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致的感官描寫】,無數次攀登同一座山,會獲得什麼? 我讀《山之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山中藏有無數祕密,在我和它之間暗自湧動。空間與心靈能彼此滲透,直到雙方的性質皆因而改變。我無法言傳這樣的交會,只能一再重返。」



raw-image


《山之生》作為英國自然寫作的經典,寫於二戰末期,但因當時被出版社委婉拒絕,遂雪藏了三十多年,到1977年才終於出版。 作者雪柏德一生中攀登了無數次故鄉的凱恩戈姆山脈,將其感官體驗刻印在文字上。《心向群山》的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把《山之生》讀了十遍,並評論《山之生》可與 《巴塔哥尼亞高原上》、《時光的禮物》、《到鄉間》、《雪豹》這四本名聲響亮的書籍齊名。而探究英國地景的作品,惟有《游準》能與其相提並論。


本書所描寫的是關於山的本質,鉅細靡遺地去書寫山。不只是山的外在景貌,更是關乎於山的內在,岩石與土壤、高地與群山深處,水、霜雪、空氣與陽光,這些無生命的物質,在雪柏德的筆下,都成為動人且具有哲思的個體,充滿了神諭感。更遑論植物、鳥獸昆蟲和人,他們也是山,都建構成為了山的一部份,彼此相互連結,彼此影響著。

作者不強調登頂所帶來的征服感,而是更喜歡漫無目的,無數次地探訪山,就像去探訪朋友一樣,永遠都能有所收獲,就連恐懼也都讓人興奮。

暴風雪帶走了年輕人的性命,但他們對山依然又敬又愛。眾多的人走進山林,帶來了喧囂,不過也帶來了歡快與愉悅的心

作者的文字,智律清明,情感湧動,細膩地記下在高山上的諸多感官體驗,與山的故事。 而在山裏,觸覺、視覺、嗅覺、聽覺都會以各種面目展開,身體在跋山涉水後所感受到的疲累及饑渴,都會讓人的需求回歸到最簡單的食物與水。

身體變得可以思考,心靈可以獲得自由與寂靜。在城市人們逐漸枯萎,忘記如何感受與存在;回到山裏,才能好好地感受生命的能量及自由。

推薦指數:🌟🌟🌟🌟✨

相較於貝加爾湖隱居札記,山之生對我而言比較難讀,有時思緒會飄盪到遠方,是更需要專注、靜心閱讀的作品。

摘要喜歡段落:

☉無論是令人愉悅的安全還是極其偶然的死亡,都不必歸因於任何神靈,畢竟死亡很可能是登山者自己粗心大意的結果──因為興奮而忽視了石頭上的冰層把信任託付給好運,而非指南針,或只是高估了自己的體力與耐力。

☉只要身處大山之中,我們就要對自己負責,這是所有人必須承擔的風險;而只有我們真正擔起了這裡暗藏的風險,對山的了解才會真正開始。

☉由於記憶難以復原其光澤,必須一次次重返觀看,才能再現它的美。

☉人一生中總有說不出話的時候,除了任生活繼續什麼也做不了。話語可能會回來,可能再也不來。若它從此不來,我也只能接受。至少,不能為了製造噪音而放聲吵鬧。

☉詩以最激烈的形式呈現所有經驗的核心。

☉他在意是能有一項讓他盡己所能、消秏氣力的任務,使他全心投入並徹底得到釋放。

☉有那麼一瞬,我超越了欲望。這不是跳出自我的宗教極樂狀態。我沒有擺脫自我,依然是我自己。我存在。認識到存在本身,就是大山賜予我的最大恩典。

☉某些時候,排除外界干擾的獨立反而必須,那不是為了特權人,而是為了那些真正能理解孤獨的人。

☉沒體驗過山中夜宿的人,算不上真正理解山。滑入夢鄉的過程中,大腦會趨於平靜,身體漸漸融化,只剩知覺尚在運轉。思緒、欲望、記憶一律停止,整個人就這麼沉浸在與有形世界的深入接觸中。入睡前這些靜默感知的瞬間,是一天中最有價值的時刻之一。卸下所有執著,我和天地間再無阻隔。



