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子女的緣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的外祖父母育有五位子女,我母親是最年長的,他們那年代生這麼多個孩子為的不就是要拼個兒子,當時的人都是以務農居多,從早天還沒亮就出去忙到天黑才回來,只為了最基本的溫飽,父母忙於農務時,身為長女的我媽理所當然地必須要擔起打掃家裡環境,趕在外公外婆回家前把家裡打點好,督促弟妹們先洗好澡。媽媽說她印象最深的就是要是我外婆回到家發現庭院沒有打掃乾淨,地上還有葉子的話,她就要挨打了。而當時那個年代,雖然已經有洗衣機,但是非常陽春,你衣服丟下去洗完是全部打結在一塊根本也沒辦法真的洗乾淨的那種機型,有潔癖的外婆要求媽媽全家人的衣服都要手洗,而沒有一天她對我媽的表現是滿意的,她都覺得那些衣服洗得不夠乾淨,要求我媽媽全部重洗。曾經有過一次,我媽媽也是沒有達到她的標準,外婆不准我媽媽吃飯,當時她的年紀還不到十歲。
媽媽說他有記憶以來,自己的父母每天都在吵架,為了生計、為了孩子、為了彼此之間相處的方式,我的外祖父母都是善良的老實人,外婆就是心直口快,嘴巴愛叨念的人,而外公正好跟他相反,他沈默寡言,對孩子很好,時常受不了我外婆那張囉唆的嘴,夫妻也因此常常在爭吵。媽媽描述以前外公先回來看到我媽媽事情還沒做完,就會提醒她:「趕快去做一做,不然等等有人回來又要放錄音帶了。 」
也許是因為長時間在那樣子的環境,當時也沒有像現在家庭講究親子關係或者教育,媽媽與外婆之間的羈絆其實不多,所以他當時國中一畢業就跟附近親戚姊姊們一起北上工作。媽媽本身個性有遺傳到外婆的能幹以及外公的孤傲,即便到大都市工作接觸到更大的環境及形形色色的人,他也都潔身自愛沒有走偏,外婆其實也不清楚到底媽媽當時在台北是過什麼樣的生活或做什麼樣的工作,而媽媽回想當時離家他最想念的也不是外婆,是他最小的妹妹,也就是我的小阿姨,因為年紀有差距,所以小阿姨小時候是我媽媽帶的。
媽媽說,父母跟子女之間的緣分很奇妙,明明是同樣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每一個性格都完全不一樣,也真的會有那一兩個孩子比較不得疼,或換句台語的說法,比較沒父母的緣。我的二姨是個溫柔賢淑的人,講話比較有條理且脾氣很好,整體散發的氣質跟我外公很像; 我的三姨從小就長得漂亮,但驕縱韌性且自我意識強烈,如果她發現當天飯桌上沒有他喜歡吃的菜色,就是發脾氣,都會故意摔東西或者開關門大小聲,而我媽媽從小就很厭惡他這種行為,所以我們從小他就一直教育我們絕對不可以出現這種行為,不然他一定會修理我們。我的舅舅因為是唯一的男生,從小就沒讓他過到苦日子,但也造就了他日後不管到幾歲都好像還是長不大的孩子、不負責任的個性。身為家中最小女兒的小阿姨,個性最好,從小就像個小男生一樣不拘小節,但也是最乖巧、脾氣最好的一個,他也是一輩子都在為身邊的人付出,也從來不會抱怨什麼,他也是這個家庭最貼心的小女兒,諷刺的是當初外婆還差點因為家裡孩子太多,要把她送人,外公因為捨不得而極力反對,不然現在大家的人生都不一樣了。而身為長女的媽媽,年幼就非常早熟,為家裡做了許多事,外婆也鮮少滿意,相較其他幾個較任性自我的孩子,媽媽依舊是那個挨打挨罵最多的。
因為我們家在南部,外婆家離我們家差不多十分鐘車程,外公過世後,平時媽媽都會帶東西回去陪外婆,阿姨他們雖然之後也有比較頻繁的回來,但也是差不多隔幾個月回來一次。這好像是會出現在蠻多家庭的狀況,有些老人家,對於最常接觸的子女的付出與關愛已經習以為常,反而偶爾回來一次的子女,帶個什麼東西回來就會一直惦記著,就好像他反而看不到了平常就有在做這些的人。並不是說要計較什麼,只是生而為人,我們就是會被這種不平衡的情緒所擾,也不是說要刻意去放大父母的分別心,但只要是不瞎未聾以及有正常觀察力的人,都還是會感受到這之中的區別。媽媽的感觸,來自前先日子,住北部的小阿姨及二姨提早回來過母親節,她煮了一些玉米濃湯要讓她們帶回去,被外婆一直唸,已經有一堆菜了為何還要煮那個過來?那又沒多好吃之類的話,媽媽當時也沒有特別放在心上,只覺得外婆本身就比較愛叨念,茶餘飯後之際,聊到年輕時的事,當時那個年代許多台灣人都飛到國外設廠,媽媽提到了以前本來也有機會去美國工作,因為有認識的朋友家裡要去那邊經營事業,問媽媽要不要過去那邊,但當時他年紀還很輕,鄉下人到台北那個城市就覺得繁華的不可思議,哪敢想像去到美國呢?外婆聽到這裡,馬上就跟我媽媽說,你又不識字,你跟人家去那裡是能幹嘛?媽媽瞬間意識到原來外婆是這樣看她的:一個不識字也沒能力的人。阿姨們聽到馬上圓場表示媽媽做的工作是要靠技術的,跟那個有什麼關係。那之後媽媽回家哭了兩天,外婆從沒了解過媽媽年輕時在做什麼,他一個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她是個能力很差的人,就一直是這麼看待她。
外婆已經八十幾歲了,撇開一些傳統母親的思維,她是個韌性很強、刻苦耐勞的婦女,我對她的敬愛從來沒少過,人到了這個年紀,要改變是不可能了,但看到再過幾年也要六十歲的我媽媽,到這個年紀還是會被老母親的話給刺痛,我怎麼可能不會心疼。
寫出這個故事是要分享,這種微不足道的小事,是很多家庭都會存在的情形,它應該算是人生中許多無解或者無法改變的無奈,我們唯一能做是調適自己,做到身為子女應盡的本分,問心無愧就夠了。
