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經典選文〈劉姥姥進大觀園〉,對我來說,最有感觸的不是劉姥姥的圓融世故與機智言語,也不是飯桌上眾人超有個性的笑態,而是劉姥姥告訴我們的三個理財智慧:
那劉姥姥正誇雞蛋小巧,鳳姐兒笑道:「一兩銀子一個呢,你快嘗嘗罷。冷了就不好吃了。」劉姥姥便伸筷子要夾,那裡夾的起來?滿碗裡鬧了一陣,好容易撮起一個來,才伸著脖子要吃,偏又滑下來,滾在地下。忙放下筷子,要親自去揀,早有地下的人揀了出去了。劉姥姥歎道:「一兩銀子,也沒聽見個響聲兒就沒了!」
來源:網路圖片
大家以為有錢人會豪擲千金,事實上正好相反,他們比一般人來得節儉樸實,而非如暴發戶般,拿到錢就亂花。
我們常聽到「富不過三代」,正是因為豪奢的價值觀,闊綽的花費,一步步邁入敗亡的泥淖。一旦習慣大手筆的支出與花費,再多的家產與錢財也不夠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奢靡浪費、豪擲千金的生活態度,預示賈府走向衰敗的必然。
不知道讀者有否留意到,劉姥姥喜歡對東西進行金額換算。對賈府來說,「鴿子蛋」就是一道尋常料理,可是從劉姥姥眼中看來,卻是「一兩銀子」。她慣於將「物質」轉換成「金額」。這麼做其實有個好處,你會清楚知道,買下這項商品時,將會花費自己多少時間、精神與氣力,避免過度消費。
以目前來說(114 年1 月1 日起),基本時薪是190元,當我購買一件190元的衣服時,我要思考的是,為了這件衣服,我將會耗費整整1個小時的時間及精神氣力,值得嗎?此刻,衣服不再是單純的衣服,而是有時間、精力等成本付出的考量。
不過,190元,並不是你的真正時薪。還需要將賺取190元所需的相關成本(交通費、治裝費、時間等等)考慮進去。舉例來說,為了這份兼職,必須搭乘捷運上下班,來回總票價是60元,此時此刻你真正賺到的錢只有130元(190-60=130)。又家中到打工場所來回時間為20分鐘,工作結束後老闆習慣開個10分鐘檢討會。簡言之,你其實工作90分鐘,獲得130元報酬,你真正的時薪只剩下86.6元。
回頭來看那件190元的衣服,現在是不是有不一樣的感覺呢?起初以為僅花費打工1小時的成本,殊不知細算下,竟然得花到你2個多小時的成本(86.6*2=173.2)。你還會覺得這件衣服便宜嗎?還會想下手購買嗎?現實中很多工作看似高薪,然而當你用「真正時薪(領到的錢-相關成本)」計算時,才發現「細算」是一種殘忍,根本沒有想像中有錢。
賈府家財萬貫,對於一個落地的鴿子蛋,下人可以毫不心疼「揀了出去」,對於窮到得借錢的劉姥姥來說,卻是「沒聽見個響聲兒就沒了」的深深惋惜。這是因為鴿子蛋對賈府來說,是一道可有可無的菜餚,是一種「想要」的花費。對於劉姥姥來說,鴿子蛋所代表的一兩銀子,卻是生命活下去的「必要」支出。
以往習慣將消費區分為「想要」、「需要」兩種類別,劉姥姥提供一個新的思維:「必要」。於是,我們可以將消費分為三個層次:想要、需要、必要。
舉例來說,買一杯星巴克咖啡或者精品咖啡,就屬於「想要」的範疇,咖啡滿足你工作提神的需求,星巴克的商標填補你崇尚名牌的欲望。如果將買星巴克的錢省下來,改買超商咖啡,甚至自己沖泡的三合一即溶咖啡,就屬於「需要」的層次,同樣都是咖啡,不一定要高價的星巴克才有提神的功效。更高竿一點的,直接不喝咖啡,以前原始社會,人們沒有咖啡,還不是活得好好的?咖啡其實不是「必要」的花費。
綜上所述,〈劉姥姥進大觀園〉固然有其文學價值,但文學與理財並非對立的兩端,文中蘊含的三個理財智慧,值得效法:首先,節儉是美德,誠為顛撲不破至理;其次,購買產品時,先算出真正的時薪,再衡量值不值得;最後,區分自己的消費類別,究竟是想要、需要,還是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