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致的感官描寫】,無數次攀登同一座山,會獲得什麼? 我讀《山之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山中藏有無數祕密,在我和它之間暗自湧動。空間與心靈能彼此滲透,直到雙方的性質皆因而改變。我無法言傳這樣的交會,只能一再重返。」

《山之生》作為英國自然寫作的經典,寫於二戰末期,但因當時被出版社委婉拒絕,遂雪藏了三十多年,到1977年才終於出版。 作者雪柏德一生中攀登了無數次故鄉的凱恩戈姆山脈,將其感官體驗刻印在文字上。《心向群山》的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把《山之生》讀了十遍,並評論《山之生》可與 《巴塔哥尼亞高原上》、《時光的禮物》、《到鄉間》、《雪豹》這四本名聲響亮的書籍齊名。而探究英國地景的作品,惟有《游準》能與其相提並論。
本書所描寫的是關於山的本質,鉅細靡遺地去書寫山。不只是山的外在景貌,更是關乎於山的內在,岩石與土壤、高地與群山深處,水、霜雪、空氣與陽光,這些無生命的物質,在雪柏德的筆下,都成為動人且具有哲思的個體,充滿了神諭感。更遑論植物、鳥獸昆蟲和人,他們也是山,都建構成為了山的一部份,彼此相互連結,彼此影響著。
作者不強調登頂所帶來的征服感,而是更喜歡漫無目的,無數次地探訪山,就像去探訪朋友一樣,永遠都能有所收獲,就連恐懼也都讓人興奮。
暴風雪帶走了年輕人的性命,但他們對山依然又敬又愛。眾多的人走進山林,帶來了喧囂,不過也帶來了歡快與愉悅的心
作者的文字,智律清明,情感湧動,細膩地記下在高山上的諸多感官體驗,與山的故事。 而在山裏,觸覺、視覺、嗅覺、聽覺都會以各種面目展開,身體在跋山涉水後所感受到的疲累及饑渴,都會讓人的需求回歸到最簡單的食物與水。
身體變得可以思考,心靈可以獲得自由與寂靜。在城市人們逐漸枯萎,忘記如何感受與存在;回到山裏,才能好好地感受生命的能量及自由。
推薦指數:🌟🌟🌟🌟✨
相較於貝加爾湖隱居札記,山之生對我而言比較難讀,有時思緒會飄盪到遠方,是更需要專注、靜心閱讀的作品。
摘要喜歡段落:
☉無論是令人愉悅的安全還是極其偶然的死亡,都不必歸因於任何神靈,畢竟死亡很可能是登山者自己粗心大意的結果──因為興奮而忽視了石頭上的冰層把信任託付給好運,而非指南針,或只是高估了自己的體力與耐力。
☉只要身處大山之中,我們就要對自己負責,這是所有人必須承擔的風險;而只有我們真正擔起了這裡暗藏的風險,對山的了解才會真正開始。
☉由於記憶難以復原其光澤,必須一次次重返觀看,才能再現它的美。
☉人一生中總有說不出話的時候,除了任生活繼續什麼也做不了。話語可能會回來,可能再也不來。若它從此不來,我也只能接受。至少,不能為了製造噪音而放聲吵鬧。
☉詩以最激烈的形式呈現所有經驗的核心。
☉他在意是能有一項讓他盡己所能、消秏氣力的任務,使他全心投入並徹底得到釋放。
☉有那麼一瞬,我超越了欲望。這不是跳出自我的宗教極樂狀態。我沒有擺脫自我,依然是我自己。我存在。認識到存在本身,就是大山賜予我的最大恩典。
☉某些時候,排除外界干擾的獨立反而必須,那不是為了特權人,而是為了那些真正能理解孤獨的人。
☉沒體驗過山中夜宿的人,算不上真正理解山。滑入夢鄉的過程中,大腦會趨於平靜,身體漸漸融化,只剩知覺尚在運轉。思緒、欲望、記憶一律停止,整個人就這麼沉浸在與有形世界的深入接觸中。入睡前這些靜默感知的瞬間,是一天中最有價值的時刻之一。卸下所有執著,我和天地間再無阻隔。
圖為喵喵維他命
個人IG 塵世迷走書僮 instagram.com/soulbook2021

烏來的內洞森林區,據說是全台負離子最多的地方,負離子對中樞神經、自律神經、呼吸、心血管、血液、免疫等系統都有助益,因而贏得「空氣維他命」的美名。
作者雪柏德更說,她患有高山症,只要久待在平地就會感到不適,真的是有道理的一件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讀書是最簡單廉價的娛樂方式,透過書籍我們能感知到不同地域、時間的人的所思所想,是各種思緒的淬鍊,書有千千萬萬,但時間是有限的。這裡將精選我讀過,並特別喜歡的來做分享。主要以文學、藝術、歷史、自然人文為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廢紙堆中,這是我的 love story。」 不瘋魔,不成活。是數不盡的暗夜,在熊熊火焰中燃燒自己;是永恆的地下室漂流,不屑任何光芒;是具有藝術性的勞動社畜,三十五年來兢兢業業,沉迷工作,卻效率極慢整天把自己搞得快虛脫,幻想在打造屬於自己的國度。 是愛書人,纏綿於閱讀靈魂
永無止盡的大屠殺,只是為了口腹之欲。如果開始正視問題,就會知道過往的荒謬,聲稱愛護動物卻大啖培根、牛排?這不是指責,而是你真的有意識到過往習慣背後所造成的傷害嗎? 是否人性有種自動切換的開關,認為這是一種沒辦法的必要之惡,而索性避而不談餐桌上佳餚從何而來? 而除了道德因素外,著名的影片《奶牛陰謀:永
