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作家蔣勳曾寫過一系列《微塵眾》,關注《紅樓夢》裡的小人物。太史公《史記》之所以曠古傲今的原因之一,亦是關懷社會底層的人民。如今,看完《大佛普拉斯》的我,也有著同樣的感覺,有種看盡芸芸眾生相的悲憫與釋懷。
畫面色調的處理
本片最特別的是畫面色調的處理,當出現肚財、菜脯這些社會底層人物時,畫面總是黑白的。反過來說,藝術家黃啟文行車紀錄器的畫面卻是彩色的。這色調的差異,引領出社會下層與高層的距離,可謂台版的《寄生上流》。當然,導演自述經費不足,才改採黑白色調,算是經費拮据下,不得不的藝術選擇,卻也讓國片出現嶄新風貌。
名字的真義
民以食為天,肚財甫出場,把賭場裡頭客人喝剩下的飲料拿去喝,連超商淘汰的冷掉便當也一股腦兒的往肚中塞(反而是菜脯嫌它難吃),甚至死前的最後一餐,導演亦仔細刻劃吃雞腿的動作,凡此種種皆脫離不了「食」,隱然與名字肚財相應(肚財台語諧音肚臍)。又「食色,性也」,整部片肚財不是在吃,就是在看情色畫面,一般基層的小人物,生活中除了這些,又有什麼得以消遣、娛樂呢?
另一位好兄弟菜脯,也是人如其名,菜脯是飯中的配角,擔任襯托的角色,讓飯更有味道,一如在小小的警衛室中,菜脯烘托出肚財的自大與博學。菜脯幫老闆啟文調整名車標誌時,菜的恭敬與黃的傲慢,拉出了貧與富的鴻溝。另一方面,菜脯也是最古早味、最傳統的料理,反映在菜脯的為人處事上,諸如被啟文恐嚇後,擔心母親,因而跑去找小叔,遺憾的是,不僅沒得到小叔的承諾,還白白被騙了300元,從而顯現出人情的淡薄,但也從中看出菜脯的憨厚與孝順的傳統美德。再如肚財邀約偷看啟文的行車紀錄器,菜脯一樣不肯,在在表示他其實是個良善的人,或許如此才得以善終(相對肚財死於非命),就像古早味的菜脯一樣,不隨時間而消逝,繼續飄香。
對留洋與知識份子的批判
片中肚財希望有英文名字,認為這樣比較拉風,甚至能躋升上流社會,如黃啟文英文名為Kevin,甚至還留學歸國,老婆小孩也常居外國。然而,觀賞完整部片後就會發現,黃啟文其實是位斯文禽獸,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另外,片中與啟文援交的女子puta,正是為了留洋而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與肉體,諷刺的是puta與英文的buddha(佛)竟然是同音,成佛或墮落,端賴自身的選擇。另一位cindy則是大學生,大學生不追求真知,盡一份知識分子的力量,卻選擇紙醉金迷,荒淫度日。職是,台灣人總以為外國月亮比較圓,喝過洋墨水的總比土博士強,知識分子為社會的中堅份子等等,這些台灣人習焉不察的想法,導演都予以推翻與不以為然。
對宗教的批判
大佛落成,宗教團體組團前來視察,卻對佛像挑三揀四,如佛頭歪斜、不夠莊嚴等等,裡頭任何人講話各個尖酸刻薄,卻都在結尾加上一句「阿彌陀佛」作結,好似只要加上這一句,所有言語上的暴力或罪過,都可以得到赦免,這不正是對宗教的批判?再者,佛像裡頭藏著葉女士的屍體,但法會照常,大佛仍盈盈笑著,好似甚麼都沒發生,更顯得格外諷刺。最後,有一位人物「釋迦」,時常伴隨著肚財,但卻只是靜靜的待在一旁,不論肚財發生任何事(被警察壓倒在地、肚臍死亡),好像一切與我如浮雲,看淡一切。我以為佛祖的頭如釋迦,是以釋迦其實是佛祖的暗喻,平靜看待世間貪嗔癡,而釋迦最大興趣就是到處逛,就如佛祖出巡,無處不在,但祂也無法幫你什麼,我們只能嘆息一句:「天助自助者」。
對官員與民代的批判
文化局長在溫泉池中,與美眉相伴,盡情狂歡,這是對「文化」最大的羞辱。副議長則以為還在議會,主持這場現代版的酒池肉林溫泉宴,甚至自言平常「留四成」,今日因兄弟關係而只「留三成」,地方民代與官員間圖利掛勾、賄賂貪汙的寓意,昭然若揭。又有一幕副議長咄咄逼人並語帶威脅,臉色不悅且夾雜許多髒話飆罵訊問啟文案情的員警,本該為民喉舌的民代,竟成為替有錢有勢之人喉舌的人物,電影中流露出的譴責性,相當深刻。
對威權的批判
