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蔗農事件

含有「二林蔗農事件」共 8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二林鎮廣興里的溝頭聚落,老一輩的人談起甘蔗的歲月,總會想起少年時期,從一天工資只有幾十元,到後來才慢慢漲到幾百元的過程,當時國小畢業就能進農場工作,小孩的工資更被稱作「囡仔價」,男女同工不同酬的狀況是相當平常的事。
在彰化大城鄉潭墘村的聚落裡,劉家的百年古厝靜靜佇立,紅磚與灰瓦見證了時代更迭,也藏著一個家族與台灣近代史交錯的記憶。劉揚仁回想起祖輩的故事,總是帶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敬意。「那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受苦受難的時候。」那個「他」指的是自己的祖父,一位因參與二林蔗農組合與臺灣文化協會而入獄的知識份子——劉崧甫。
「第一戇,種甘蔗予會社磅」,這句話在台灣是家喻戶曉的諺語,意思是「最傻的事,就是種甘蔗給會社秤」。魏金絨兒時聽見這句話時,雖不明白其中的歷史背景,卻從語氣裡聽出一種深層的不平與無奈。
「農民 x 人權」旨在透過歷史與文學的視角,引導學生理解台灣農民在不同時代所面臨的挑戰。課程以學生體驗為中心,運用教學工具如臺灣文學桌遊《農民力》和數位地圖工具「Felt」,讓學生以不同方式探討二林蔗農事件,並結合當代資源進行反思與導覽路線設計。
Thumbnail
「聽聞的甘蔗往事」課程由二林高中師生共同規劃,期望透過五分車糖業鐵路改建的自行車道,引領學生認識二林的在地歷史與文化。課程以實地探索為主要方法,以二林蔗農事件及糖業發展為主題,建構了解地方歷史與其對當地經濟、社會的框架。
Thumbnail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是以文學視角結合在地生活,重新連結農村歷史與當代社會,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懷與反思。這門課程以「農村」為核心主題,藉由文學文本、影像觀察和角色扮演等多元手法,探討台灣農業的歷史演進與現代挑戰,以及二林在台灣農村所具備的特殊性。 「農村與文學:吾土二林」課程
Thumbnail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必修課程當中,以實地踏查二林街區的走讀課程,結合師生與文化工作者的協作,課程歷經多次討論、場勘與測試,從地圖重製、故事撰寫到場域探索,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地方歷史,更促使參與者得以二林街區的歷史脈絡與在地風景。 「重返二林庄」是二林高中校訂
Thumbnail
閱讀的過程裡,時時讓人反思,在歷史的敘事裡,時常是以男性的視角來記載與論述,而回到每個時代之中,女性是如何思考與行動,往往是被忽視的一環。在這個故事裡,藉由嫁妝五斗櫃中的字條,開展出百年來女性在台灣社會中的轉變,而這些成長的記憶裡,實則隱藏著關於土地的傷痕,這樣的味道,有如黑糖焦香苦甜的複雜滋味。⁣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