「台灣光復,天地草木,普天同慶,可欣可賀,吾人生於前清,而死於漢室,實終身之所願也。」——陳澄波 陳澄波之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被譽為臺灣美術的化身,是繼黃土水之後,第二位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簡稱帝展)的臺灣人,帶給臺灣人昂首挺胸的自信,勇於在藝術上與日本人一爭高下,不再只是次等國民。 但陳澄
我大概因為這本《 遇見100%的女孩 》,喜歡上村上春樹了!就像你一直不瞭解某個人,卻突然被他某個舉動打中,開始由衷佩服起他那樣。 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集。中文版為1986年所出,而日文的原書名其實是《 看袋鼠的好日子 》,也就是以首篇為書名,描述的是,想去動物園看袋鼠寶寶的女子,去得時候卻發現寶寶竟然
「月亮比誰都長久地,就近眺望著地球的姿態。想必這個地球上所發生的任何現象,所進行的任何行爲都看在眼裡。然而月亮卻沉默不語。始終冷冷地、確實地抱著沉重的過去而已。那裡既沒有空氣,也沒有風。眞空適合保存記憶,不會造成損傷。誰也無法解開那樣的月亮的心。」──《1Q84》 前言: 一直以來,我都不是個村上春
從《何不認真來悲傷》開始,認識了郭強生,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第一次感覺到透過作品,能與一位作家的內心這麼近,而文學對於作者而言,是賴以倖存的工具。除了自述生命歷程外,也描繪出家族過往的軌跡。每一篇,作者都當成是遺書在寫。是非常令人動容的一本書,也藉此成為了我開讀書帳的契機。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廢紙堆中,這是我的 love story。」 不瘋魔,不成活。是數不盡的暗夜,在熊熊火焰中燃燒自己;是永恆的地下室漂流,不屑任何光芒;是具有藝術性的勞動社畜,三十五年來兢兢業業,沉迷工作,卻效率極慢整天把自己搞得快虛脫,幻想在打造屬於自己的國度。 是愛書人,纏綿於閱讀靈魂
永無止盡的大屠殺,只是為了口腹之欲。如果開始正視問題,就會知道過往的荒謬,聲稱愛護動物卻大啖培根、牛排?這不是指責,而是你真的有意識到過往習慣背後所造成的傷害嗎? 是否人性有種自動切換的開關,認為這是一種沒辦法的必要之惡,而索性避而不談餐桌上佳餚從何而來? 而除了道德因素外,著名的影片《奶牛陰謀:永
「台灣光復,天地草木,普天同慶,可欣可賀,吾人生於前清,而死於漢室,實終身之所願也。」——陳澄波 陳澄波之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被譽為臺灣美術的化身,是繼黃土水之後,第二位入選帝國美術院展覽會(簡稱帝展)的臺灣人,帶給臺灣人昂首挺胸的自信,勇於在藝術上與日本人一爭高下,不再只是次等國民。 但陳澄
我大概因為這本《 遇見100%的女孩 》,喜歡上村上春樹了!就像你一直不瞭解某個人,卻突然被他某個舉動打中,開始由衷佩服起他那樣。 這是一本短篇小說集。中文版為1986年所出,而日文的原書名其實是《 看袋鼠的好日子 》,也就是以首篇為書名,描述的是,想去動物園看袋鼠寶寶的女子,去得時候卻發現寶寶竟然
「月亮比誰都長久地,就近眺望著地球的姿態。想必這個地球上所發生的任何現象,所進行的任何行爲都看在眼裡。然而月亮卻沉默不語。始終冷冷地、確實地抱著沉重的過去而已。那裡既沒有空氣,也沒有風。眞空適合保存記憶,不會造成損傷。誰也無法解開那樣的月亮的心。」──《1Q84》 前言: 一直以來,我都不是個村上春
從《何不認真來悲傷》開始,認識了郭強生,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第一次感覺到透過作品,能與一位作家的內心這麼近,而文學對於作者而言,是賴以倖存的工具。除了自述生命歷程外,也描繪出家族過往的軌跡。每一篇,作者都當成是遺書在寫。是非常令人動容的一本書,也藉此成為了我開讀書帳的契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要成為自然荒野的一部分,躺在石頭上聆聽流水聲,仰望爭相閃爍的星星,耳聞帶著草香的微風。當我們可以感受到「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軀而過而非從旁流過」,這才是大自然賜與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Thumbnail
