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2020/07/0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孩子,不是你站在那裡,門就會自己打開的。

來補個圖說:這是書店通往後面小倉庫的門。來賓止步,但正常情況,貓是可以通行的。那為什麼一條被擋在門外呢?拍攝這張照片的這個時期,大黃還以地下室為地盤,不過,後來一條因為打架受傷,在地下室住了三個禮拜後,他就跟大黃交換地盤了。現在地下室是一條的,大黃則管轄櫃檯、吧檯,以及深夜時段之後的小小 :)

意思是說,一條坐在這裡內心喊著:「芝麻開門」的情景已經不會再出現了。
以下這篇電子報原發刊日為:06282019
從小說裡,我感覺到,晴舫對於網路世界帶來的島嶼效應,還沒有結論。一些被網路放大的效應裡,在那些急流裡,其實應該都留下了什麼痕跡,無論待在原地被沖刷著的,或者跟著潮流向前的,在這片網路之海,二十多年過去(網路興起迄今),我們要站在何處思考它?
有一本書,叫《尋找新樂園》,它的原書名叫”From Counterculture to Cyberculture”,直譯的話,意思為「從非主流文化(或反文化)到網路文化」,書的核心是一本叫《全球型錄》的書,但它談的是網路文化成形的前世代,有一群人在美國各地成立公社,反叛主流文化的歷程。《全球型錄》是奠基於讓分散的公社成員能夠窺見彼此理念與生活的一本型錄(catalog),也是讓對這個運動一無所知的讀者,能夠「取得增進自己生活的工具」的一本型錄。
現在我們提到「型錄」,無非想到的就是「廣告」,過往會在信箱裡收到的一本薄薄的,充滿商品與折價券的紙本傳單,通常是百貨公司,或者化妝品、服飾品牌等印製的傳單。《全球型錄》不止於此,它的分類相當有趣,可以說,它希望實踐的是「精神與物質」相為輔助、互為衍伸的概念,亦即,你所取得的這個工具,是為了讓你的生活產生變革,一個好的工具,應該要為你的生活帶來改變,用以創造。
有些人會想到賈伯斯所創立的蘋果。是,賈伯斯最著名的箴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就是出自於這本型錄。
更有趣的事情是,這群後來推動網路文化成形的人們,在這本型錄裡的第一期所介紹的一百三十三件商品裡,九十八件是書。那個嚮往網路將能實踐「去中心」、平等交流的世代,懷抱著這個理想去推動這個工具的人們,我也很想聽聽他們,現今,他們如何看待當年的理想?
前些日子,有朋友提到,覺得《黑鏡》第五季沒那麼好看了,難道是科技超越了影集裡所設定的情境了嗎?於是,我便看了第一集。
還沒有看過的朋友,我就不爆梗了。但裡面有一個人物,應該是在影射臉書或者推特的CEO,有趣的是,這個人物的設定比較像是我前面所提到的,當年推動網路文化形成的人們,現今成了一家世界集團的CEO的樣貌,有點嬉皮,看得出來非常在意健身(精瘦,但有胸肌呢),事件發生在他去山上進行為期十天的「科技排毒」。
well,「科技排毒」可能是比較像閉關靈修這種的當代變體。
但,可惜的是,網路世界瞬息萬變,十天很有可能地表的哪個地方就被網路黑客駭到癱瘓了,由不得你斷訊排毒。
那麼,在這一集裡,這個CEO自己承認了,那個世界是他親手創立的,但是,他已經無力改變它了。
倘若,我們差不多可以將之對比為,這是神的宣言,那麼,擁有權力的人,代替神的,是否就是你,使用這個工具的人?
但人跟神的差別在哪?或者說,人若是神,要擁有神的自覺,那是什麼樣貌?
中國有一個我一直非常非常喜歡的當代作家,叫做殘雪。她的小說在臺灣出版,差不多已經是上世紀的事了(好吧最近的一本是這世紀初,二〇〇六年左右)。她當然還一直在寫,只是在臺灣一直沒法打開市場。總之,有次去簡體書店,發現竟然有她二〇一七年的長篇《黑暗地母的禮物》,厚厚的上下兩本。她的小說一直都非常奇怪,她可以說是中國的卡夫卡,故事路數像,情節荒謬怪誕像,人物角色性格對話都不現實到很現實,讀她的書的愉快在於,她一點也不中國,假如,你厭煩了中國寫實小說的悲劇沉重底層呼喊,那麼,殘雪給出的完全是另一種中國——雖然,同樣也不是太正常的世界。
《黑暗地母的禮物》的主要核心場景,是一所小學,以及書店。原先在小學裡的教師,慢慢地,我們會看到他們被捲向了城市裡的一間書店,書店有一個貌美、神祕又博學的女老闆,書店的核心,是讀書會,這個讀書會,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樣貌與精神世界。
這部小說,沒有什麼訛虞我詐,沒有負面人物,沒有衝突,它沒有傳統小說結構裡會有的低谷高潮,裡面的角色一致地嚮往、尋求現實與精神層次更高的自我,每一個人都希望對方的生活、愛情更好,更完美,每一個人都會反思自己的不足與僵固。
小說很好看,會吸引你一直讀下去,畢竟,殘雪是個魔幻文字高手,然而,當你停下來,仔細要去分析這部小說時,你就會發現,《黑暗地母的禮物》裡的世界,不僅是一個烏托邦,它還是整個現實世界的反面。
它讓我意識到:啊,原來我們一直追求的理想世界,倘若實踐了,是長這個樣子的啊。
這本小說裡最美好的世界,當然是書店。而書店裡對每個人來說,最美的事情是,每一認真而努力的讀者,都有機會能夠成為作者,而作者,也歡欣鼓舞地、熱烈地與讀者交流,彼此成為謬思與動力。
而我想了很久,在殘雪的這本奇怪的小說裡,吸引我一直讀下去的動力是什麼?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句話突然返回我的腦海裡。
這句話最為貼近的中文翻譯是,「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求知若飢,虛心若愚。
哎啊!
-------------------------------------
07042020
有了很方便的搜尋引擎之後,有什麼不懂的東西,就往裡面丟。期待應該會跑出什麼解答或指引,但用了搜尋引擎也這麼多年了,我開始明白它的侷限,遠比我「以為」的大。在搜尋引擎剛開始的年代,我比較常用的其實是altavista,俄文的話則是常用yandex。但是慢慢的,一家一家被併購、收購之後,就以google為主。然後又到了幾年前,我開始用ecosia做為主搜尋引擎,綁google或維基百科、youtube等。

