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戲劇觀念的差異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中西戲劇觀念大不同,從一個術語、關鍵詞來看,就可一目了然。這個關鍵詞,叫做「情節」。
情節乃漢語詞彙,宋元時期已常用;近代則常被認為是戲劇、故事中之單元。這是因為亞里士多德《詩學》傳人中國後,我們用了「情節」這個詞去譯他。
而當時這麼做乃是不得已的。因為我國本無他所說的那些個概念,故亦無一相對之詞彙可供對譯。勉強譯為「情節」自然也就引發了不少誤解。
底下,我會利用辨析亞里士多德「情節」詞意的方法,來展示中西戲劇關如何與為何不同。

一、

情節,為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論戲劇時的重要術語。但這個詞,後來論者各有用法,漸成一爛熟之語,含義越來越模糊。晚清以降,國人用這個詞,也很隨意、寬泛,大抵指小說或戲劇中的一段故事,或一組事件。法律用語上,亦常說某人涉案情節重大。
某些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更是喜歡討論情節安排,甚至把列維.斯特勞斯(Levi Strauss)的神話單元,也譯為「情節單元」,做了好多研究、寫了好多文章。
一些人更直接用「所謂情節,指事件的安排」之類話來解釋《詩學》,或用情節來討論中國的小說與戲劇。
本來,一個語詞,在各個時代必有其不同的含義與用法,約定俗成。但日常用語固然不妨從俗從眾;若做文學批評用語使用,則不嚴謹些總是不妥。因此底下我想針對亞里士多德的「情節」一詞,略作釋義,以免誤用與濫用。

二、

亞里士多德的論說方式,是層層排除、步步緊縮,越講越窄。首先,他所說的「詩」,並不是中國人所說的詩,是泛指「製作藝術」而言。
依此定義,他應該會討論各種藝術。但在各類藝術中,他卻僅論以節奏、話語、音調構成者,那些以色彩和形態模仿者則存而未論,這就排除了繪畫與雕塑。
然後,他又將音樂和舞蹈排除開,謂音樂僅有音調和節奏、舞蹈只用節奏。因此,他談的只是以語言模仿的藝術。此即文學。
但在文學中,他又只論史詩和戲劇,沒有討論到抒情詩。
他認為史詩是格律文,以六音步格為主;戲劇(悲劇與喜劇)是兼用節奏、無音樂伴奏之話語、有音樂伴奏之唱段、格律文的藝術。故史詩的藝術地位比較低,因而亞里士多德討論的主要是戲劇,尤其是悲劇。
然後,他認為悲劇必須包括六個成分:情節、性格、言語、思想、戲景、唱段。但這六者並非一樣重要。
他最不重視戲景,其次是唱段。
他說:「唱段是最重要的裝飾。」裝飾,原意是調味品。菜中固然不能缺少調味品,卻沒有人炒菜時會把調料當成主菜。唱段在他的看法中,地位如何,也就可以想見了。
戲景則比唱段更不重要。
他說:「戲景雖能吸引人,卻最少藝術性,在詩藝的關係也最不重要。一部悲劇,即或不通過演出和演員之表演,也不會失去其潛力。」「靠著戲景來產生〈令人感到悚然和憐悅之情〉效果的做法,既缺少藝術性,更會造成靡費。那些用戲景展示……情景的人,只能是悲劇的門外漢。」
音樂對亞里士多德來說也不重要,或者說,對他所說的詩來說並不重要(在《政治學》中,他就認為音樂是很有力的模仿藝術)。
可是,他論戲劇而輕視戲景布置和演員演出,實在就不太尋常了。
據他在《修辭學》中的描述,當時戲劇比賽中,演技甚為重要,演員的重要性甚至已超過詩人。因此,他貶抑演出的重要性可視為矯俗之舉。但此舉實有重大意義。
一般說來,戲劇的「戲劇性」表現在演出。一齣戲,,若無法演出或未演出,通常會被認為是不圓滿或未完成的。
可是,亞里士多德卻區分「敘述」與「表演」。他說荷馬擅長以表演或扮演式模仿進入角色,其他史詩詩人則以敘述。這兩種寫法,都是史詩與戲劇所容許的,都因模仿行動中的人物而有戲劇性。
換言之,戲劇的戲劇性並不建立在表演上,而建立在對動作的模仿上。戲劇因此而不必是表演藝術。對動作的模仿,既可以用表演的方式或敘述的方式,則表演也就不是一定必需的。
所以說「情節若組織得好,即使不看演出,僅聽敘述也能達到令人淨化的效果」云云,即是由此推論出來的。
表演既不必然需要,戲景布置當然也就降低了重要性。不但如此,亞里士多德還批評利用戲景徒然造成靡費,且只是低劣詩人的本領。不強調戲景、只靠情節編織即能動人,才是他所心許的。
如此反對演出效果、貶抑表演性,可說是戲劇中「劇本論」的祖師,也使他的戲劇理論接近小說或敘述文類理論。