  當我們問他人為何登山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因為山就在那裡。」那麼,海同樣在那為什麼不是去航海、球在那為什麼不是去打球、樹在那為什麼不是去爬樹?這看似沒回答的回答,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心向群山》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1976-)是位英國的自然(旅遊
Thumbnail
  剛從山上回到了「平原」(相對於山上療養、以「月」計時的環境,「平原」為《魔山》中形容山下「正常人」的生活環境,),1081頁的《魔山》,陪我跨過2020、迎向2021。在現實生活中不到3周的閱讀過程(中間還岔開去忙〈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的報告),小說中的時間卻已過了7年,作者湯瑪斯‧曼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Thumbnail
《別跟山過不去》其實說的是別跟「自己」過不去。山,一直都在,從幾百萬年前持續到現在,而我們,只是過客;人生的過客,把自己放到大尺度、大歷史的脈絡裡頭,便會覺得正在困擾者我們的煩惱;年齡上、體能上、時間上的限制,似乎都沒那麼「急迫」與「必要」。 由勞勃瑞福(Charles Robert Re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作者講述了自己過年和朋友一起爬山的經歷。在旅程中,作者感受到了一路上的守護和引導,並透過這個過程看到了自己。作者分享了攀山時的困難和趣事,並在結尾分享了這趟旅程給予她的啟發。
Thumbnail
趁著身體還留有山上的節奏的時候,把一些還鮮明的記憶給烙印下來。 這次上山完成了一個埋藏、鋪陳、醞釀很久很久的心願。 不是那種很爽快的高峰經驗,而是那種「呼......」長吁一口氣之後的,深深地滿足感。 第三天晚上我就和伙伴說,這趟山行已經沒有遺憾了。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要成為自然荒野的一部分,躺在石頭上聆聽流水聲,仰望爭相閃爍的星星,耳聞帶著草香的微風。當我們可以感受到「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溪流穿軀而過而非從旁流過」,這才是大自然賜與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Thumbnail
我想這是無數次爬山帶給我的禮物,所謂的「到達」是在心裡畫一個圓,從天真的勇敢裡出發,在所有複雜裡走了一圈,回到最初的地方,帶著圓滿的單純,繼續下一段旅程。
Thumbnail
  當我們問他人為何登山時?得到的回答常常是:「因為山就在那裡。」那麼,海同樣在那為什麼不是去航海、球在那為什麼不是去打球、樹在那為什麼不是去爬樹?這看似沒回答的回答,背後是什麼樣的邏輯?《心向群山》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1976-)是位英國的自然(旅遊
Thumbnail
  剛從山上回到了「平原」(相對於山上療養、以「月」計時的環境,「平原」為《魔山》中形容山下「正常人」的生活環境,),1081頁的《魔山》,陪我跨過2020、迎向2021。在現實生活中不到3周的閱讀過程(中間還岔開去忙〈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的報告),小說中的時間卻已過了7年,作者湯瑪斯‧曼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登山旅程不僅僅是攀登高峰,更是一趟穿越風景和自我的旅程。這次因為一本書,我踏進了日本的山林,除了感受秋季的美景,更感受到登山的過程充滿挑戰和成長,山林總隱藏著許多我們未曾意會的秘密,只要仔細感受每次呼吸,就能觸碰到山林中有趣的訊息。
Thumbnail
《別跟山過不去》其實說的是別跟「自己」過不去。山,一直都在,從幾百萬年前持續到現在,而我們,只是過客;人生的過客,把自己放到大尺度、大歷史的脈絡裡頭,便會覺得正在困擾者我們的煩惱;年齡上、體能上、時間上的限制,似乎都沒那麼「急迫」與「必要」。 由勞勃瑞福(Charles Robert Re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作者講述了自己過年和朋友一起爬山的經歷。在旅程中,作者感受到了一路上的守護和引導,並透過這個過程看到了自己。作者分享了攀山時的困難和趣事,並在結尾分享了這趟旅程給予她的啟發。
Thumbnail
趁著身體還留有山上的節奏的時候,把一些還鮮明的記憶給烙印下來。 這次上山完成了一個埋藏、鋪陳、醞釀很久很久的心願。 不是那種很爽快的高峰經驗,而是那種「呼......」長吁一口氣之後的,深深地滿足感。 第三天晚上我就和伙伴說,這趟山行已經沒有遺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