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其實每個搜尋引擎的搜索邏輯都不太一樣,只用一家的話,就會被那家的搜尋邏輯綁架。

網路時代看起來好像什麼東西都在一個無邊的大海裡,但問題是,如果你沒有足夠多的路徑,其實你最多就是待在潮間帶。潮間帶當然有時候也夠豐富了,不過還是得看你習慣去的區域的生態。
在史諾登的《永久檔案》裡,他提到他非常喜歡網路剛剛開始時的時代,那裡聚集著許多有創意的人、無私分享的人,國家還沒有介入、商業的力量也還沒有找到模式。不過,我們都知道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網路,處處是牆。有些看得見,像是付費牆,這還容易解決;有些看不見,像是演算法,你就像被關住的潮汐,要突破,需要一點外力。
的確,跟初期的網路時代比起來,我現在很少在網路上感覺到「渴」。它比較像是線索,露出一個有趣的線頭,我想辦法找到源頭,然後才會進入另一個廣大的世界。這個飢渴,多半還是來自我閱讀的書、電影,或者音樂——當然,無論實體或者線上,你都得付出相應的金額,才能獲得這些知識。
現在,大概是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這件事了,所以也沒什麼好顛覆的。
不過,前陣子有人做了一個類似「無邊界圖書館」的網站(已撤掉),試圖想要搜集那些絕版的、或者我猜是版權不明的書,頗有想要回復網路烏托邦之感。我覺得概念很棒,但應該要配一個專業的版權律師可能比較不會出問題,因為書的版權這東西,有時候是真的滿複雜的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97會員
218內容數
每月,小小會精選一定量的選書,直送到選書成員的信箱裡。有不好朋友好奇,除此之外,要如何可以讀得到這些選書呢?除了選書之外,有時沙貓貓也會想要跟大家聊聊關於選書、閱讀的種種。在網路時代,是否你感覺到自己的閱讀其實變得越來越侷限呢?由書店老闆親選每月各類不同新書,一舉突破閱讀同溫層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