三、

情節、性格、言語、思想、戲景、唱段,六者之中,言語與思想顯然比戲景、唱段重要,因為戲劇畢竟只是以語言模仿的藝術。
可是語言模仿什麼呢?亞里士多德說:「戲劇之所以為戲劇,是因為它模仿行動中的人物。」
情節和性格,都是用來顯示人物的。而「性格」與「情節」誰又比較重要?那當然仍是情節。
他認為,許多新手在尚未嫻熟編織情節前,大抵已能熟練地使用語言和塑造性格。但此種熟練,一方面,不重要。他說:「沒有行動,即沒有悲劇。沒有性格,悲劇卻仍可以成立。」
另一方面,不可能因為他所謂性格,乃指「言論或行動若能顯示人的抉擇,即能表現性格。」所以性格須透過行動來表現。模仿行動的,就是情節。所以,沒有行動即無性格可說。

四、

六大成分,經如此處理後,悲劇大概就等於情節了(他也常把它們當同義詞互用)。情節不但是悲劇的成分,也是目的,他說:「情節是悲劇的目的,……是悲劇的根本。用形象的話來說,是悲劇的靈魂。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悲劇是對行動的模仿。」
悲劇是對行動的模仿,這同時也是他對情節的定義。但這樣的定義實在不易讓人明白,因此需要再做些解釋。情節,是對一個單一而完整的行動的模仿。
單一,是說它是個單一的事,例如一個人一生中可能有許多事件可述,但一齣戲只能找出他一件單一行動來敘述,而不是這也要說那也要講,結果東拉西扯,所述之事就會多不相干,或無法形成整一性。
完整,是說事件的各個部分必須是有機的整體,若任意挪動或刪減其中任何一部分,都會使整體鬆脫、斷裂。因此,不應有劇中可有可無的事物。
這「完整」,除了有機整體這個意義之外,還須有個結構:「一個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間和結尾組成。」起始,稱為「結」指由事件之始到人物即將變化,轉順境成為逆境的前一刻。由變化開始到劇終,則稱為「解」。結與解,事實上涉及命運的問題。
結,指一人或一事逐漸在發展中形成,結成一個命運的困局。解,則指這個困局的解決。悲劇所表現的,就是一個人命運的變化。
從起始、到中間、到結尾,從結到解,推動情節發展的要素有三:突轉、發現、苦難。亞里士多德把情節分成模仿簡單行動與模仿複雜的兩種。簡單行動,指人物命運無突變、發現及其伴隨的行動。複雜行動反是。悲劇情節當然以後者較勝。
突變,指行動的發展突然轉出原本進行或預期的方向。發現,指從不知到知。悲劇就是要通過這兩種狀況,反映人物的幸與不幸。苦難則指毀滅性或痛苦的行動。
組織情節時,除了注意突變與發現之外,亞里士多德又對情節的結構有一些提示:
一、應是複雜型而非簡單型。亦即不應表現好人由順境落敗,也不應表現壞人由逆敗轉為成功,而應寫德行跟我們差不多,不十分壞,也不具十分美德,但卻因犯了某些錯誤而遭受不幸之人。受災並非他本身的罪或邪惡,才能引發恐懼與憐憫。
二、情節須是單線而非雙線。應表現人物由順境轉入逆境,非由逆轉順,更非一個結局是好人得好報、一個結局是惡人受懲罰。
接著,要再解釋何謂「行動」。
前面一再說情節是對行動的模仿。行動,不是行動,是指人通過思考與選擇而進行的有目的的實踐活動。故無自主性的人或未成年人,無行動可言。行動所引起的後果,也必須由行動者承擔。
正因情節所模仿的是這樣的行動,所以它才有倫理意涵,非一般所謂的故事、事件或動作。通過行動,也才能顯示人的抉擇,表現其性格。
這個性格,也非一般意味,而是具有倫理意義的。正如通過正義的行動,才能讓人表現為並成為有正義性格的人,性格與其道德實踐是直接相關的。
也就是說,平常的人吃喝拉撒睡、聊天閒扯打屁、嬉遊消磨時間,都稱不上是行動。看相、論星座以說之性格,也並非性格。依我們的才性,隨順生活而發生的事件,也都不能算是情節。情節,須涉及理性化的抉擇、思考。