有一幕土豆帶著肚財、菜脯到「中正廟」收驚,裡頭辦事員是土豆的阿伯,儘管香客稀少,但態度卻異常乖張高傲、囂張跋扈。表現出將威權領袖當作神祇的荒謬性,同時也說明至今雖然是民主化時代,卻仍然有人抱殘守缺,緬懷舊思想,甚至不容許他人質疑。
對潛規則的批判
劇中啟文玩遍女人,卻與老男人秘書長也有性關係,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甚而質疑性向。不過,我認為啟文還是偏向異性戀,「玩男人」不過是往上爬的必要手段而已,簡而言之,有關係就沒關係,沒關係就有關係。你看啟文對立委特助,不也是唯唯諾諾,說一不二,但對待菜脯則是頤指氣使,差別甚大。副議長質疑員警那段,也曾脫口說出,員警若不懂得社會規則,墳墓的草就會長得多高云云,也是潛規則的展現。易言之,啟文並不是有多大的才華,只是個藝術家,況且留洋藝術家也不少,為何能開名車,玩女人的只有他?原因很簡單,因為它背後有著一段剪不斷,理還亂,錯綜複雜、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這也是本部電影最深層的吶喊與批判。
視角變化
如果說《紅樓夢》裡劉姥姥用他的眼,帶領讀者看盡賈府的富貴榮華,那麼《大佛普拉斯》便是藉著行車紀錄器的畫面,引領著我們看見貧與富的差距,以及這一切狗屁倒灶的事。電影的視角與觀影者的視角相互疊合,一層層解謎,讓我們深入其中。但是當旁白平淡的述說肚財吃著最後一餐時,此時觀影者視角大於電影視角,觀眾們都知道肚財必死無疑,可他卻吃得津津有味,令人心中不禁一酸。這部片的成功原因之一就在視角的變化,讓本來無聊的紀錄片手法以及讓人興趣缺缺的黑白片,有了新的生命,反而更加接地氣。
假髮的隱喻
每當啟文假髮落下時,便是有人身亡的時刻。第一次是處理葉女士,第二次就是肚財(警衛室中啟文威脅菜脯,不久肚財身亡,且旁白說這是不正常的死亡,同樣暗示著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面對有權有勢之人時,無法反抗與抵抗,甚至連死亡也得不到真正的原因)。啟文需要用他的假髮修飾外表,內心卻是極度卑劣,傳達出外在與內在的不對稱性,社會也是如此,例如莊嚴的大佛,裡頭卻裝著屍體;位高權重的副議長,私下卻是「重情重義重粉味」;自身難保的肚臍,卻在海濱小屋中想解救尋短之人。緣此,本片強烈的諷刺性就產生了。
結尾
最後闃黑的結尾畫面,只能聽到敲打聲。老子說過五色令人眼盲,當布幕一暗,觀眾才注意到這聲響,這聲響是葉女士還有救嗎?還是有其他可能?我認為這是超現實的拍攝手法,採開放式結局,讓觀影者自行思考、忖度。這部片就像《聖經》一樣,隨時隨地擷取幾幕來看都可以,各有各的主題,但連貫起來卻又統攝在對當今社會無情的批判,或許導演這個留白,就是讓我們能細細品味劇中自己最深刻部分。另外,小人物面對社會的無情,但無能為力,觀影的我們不也是當中的一位?佛身就如社會的規則,我們是否也被困在這教條底下,是以敲打的聲音也是為我們自己而敲,當我們能為自己發聲,即便聲音多麼低微,總有人能夠接收到。因此,充滿黑色幽默的劇情,雖然看盡了人情冷暖,使人心寒,可這結局卻又賦予我們希望,這是導演高明的地方。
總結
本部主題甚多,充滿各式批判。《幽夢影》曾說《水滸傳》是一部怒書,《西遊記》是一部悟書,《金瓶梅》是一部哀書。我認為《大佛普拉斯》三者兼具。雖然對於社會的不公不義發出控訴,然而黃啟文這個惡人竟能逍遙法外,這是怒;肚財死了沒人在意(連遺照都是當初被警方欺負時,登上新聞畫面的截圖,是雙重的嘲諷),這是小人物的悲淒,這是哀;菜脯家屋頂漏水,卻必須拿副議長的選舉旗幟覆蓋,以防漏水,也就說善人與惡人,小人物與大人物,都必須共存在這個社會,缺一不可,符應涂爾幹的社會分工論。所以,小人物面對這些卻無能為力,只能選擇接受,這就是悟!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在右邊按下愛心支持,並在下方免費按讚,這些支持會讓我更有動力繼續創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