒吧間去,在那裡坐得最長久的人也未必坐得過我。
期間,他還發生了一段插曲 -

某夜,當他要進城修鞋時,突然被警方給逮補並被關進牢中。原因是他拒絕繳稅,因為他完全不認為,自己應該要繳稅去支持一個他並不認同的政府。這事也反映了他看待自身與社會制度間的關係和態度。
在大部分的時間裡,他都還是與大自然共處的—從在天上翱翔俯瞰著他的老鷹,在地上為他蔽雨的松樹,在湖中被他釣起的梭魚,還有四季變化的所有狀態,都陪伴著他度過這段叢林生活,他對自然也有如詩一般地見解:
太陽,風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寫的純潔和恩惠,他們永遠提供這麼多的康健,這麼多的歡樂!對我們人類這樣地同情,如果有人為了正當的原因悲痛,那大自然也會受到感動,太陽黯淡了,風像活人一樣悲歎,雲端裡落下淚雨,樹木到仲夏脫下葉子,披上喪服。難道我不該與土地息息相通嗎?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綠葉與青菜的泥土嗎?
對於身邊天地萬物的一切,他都細膩地描寫,也時不時融入他對國家、社會、人民的所感與所見,在多處也引用或代入不少著名的歷史人物(如莎士比亞、柏拉圖)、經典詩詞(如荷馬)、宗教書卷(如聖經、吠陀經)、思想學者(如孔子、孟子、荀子)、神話人物(如羅馬、希臘、印度神話)來更生動地刻畫出他所要傳達的思想。
最後,在他要離開森林時說道:
我離開森林,就跟我進入森林,有同樣的好理由。我覺得也許還有好幾個生命可過,我不必把更多時間來交給這一種生命了。

每次開始翻閱這本書時,彷彿都好像再度掉進19世紀瓦爾登湖旁的時空裂縫,一次又一次地穿越到梭羅行經過的地方,跟著他一同見證這段關於人性與野性的精緻自然時光。

有些人會說他是孤獨的,我會說,或許是,也或許不是。但在我看來,每個生而為人的獨立個體,或許生來就是注定孤獨的,不過其實我們也並不孤單,只要在每個當下細心地感受,感受我們所處在的這個活宇宙,永遠都會有活著的生命在感受中伴隨著我們的。
讀完這本書時,瞬間感受到一股豐盛、踏實的暖流灌注到我的靈魂裡。也認識到梭羅是一位如此善良可愛、真誠樸實,擅用智慧與覺知在體驗生命的地球人。