五、

亞里士多德如此主張,與其倫理學有關。
他把人分成理性與非理性兩種成分。非理性指嗜好欲望等生命。人若想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就必須遵循理性原則,不能隨順感官欲望度日。故道德實踐的內涵與能力,即是理性。而人又唯有如此,才能獲得幸福。過理性且有道德的生活,便是獲致幸福的先決條件。
因此,亞里士多德根本就把「幸福」定義為:「靈魂遵循完美德行的一種活動(見《尼各馬科倫理學》)。在這種思想底下,他論行動,當然不指一切無意識或感官嗜欲之類,而是要專就人理性化的行為來說之。
但是,依他的理論,遵循理性方為道德,遵循道德即可幸福,豈非有道德者必有幸福乎?亞里士多德確實如此想。而悲劇,即被他視為足以左證此一想法之物。
悲劇中的人物之所以遭受不幸,看起來是命運,其實是因他犯了某些錯誤。他的理性行為、抉擇行動,使他蒙受不幸。
這抉擇的行動,既表現了性格,則其悲劇也可說是性格使然。
而正是因為這個倫理實踐,造成了不幸,所以觀劇者才能由角色的遭遇上引發道德上的同體震動,興起切膚之痛,感受到悲懼與憐個。
因為那不是他人的命運,而是每個人在道德實踐活動時都會遭臨的狀況,跟自己的幸福息息相關。

六、

以上是針對亞里士多德的闡釋。
「情節」在中文語彙中,用法跟亞里士多德完全不同。如《水滸傳》五十三回:「過賣道我店裡只賣酒,沒有素點心。店口人家有機糕賣。」李趟道:「我去買些來。」
李卓評本眉批道:「每於小小事上生出情節來,只是貴真不貴造」。
三七回:「宋江因見了這兩人,心中歡喜,吃了幾杯,忽然心裡想要魚藻湯吃」,批也說:「從極小極近處,生出情節,引出魚牙主人來,妙甚。」這些都是以情節論小說的例子。
這些用法及其含義均與亞里士多德不同。
先說節。節,是章法底下的概念,指一段。
《水滸傳》三五回,金聖嘆評:「篇則無累於篇耳節則無累於節耳,句則,累於句耳,字則無累於字耳。篇、節、字、句,正是章法的問題。
同書第二回李卓吾眉批妃有兩段話說:「從往來常情上引出關目,便不是瓊森節節」「從碎小閒淡處生出節目來,情景逼現。」
關目節目,強調文章要從小地方生出另一段來。前文所謂「每於小小事上生出情節來」,也是這個意思。
「情節」一詞的含義這就很清楚了。情節,只是說文章中的一個段落、一個關目、一節故事。節目關目,之所以又稱為情節,是因為中國文學強調情的緣故。
一般都曉得我國詩詞以抒情為主,可是我國敘事文學一樣重視情。或者說我國文化本來就重情。因此我們很少說「事」,總是說「事情」。李卓吾講「從碎小閒淡處生出節目來,情景逼現,」也是由情講節。
李卓吾又批二十二回又說「情事都從絕處生出來」,所謂情事、所謂由絕處生出,正與張竹坡評《金瓶梅》四十回所稱「文字無非情理,情理便生出章法」相似。章法節目,事出於情,故云情事、情節。
此外,如金聖嘆批《水滸傳》廿三回「才子為文」,必和欲盡情極致,王希廉《紅樓夢》評本六七回「上回尤三姐公案已經了結,尤二姐如何結局自當接敘。但竟接直寫,文情便少波折」,馮鎮蠻《聊齋誌異》評本卷三「文人之筆,無往不曲,直則少情,曲則有了味」等,大抵也是如此。為文要盡情,文情起伏則見諸情節。

