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畢業後,我到了金融業工作,每個月領著六萬多塊的薪水,以第一份工作來說已經算不錯的薪水了;但因為工作環境、職場政治,甚至大小主管或同事的目標不一致,讓很多比我更優秀的同事們,都無法發揮他們真正的價值,可惜的是,即使遇到很多鳥事的情況下,大家還是願意待在公司,原因無他:高薪
如果你快餓死,至少會想革命;但餓不死,會讓你變條鹹魚。
於是我為了證明自己創業可以發揮更大的價值,獲取更好的福利之後,我開始搜尋網路上有哪些創業資源;我發現市面上關於創業的內容都很不切實際。這些創業的文章或影片大概分為兩種:
第一類:整理創業類型的書籍或文章後,告訴讀者該如何創業
這類內容通常是蒐集一些創業類型的書籍或創業家的建議,然後用農場標題吸引對創業有興趣的觀眾,讓他們錯誤的認知創業所需要的條件,例如:
我邀請大家思考一下,有了這些特質,或是解決了這幾個問題,我們就能創業成功賺大錢了嗎?如果不是,這些文章出了什麼問題?
這些作者寫文章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幫助創業家,而是為了自己的流量
甚至他們可能根本沒創過業。
諷刺的是,這類的內容由於標題聳動,通常更能吸引觀眾點擊,創作者看到這些其實本質毫無幫助的內容有不錯的表現便有樣學樣,繼續把重點放在如何訂個好的農場標題,進而造成了惡性循環,讓觀眾點進文章、看了影片,才發現原來敗絮其中;更糟的情況,則是信以為真。
第二類:創業名人演講、傳記及建議
跟第一類不一樣的是,這些名人是實實在在的創業家,所以他們提出的觀點或建議絕對有其價值,我也認為創業家可以多看這類的內容,學習這些成功創業家的眼界,或是思考方式。
但是,這內容真的對我們創業有實質的幫助嗎?
這些創業家通常都是在成功之後回頭告訴我們該注意什麼,這些建議固然重要,但我們更在乎的應該是這些人在創業時期的當下,遇到每個問題時做出什麼反應,選擇什麼決策。每個人所在的產業都不同,會遇到的創業議題也南轅北轍。
我就算知道館長如何有效管理健身房的教練及會員,我也不知道怎麼炒出一盤好吃的飯然後讓店面大排長龍。
於是我決定自己邊創業邊紀錄所有的過程與結果,並且將所有的收入、成本、思考過程以及遇到問題當下的反應全部公開,目的是讓想要創業或是想培養思考能力的觀眾能有個參考,至少我們在選擇創業前,面對的不是一個黑箱。
我想讓所有人知道,創業的風險跟報酬水準是多少
因為只有讓創業資訊透明,才能讓有能力與夢想的人們,不會因為害怕沒飯吃,而選擇到不適合他們的公司工作,只為了有穩定的生活;更可惜的是他們並不知道,其實他們能獲得的生活品質要遠比現在還再更優渥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