圖為喵喵維他命

圖為喵喵維他命





個人IG 塵世迷走書僮 instagram.com/soulbook2021

烏來的內洞森林區,據說是全台負離子最多的地方,負離子對中樞神經、自律神經、呼吸、心血管、血液、免疫等系統都有助益,因而贏得「空氣維他命」的美名。

作者雪柏德更說,她患有高山症,只要久待在平地就會感到不適,真的是有道理的一件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玉塵 (塵世迷走書僮)的沙龍
30會員
42內容數
讀書是最簡單廉價的娛樂方式,透過書籍我們能感知到不同地域、時間的人的所思所想,是各種思緒的淬鍊,書有千千萬萬,但時間是有限的。這裡將精選我讀過,並特別喜歡的來做分享。主要以文學、藝術、歷史、自然人文為主。
2025/02/18
書寫,不是要為了成為作家,不是為了出一本書。而是透過書寫的過程,去寫出那些你已知,或是尚未知曉的事物。書寫的過程是一種緩慢的咀嚼以及整理,你把當下的靈光、記憶都捕捉起來,時間因此有了厚度,你可以不斷回味、品嘗這段經歷,穿越時間的限制。
Thumbnail
2025/02/18
書寫,不是要為了成為作家,不是為了出一本書。而是透過書寫的過程,去寫出那些你已知,或是尚未知曉的事物。書寫的過程是一種緩慢的咀嚼以及整理,你把當下的靈光、記憶都捕捉起來,時間因此有了厚度,你可以不斷回味、品嘗這段經歷,穿越時間的限制。
Thumbnail
2025/01/22
圖博,這片亡國之地。 記憶被竄改,信仰被驅逐,過往的生活正在漸漸消逝,而一旦語言也忘卻後,藏人就真真正正滅絕了。 一直以來,都對西藏感到興趣,可能從國中地理的「世界屋脊」開始;可能從林冠吟《救贖》開始,可能是從別人描述的高原鐵道之旅開始,或可能是從在故宮服役時,接觸藏傳佛教開始,親眼看到...
Thumbnail
2025/01/22
圖博,這片亡國之地。 記憶被竄改,信仰被驅逐,過往的生活正在漸漸消逝,而一旦語言也忘卻後,藏人就真真正正滅絕了。 一直以來,都對西藏感到興趣,可能從國中地理的「世界屋脊」開始;可能從林冠吟《救贖》開始,可能是從別人描述的高原鐵道之旅開始,或可能是從在故宮服役時,接觸藏傳佛教開始,親眼看到...
Thumbnail
2025/01/14
• 我盲目地接受這樣的描述:我很有生產力,永遠停不下來。我和其他人一樣,完全忽略一項重要事實:到了某個臨界點,我對自己的要求會超出合理界限。關於生產力議題我知道得很多,但還有很多我不知道。重點是,我對於該如何將生產力融入整體的人生藍圖,沒有適切的想法。或許,只是或許,我實際承受的壓力比自己以為的還要
2025/01/14
• 我盲目地接受這樣的描述:我很有生產力,永遠停不下來。我和其他人一樣,完全忽略一項重要事實:到了某個臨界點,我對自己的要求會超出合理界限。關於生產力議題我知道得很多,但還有很多我不知道。重點是,我對於該如何將生產力融入整體的人生藍圖,沒有適切的想法。或許,只是或許,我實際承受的壓力比自己以為的還要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山中藏有無數祕密,在我和它之間暗自湧動。空間與心靈能彼此滲透,直到雙方的性質皆因而改變。我無法言傳這樣的交會,只能一再重返。」 《山之生》作為英國自然寫作的經典,寫於二戰末期,但因當時被出版社委婉拒絕,遂雪藏了三十多年,到1977年才終於出版。 作者雪柏德一生中攀登了無數次故鄉的凱恩戈姆山脈
Thumbnail
「山中藏有無數祕密,在我和它之間暗自湧動。空間與心靈能彼此滲透,直到雙方的性質皆因而改變。我無法言傳這樣的交會,只能一再重返。」 《山之生》作為英國自然寫作的經典,寫於二戰末期,但因當時被出版社委婉拒絕,遂雪藏了三十多年,到1977年才終於出版。 作者雪柏德一生中攀登了無數次故鄉的凱恩戈姆山脈
Thumbnail
兩年前到農禪寺跨年,我抽到的籤上面寫著「萬法唯心造」,當時想,是啊,沒錯啊。然後,轉頭看到說書人的籤寫著「就算戰勝了千萬人,若是輸給了自己,那就是輸了」(大意如此),當下大笑,驚訝籤詩竟然講得如此精準。 看別人的問題總是特別清楚,不是嗎?
Thumbnail
兩年前到農禪寺跨年,我抽到的籤上面寫著「萬法唯心造」,當時想,是啊,沒錯啊。然後,轉頭看到說書人的籤寫著「就算戰勝了千萬人,若是輸給了自己,那就是輸了」(大意如此),當下大笑,驚訝籤詩竟然講得如此精準。 看別人的問題總是特別清楚,不是嗎?
Thumbnail
我是忘了怎麼飛翔的漂鳥,遺失包袱與翅膀的旅者。 我佇立在風格與題材的分水嶺,抬頭望向那未知的山谷。我不知道山谷後面會是另外一座山,或是一條康莊大道或斷崖,但我在悠緩的歲月中逐漸確信,我正前往一條不會留下悔恨的路。 最初下定決心整理過往的旅行紀錄,欲把它集結成書時,從沒想過我要一直寫下去。但當我讀過一
Thumbnail
我是忘了怎麼飛翔的漂鳥,遺失包袱與翅膀的旅者。 我佇立在風格與題材的分水嶺,抬頭望向那未知的山谷。我不知道山谷後面會是另外一座山,或是一條康莊大道或斷崖,但我在悠緩的歲月中逐漸確信,我正前往一條不會留下悔恨的路。 最初下定決心整理過往的旅行紀錄,欲把它集結成書時,從沒想過我要一直寫下去。但當我讀過一
