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的興衰與轉生(下)
沒落
曾經輝煌的弓箭,一如許多其他冷兵器,在十五世紀開始隨著火藥武器的迅速冒起而退出戰場。火槍之於弓箭,與弩出現的情況相似,雖然初期的火繩槍上彈發射速度不及弓箭,但有著十數倍的有效射程,而其後出現的燧發槍更有連板鎧甲也無法防禦的穿透力。更重要的是,使用火槍所需的技術和體力要求都比大多數冷兵器低得多,普通人只需要數星期的訓練就能夠運用其一擊斃命的殺傷力投入戰場。這直接促使了戰爭的平民化。
弓箭作為遠程兵器被火槍完全取代,世界各地對射箭興趣大減。弓箭射藝僅作為貴族活動或民俗傳統小範圍地個別流傳。
中國自明代引入西洋火槍,弓箭逐漸無甚實戰用途。雖然到了清代,滿洲貴族作為外來少數民族的統治階層,仍然提倡騎馬射箭以強調自己民族傳統,步射和騎射依然是武科舉的必考項目,但當滿清被推翻,中國就再無傳承射藝的土壤。清末曾經有二百多家皇家弓匠,革命以後幾近全數倒閉。及至中共建政,經歷大躍進的經濟破壞,僅餘的弓匠被迫轉營木匠;其後在文革的破四舊政治運動,弓箭射藝被認為是封建遺毒而遭摒棄。是故近代中國幾乎已無人知曉如何張弓、如何造弓。 [1]
復甦
十七世紀的大不列顛,縱使不再使用長弓作戰,人們仍然組成了一些射箭會繼續傳承這項國技。1780年,阿什頓‧利弗爵士(Sir Ashton Lever )於倫敦成立射箭會 Toxophilite Society 推廣射箭這項有益身心的消閒活動,在上流社會成為一時風尚,更日漸風靡全國,幾乎每個城鎮都有射箭聚會。射箭亦是當時少數被認為適合女士參與的運動,射箭場也是交際與結識異性的場合。有學者指這股風潮媲美當時由名演員兼劇作家David Garrick 牽起的莎劇熱潮。十八世紀的英國正經歴工業革命和都市化,人們藉此鄉郊消閒活動去懷緬昔日的傳統生活和尋回文化認同。 [2]
現代運動
到了1840年代,英國開始嘗試規範化這項本來略帶復古的消閒活動,將射箭轉化為現代競技運動。為此制訂了立定射擊特定距離外固定標靶,講求準確度的計分比賽形式 ,也就是現在最為人知的標靶射箭。1900年射箭首次成為奧運比賽項目,1972年開始成為常設項目。
射箭發展成競賽運動,科學家與工程師也在1920年左右開始投入研究,了解其力學原理和如何改進弓箭。其成果即是我們今日見到的現代弓的形態:玻璃纖維或碳纖維的積層製成的片狀弓臂、金屬握把、參考了傳統複合材料弓的反曲弓形,和準星、平衡桿等配件。
1966年美國人H.W. Allen發明了滑輪弓。結合滑輪與索纜構成的輪軸,發射效能大幅提升之餘,其機械省力效果還克服了一般弓維持開滿非常費力的難題 。
射箭發展至今,既有求準的標靶射箭,也有追求距離的射遠賽、地形多變的原野射箭,還有弓箭狩獵、騎射、弓道、史實演武等等。這些活動固然與戰鬥相去甚遠,而弓箭雖仍具殺傷力,卻不再以武器作為發展方向。不過每當我們執起弓箭,總會喚起悠久記憶中那股克服各種生存挑戰的生命力。
注:
- Bow makers brin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ery back from the brink,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6 Oct 2018
- The Book Of Archery, p.267–269, “Section VII. — Societies of Modern Archers — Revival of archery: George IV.”, George Agar Hansard, Longman, Orme, Brown, Green, And Longmans, 1840
更多弓箭射藝的文章請見 Toxophilia
(原文〈弓箭的興衰與轉生〉最初發表在
《Sample樣本》第八期 2018年9月號 〈(仮)和平時代的戰爭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