原來,人是能活得如此簡單,既能野性又不失人性。

原來,這才是我們真正原本該有的樣子。

感謝宇宙!感謝梭羅!
亨利·大衛·梭羅
文末,我想用在《湖濱散記》的最後一個篇章中,寫過的一段話分享給各位讀者們,也感謝讀者們的耐心閱讀:
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前進,努力經營他所想望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他將要越過一條看不見的界線,他將要把一些事物拋在後面;新的、更廣大的、更自由的意義裡得到有利於他的新解釋⋯⋯」 - Henry David Thoreau
avatar-img
4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代的年輕人遇到的問題就是拼也拼不贏躺也躺不平。一眼望穿的人生完全沒有生活的動力 《瓦爾登湖》書中強調了簡樸生活、自然親近以及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本文結合作者自身經歷,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實現這些理念。透過數碼簡樸、自然融入、簡化物質生活和提升自我等方式,我們可以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幸福。
Thumbnail
孤獨不一定是負面的,它可以是一種自我反省和成長的機會。梭羅在《湖濱散記》中強調,通過孤獨,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你嘗試將孤獨視為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完全負面的情感體驗。通過閱讀、寫作或其他個人活動,或有助於你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從中獲得力量。
Thumbnail
那個因為《瓦爾騰湖》(或譯《湖濱散記》)而為人所記得的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因為肺結核而逝的時候,才44歲。
Thumbnail
💐1844年的今天,亨利・盧梭出生於法國, 與許多自小就展露天分的畫家相比, 亨利・盧梭大概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到了四十歲才想當藝術家, 沒錯,是四十歲! 四十歲追逐夢想,晚嗎? 事實證明,一點都不晚。 🎨今天來聊聊《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這本書, 在沒讀過這本書之前,
Thumbnail
在梭羅的時代裡,科學界對於樹的研究還不那麼透徹,他秉持著自己的好奇心,深入徜徉於樹林之中,與樹木心意相通地共生共存,讓他提出許多超前當代認知的研究發現,並且大大影響了梭羅的人生哲學觀 — 樹雖然不能移動、不能說話,但是他們不卑不亢地屹立著,透露著最真實的自然與生命原理,給懂得欣賞的大地萬物。
Thumbnail
湖濱散記【獨家收錄梭羅手繪地圖.無刪節全譯本】:復刻1854年初版書封,譯者1萬字專文導讀、精選中英對照絕美語錄
Thumbnail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Thumbnail
會搬到山上住,很大的原因跟梭羅有關。     也或許這些年不斷重新閱讀「湖濱散記」的緣故吧,我自己的真實生活,好像也愈來愈像他了。像我住在台北近郊的山上,就如同他的湖邊小屋雖然說是在森林,其實離城鎮不遠;也如同他常常讚頌獨處一般,我也需要大量獨處時間,但我家裏也像他的小木屋,常常高朋滿座。   
Thumbnail
#湖濱散記 #作者:享利•大衛•梭羅 http://gofile.me/6BLsh/4EcYBh2lQ 梭羅,或許是華爾騰湖畔的第一位移民,親手蓋的小木屋也會是最古老的建築。生活在這裡,沒有通往文明世界的路,卻有通往心靈世界的門 。 為什麼你們看起來走得很快,實際上卻慢得要死。當人們憐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代的年輕人遇到的問題就是拼也拼不贏躺也躺不平。一眼望穿的人生完全沒有生活的動力 《瓦爾登湖》書中強調了簡樸生活、自然親近以及個人成長的重要性。本文結合作者自身經歷,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實現這些理念。透過數碼簡樸、自然融入、簡化物質生活和提升自我等方式,我們可以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真正的幸福。
Thumbnail
孤獨不一定是負面的,它可以是一種自我反省和成長的機會。梭羅在《湖濱散記》中強調,通過孤獨,人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你嘗試將孤獨視為一種自我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完全負面的情感體驗。通過閱讀、寫作或其他個人活動,或有助於你在孤獨中找到自己的內心世界,並從中獲得力量。
Thumbnail
那個因為《瓦爾騰湖》(或譯《湖濱散記》)而為人所記得的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1817—1862),因為肺結核而逝的時候,才44歲。
Thumbnail
💐1844年的今天,亨利・盧梭出生於法國, 與許多自小就展露天分的畫家相比, 亨利・盧梭大概是大器晚成的代表, 他到了四十歲才想當藝術家, 沒錯,是四十歲! 四十歲追逐夢想,晚嗎? 事實證明,一點都不晚。 🎨今天來聊聊《亨利・盧梭的奇幻叢林》這本書, 在沒讀過這本書之前,
Thumbnail
在梭羅的時代裡,科學界對於樹的研究還不那麼透徹,他秉持著自己的好奇心,深入徜徉於樹林之中,與樹木心意相通地共生共存,讓他提出許多超前當代認知的研究發現,並且大大影響了梭羅的人生哲學觀 — 樹雖然不能移動、不能說話,但是他們不卑不亢地屹立著,透露著最真實的自然與生命原理,給懂得欣賞的大地萬物。
Thumbnail
湖濱散記【獨家收錄梭羅手繪地圖.無刪節全譯本】:復刻1854年初版書封,譯者1萬字專文導讀、精選中英對照絕美語錄
Thumbnail
  美國文藝復興時代(American Renaissance指1830年代左右到南北戰爭結束的一段美國文學成熟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及自然學家梭羅(Thoreau, 1817-1862)於1854年出版了《湖濱散記》,記錄自身於1845年到1847年、兩年兩個月又兩天隱居於華爾騰(Wal
Thumbnail
容我開門見山說一句,我對於這本書說不上喜歡,不過這書對我有特別意義。 仍記得我於多年前隨手翻閱,讀到盧梭描述自己遭遇眾叛親離的心情,坦率的揭露內心那股強烈的憤恨和孤獨感。雖然我當時對盧梭的著作、主張和經歷毫無認識(現時也不見得有多熟悉💁🏻‍♀️),不過當時陷入情緒谷底的我對於這一段非常感觸
Thumbnail
會搬到山上住,很大的原因跟梭羅有關。     也或許這些年不斷重新閱讀「湖濱散記」的緣故吧,我自己的真實生活,好像也愈來愈像他了。像我住在台北近郊的山上,就如同他的湖邊小屋雖然說是在森林,其實離城鎮不遠;也如同他常常讚頌獨處一般,我也需要大量獨處時間,但我家裏也像他的小木屋,常常高朋滿座。   
Thumbnail
#湖濱散記 #作者:享利•大衛•梭羅 http://gofile.me/6BLsh/4EcYBh2lQ 梭羅,或許是華爾騰湖畔的第一位移民,親手蓋的小木屋也會是最古老的建築。生活在這裡,沒有通往文明世界的路,卻有通往心靈世界的門 。 為什麼你們看起來走得很快,實際上卻慢得要死。當人們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