Thumbnail
Juliet: 苦讀托馬斯‧曼的《魔山》,我認為,小說或藝術品的創作目的,首在給人樂趣,若能引起共鳴、帶來感動,更是創作者所求之不得的。然綜觀《魔山》一書,動作語碼貧弱,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最被詬病的則是「百科全書」式的內容,充斥長篇累牘的神學、醫學、病理學、生物學、天文學、氣象學、超心理學(顯
Thumbnail
Juliet: 苦讀托馬斯‧曼的《魔山》,我認為,小說或藝術品的創作目的,首在給人樂趣,若能引起共鳴、帶來感動,更是創作者所求之不得的。然綜觀《魔山》一書,動作語碼貧弱,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最被詬病的則是「百科全書」式的內容,充斥長篇累牘的神學、醫學、病理學、生物學、天文學、氣象學、超心理學(顯
Thumbnail
如山連綿不絕的心路, 踏遍千里滿身風塵沙, 滄桑的背後是多少詩化的故事?
Thumbnail
如山連綿不絕的心路, 踏遍千里滿身風塵沙, 滄桑的背後是多少詩化的故事?
Thumbnail
#小獸吃書 近世代山林書寫作家,多是透過文字紀錄自己在國內外的獨特歷練,以及映照出自己所追尋的生活價值。 然而這本書的作者,則是回望過去的歷史,爬梳島內到世界,乃至戶外文化的進程,將時間與空間的尺度濃縮成緩慢的文字,讓人可以配合自己的速度,咀嚼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每一個時代的高山,思考自己從何而來。
Thumbnail
#小獸吃書 近世代山林書寫作家,多是透過文字紀錄自己在國內外的獨特歷練,以及映照出自己所追尋的生活價值。 然而這本書的作者,則是回望過去的歷史,爬梳島內到世界,乃至戶外文化的進程,將時間與空間的尺度濃縮成緩慢的文字,讓人可以配合自己的速度,咀嚼人與自然的關係,在每一個時代的高山,思考自己從何而來。
Thumbnail
《樹之歌》大衛喬治.哈思克 2018年1月,購自小小書房。 如果要推薦閱讀書單,《樹之歌》大概永遠都會列在我的前十名,很長時間甚至是第一名的位置,我必須向樹懺悔,工作的關係用掉太多紙,成千上萬的樹變成了紙,做成了書,有變得比較偉大嗎?也許所有的偉大不如一棵樹,樹是生命之泉,宇宙的軸心。
Thumbnail
《樹之歌》大衛喬治.哈思克 2018年1月,購自小小書房。 如果要推薦閱讀書單,《樹之歌》大概永遠都會列在我的前十名,很長時間甚至是第一名的位置,我必須向樹懺悔,工作的關係用掉太多紙,成千上萬的樹變成了紙,做成了書,有變得比較偉大嗎?也許所有的偉大不如一棵樹,樹是生命之泉,宇宙的軸心。
Thumbnail
撰文╱詹偉雄(文化評論家,臉譜出版 meters書系總策畫)   And this our life, exempt from public haunt. Finds tongues in trees, books in the running brooks, sermons in stones,
Thumbnail
撰文╱詹偉雄(文化評論家,臉譜出版 meters書系總策畫)   And this our life, exempt from public haunt. Finds tongues in trees, books in the running brooks, sermons in stones,
Thumbnail
對我所出生的勞工階級社區而言,讀書不很重要,除非讀《聖經》。對他們而言,能讀《聖經》代表你可以讀任何其他書,連莎士比亞都顯得很簡單,因為英王欽點版用的正是仿莎士比亞的語言。英格蘭北部有很强的口述傳統,人们經常忘記,即使是在五十年前,更不用說百年以前......
Thumbnail
對我所出生的勞工階級社區而言,讀書不很重要,除非讀《聖經》。對他們而言,能讀《聖經》代表你可以讀任何其他書,連莎士比亞都顯得很簡單,因為英王欽點版用的正是仿莎士比亞的語言。英格蘭北部有很强的口述傳統,人们經常忘記,即使是在五十年前,更不用說百年以前......
Thumbnail
讀書並非守護靈魂的唯一途徑,也不是體驗時間總和的唯一方式,不是回家的唯一道路——但我們現在說的就是讀書,我自己最强烈的體驗也都與文字有關,透過文字達成。和亞當一樣,我需要為萬物命名,我說的不是以名分類,也不是簡化或還原,只是想找到適合的文字傳達。適合?
Thumbnail
讀書並非守護靈魂的唯一途徑,也不是體驗時間總和的唯一方式,不是回家的唯一道路——但我們現在說的就是讀書,我自己最强烈的體驗也都與文字有關,透過文字達成。和亞當一樣,我需要為萬物命名,我說的不是以名分類,也不是簡化或還原,只是想找到適合的文字傳達。適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