avatar-img
0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有段時間,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她是我的母親,我是她的女兒,我不是她的拯救者,我也救不了她。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母親節的看法,以及對外婆的感謝和祝福。作者讚美了外婆的奉獻精神,並表達了對外婆身體健康的擔憂和希望。文章充滿了對外婆的愛和感激之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女性在面對困難婆婆和公公關係的過程中,如何透過課程學習與成長,成為家人的穩定力量。透過釐清家族關係、學習溝通與建立情感連結,作者慢慢轉變自己的角色,開始幫忙解決家庭問題,也改善了婆媳與親子關係。
Thumbnail
我的奶奶在我父親十歲的時候因病去世,對於她的了解我皆從父親和姑姑們的描述。因此我對她有一定的印象存在。    奶奶出生於富裕的家庭,但是在那個對於男性子嗣重視的年代,女性結婚後通常視為夫家中心。爺爺和奶奶因為媒妁之言而結婚,也是彼此的二婚。當時爺爺已經有五位孩子,這對奶奶而言是一項很大的挑戰,該如
Thumbnail
我的阿婆是客家人,從我還沒滿月起…就是她一點一滴把我拉扯大的。 而我父親那邊的阿嬤…通常是“只出一張嘴育兒法”,所以很自然的…我跟她完全不親。 婆婆非常愛乾淨,她常掛在嘴邊說的就是…「細妹,女生要勤勞、愛乾淨,妳要是嘴巴再甜一點,那每個人看到妳都會喜歡的。」 我當時還小,只是婆婆這麽說、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
Thumbnail
久違的表哥來到家中,進門一句「阿姑姑好無?」, 瞬間勾起幼年時的回憶。 「阿姑姑」是在外婆家常聽到對老媽的稱呼,表哥是舅舅的兒子,雖然他說從小看著我長大,但我對這個表哥印象稀微,不過他早逝的爸爸我倒是留有深刻的印象。溫柔的舅舅對小孩極好,他一家彼時跟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就是傳統的大家庭。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有段時間,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她是我的母親,我是她的女兒,我不是她的拯救者,我也救不了她。
Thumbnail
母親是舊社會裡的童養媳,因故改嫁給我的外省老兵老爸之後,慢慢地從寄人籬下到開始擁有了自己的一個落腳處。一輩子困在一個小地方的人心胸不甚開闊,尤其是我母親,芝麻綠豆的事看得比天還大,不開心的事可以記上好幾年。   如同電視劇裡的情節,在童養家庭裡有許多人與事也不是好相與的。雖然改嫁給了我爸,母親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對母親節的看法,以及對外婆的感謝和祝福。作者讚美了外婆的奉獻精神,並表達了對外婆身體健康的擔憂和希望。文章充滿了對外婆的愛和感激之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一位女性在面對困難婆婆和公公關係的過程中,如何透過課程學習與成長,成為家人的穩定力量。透過釐清家族關係、學習溝通與建立情感連結,作者慢慢轉變自己的角色,開始幫忙解決家庭問題,也改善了婆媳與親子關係。
Thumbnail
我的奶奶在我父親十歲的時候因病去世,對於她的了解我皆從父親和姑姑們的描述。因此我對她有一定的印象存在。    奶奶出生於富裕的家庭,但是在那個對於男性子嗣重視的年代,女性結婚後通常視為夫家中心。爺爺和奶奶因為媒妁之言而結婚,也是彼此的二婚。當時爺爺已經有五位孩子,這對奶奶而言是一項很大的挑戰,該如
Thumbnail
我的阿婆是客家人,從我還沒滿月起…就是她一點一滴把我拉扯大的。 而我父親那邊的阿嬤…通常是“只出一張嘴育兒法”,所以很自然的…我跟她完全不親。 婆婆非常愛乾淨,她常掛在嘴邊說的就是…「細妹,女生要勤勞、愛乾淨,妳要是嘴巴再甜一點,那每個人看到妳都會喜歡的。」 我當時還小,只是婆婆這麽說、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父母有義務扶養我們長大,讓我們接受教育,協助我們進入社會工作。那是父母的義務,我們的義務是在父母年老體衰的時候扶養他們直到生命告終。父母給我們生命,我們用生命養護他們。 有一位老太太跟兒子媳婦同住,無奈婆媳不合,老太太住得不順心,女兒得知母親過得不開心,心中不捨,於是把母親接回家照顧。老太太住
Thumbnail
久違的表哥來到家中,進門一句「阿姑姑好無?」, 瞬間勾起幼年時的回憶。 「阿姑姑」是在外婆家常聽到對老媽的稱呼,表哥是舅舅的兒子,雖然他說從小看著我長大,但我對這個表哥印象稀微,不過他早逝的爸爸我倒是留有深刻的印象。溫柔的舅舅對小孩極好,他一家彼時跟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就是傳統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