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 論大佛普拉斯的有無。

2020/06/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圖:peiwen
『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大佛普拉斯
大佛普拉斯是我近年來最愛的國片之一。
社會邊緣小人物因好奇透過行車記錄器窺看老闆的風流韻事,而意外看到了老闆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劇本前段戲謔荒謬,後段卻沈重鬱悶。有句名言說,喜劇的本質其實是悲劇,確實如此。所有的嘲笑或欺負,都是建立展示弱勢的族群上。
但說只是部社會寫實黑色幽默片,著實甚少。

大佛普拉斯特別之處在於,描寫了社會邊緣的角落後,更往上一層帶入佛家『無』之意義。
在好萊塢作風的主流電影下,難得有電影能給我這種感受。
在談及『無』之前,先聊聊釋迦這個角色。

一個神秘的角色釋迦:看清事物的本質後,不為此所困。

故事裡是這樣說的,某一天出現在村裡,不明來歷的流浪漢,但總是把自己打理得很乾淨。話不多,朋友也不多。常說的話『沒做什麼,只是到處逛一逛。』毫無目標的在這村子生活著。需要聽著海的聲音才能睡著。
在接下來的劇情裡,不論是遇到多衝擊的事件,釋迦都只是看著這一切事情的發生。沒有鮮明的個性,好像空氣般的存在。
我思考著:『為什麼要這個存在感薄弱的角色?』
最近在讀哈拉瑞人類大歷史談宗教的起源關於佛教的意涵:
釋迦牟尼認為慾念讓人無法滿足,就算是偉大的國王,也無法避免追求慾念的焦慮,不斷逃避悲傷與痛苦,也總是想要更多的快樂。若看清事物的本質,而不是著重事物帶來的感受,則不為欲所困。
在佛教的宗教信仰,釋迦是忌諱的供品,因為形狀與名字都與釋迦牟尼相像。在這部電影裡的釋迦,也許是佛祖的轉化暗喻。
劇裡的釋迦,像是看懂了這一切事物無常,懂得感受,但不為所困。釋迦像是個得道的修行人,也像是螢幕前無能為力的我們,默默看著這一切。

從主題曲《有無》了解這部電影本質:

再來談談林生祥為此電影做的兩首曲子,主題曲<有無> 與<有困難呢> 。
『怎麼了嗎?』

<有困難呢> 這首配樂出現於一個荒蕪的海邊。
肚財有天偶然去海邊廢棄屋撿垃圾時,遇見服裝整齊的陌生人,一個人坐在廢棄空屋裡。四周只剩海浪聲拍打著聲音。
『兄弟,有困難呢?』
肚財問。
陌生人默默抬頭,相視無語。鏡頭前景白色的繩子吊著晃來晃去。肚財離開後,下了一場大雨,肚財騎著拖著回收物的摩托車,被沈重的雨吞噬。而這是肚財最後一次見到那位兄弟。
『送我到這裡就好。』
主題曲 <有無><有困難呢>一樣的旋律,做了移調變奏,互相呼應。
在有無歌詞裡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出自於金剛經。意指人生所遭遇的一切,像是一場夢幻泡影,像是即將蒸發的朝露,抑或是一瞬間的閃電,虛無縹緲。
身上沒有一張證件的肚財,若朋友關係也消失,它的存在有誰能證明?如同海邊廢棄屋子裡自殺的陌生人,沒有人發現,沒有人知道他的存在。
佛教裡的『無』論做一切無實體,及為空。
電影一開始的戲謔淫亂的生活,到後段不為人知社會邊緣小人物的死亡,就算多快樂多痛苦,這一切又有什麼意義呢?
因此跳脫這一切,看清事物的本質後,不為此所困。
有抑無?也不重要了
若只是描述社會底層的不公不義,看完留下的是悲哀這種層次的感覺。好比寄生上流當下覺得劇情轉折很棒,對那家人深感同情,但就此為止。(個人感受見仁見智。)
而大佛普拉斯這部電影可怕的是,加入佛家中的『無』的隱含,他留下的不只悲哀,還有很長一段的空虛感。將整部電影提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就算菜脯開了窗 也無法吹中心中的悶

衍生閱讀:
謝老師將整首歌做了更精闢的解析
黃信堯導演的紀錄台灣水文的紀錄片,曾於北美館後自然展覽展出。據說聽水聲跟夾娃娃一樣療癒。
849會員
102內容數
無所事事盡情,讀書、寫字、畫畫、攝影、聽音樂 看似無用的興趣,卻能填補心中的缺口。過度理想浪漫主義的靈魂,無從抒發的情感。無所事事人生委員會用影像書寫情感,勾勒出一則一則的故事。主角可能是我,也是你,或是那個你也想著的那個人。喜歡的、討厭的、乖張的、壓抑的,放在這裡等待風乾。 #用影像書寫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