七、

亞里士多德《詩學》傳人中國後,我們用了「情節」這個詞去譯他的muthos乃是不得已的。
因為我國本無他所說的那些個概念,故亦無一相對之詞彙可供對譯。勉強譯為「情節」自然也就引發了不少誤解。
例如情節的核心精神在於情,亞里士多德卻是位絕對的理性論者。他所說的情節與情無關,反而強調理性的統一秩序。
這個秩序既需完整,有開始、中間、結尾,又需長短適中,形成一個完美的結構,難怪他被視為美學理性論的創始人,重視秩序、大小、計算、完整等概念。可是,中國人說情節與結構,含意恰好相反。
《儒林外史》臥閒草堂本三十三回:「凡作一部大書,如匠石營宮室,必先具結構於胸中。孰為廳堂、孰為臥室、孰為書齋、灶廚,一一布置停當,然後可以興工。」
《水滸傳》金聖嘆評本十三回:「有全書在胸而始下筆著書者。」
中國小說戲曲論結構,大抵如此,會從「胸中丘密」方面立論。這與亞里士多德從劇本劇場去談結構長短等等,可說南轅北轍。
中國人講結構當然也有由文本上說的一面。但這屬於「法」的一面,中國人總喜歡說「文無定法」,不會像亞里士多德那樣拘泥。
如《青樓夢》鄒強評本六二回:「隨事作文,不可固執。因文成事,不可板滯。若拘以一法,雖作器下亦不能,況文章哉?」《水滸傳》金聖嘆評本四三回:「文無定格,隨手可造也。」都是例證。
因此,情節也者,乃是因情而生出許多事情,形成許多節目來的。生出,是生命形態的模擬。生命是活的,且能生出新的生命。故情節重在環環相扣,一節生出一節來。
金聖嘆評《水滸》,屢用「生出」、「行到水窮,坐看雲起」,即是如此。
第五回「此篇處處定要寫到急殺處,然後生出路來」;八回「直要寫到只索去罷,險絕幾斷,然後生出下文」;三十回「行到水窮、又看雲起,妙筆」;四八回「真是行到水窮,坐看雲起」。
這樣的話語,在其他評書者手中也是非常常見的。
這種「生出」的觀念,導致我國小說之情節不是整體統一的有機結構,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節串生一節、環環相扣又奇峰突起的既連又斷形式,與亞里士多德的想法完全相左。
正因有這些不同,我國講情節時,當然也就與亞里士多德所欲關聯的一些東西,例如命運、悲劇、道德實踐、幸福與受難等毫無關係了。

八、

若從戲劇的角度說,特重情節的亞里士多德悲劇觀,也與我國戲劇迥異。
亞里士多德不重戲景、不重唱段。我國戲劇也可以不重戲景,但非常重視唱段。
元雜劇就以唱為主,所謂旦本末本,即以正旦一人或正末一人獨唱到底。
第一部曲論著作,則是燕南芝庵的《唱論》,其後《中原音韻》《太和正音譜》《曲律》以降,論戲,均稱為曲。
直到李漁《閒情偶寄》,才在《詞曲部》中分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格局六方面論戲劇創作。但繼響並不多,民初,吳梅才在《論劇作法》中,吸收了李漁的觀念,取結構、詞采、音律、賓白、科諢《演習部》的選劇,形成一套劇作理論。
但此所謂結構等等,仍與亞里士多德有極大的差距。像李漁說的結構,戒諷刺、立主腦、脫窠白、密針線、減頭緒、戒荒唐、審虛實」,與吳梅所增的「均勞逸」,顯然均與亞里士多德講的毫不相干。
為什麼論劇者不會像亞里士多德那樣去講情節呢?因為中西之戲劇原即不同。
亞里士多德針對希臘悲劇立論,我國則至遲在宋代就不可能以「完整統一」「模仿動作」的觀念去編戲。
宋代演《目連救母》雜劇,連演八天以上,即已形成連臺本戲的形式。
到明鄭之珍的《目連救母勸善戲文》則多達百齣左右。每地演出時,視情況演一天、三天、七天、十天、半個月不等。
戲中除了目連救母外,尚穿插了許多小節目,如啞子背瘋、尼姑思凡、和尚下山、匠人爭席等,可以依演出之需要而調整。
在傳奇方面,南戲《張協狀元》以來,也類似如此,一場接一場。在生、旦戲進行過程中穿插不少淨、丑、末的戲。
這種連場的形式,明清傳奇也多如是,與西方戲劇大異。
換言之,不同的戲,本於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思維,又影響著不同的戲劇演出形式。
而戲劇的不同,遂使中西方在思考情節問題時,各自發展了不同的路。我不喜歡如錢鍾書先生那樣,囫圇說「東海西海,心理攸同」,想真正做點東西異同的比較。故略述亞里士多德情節之說,並與我國傳統的情節觀做點比較,以供參考。
推薦閱讀:
文學史大趨勢
古所稱文學,本不以其文采,指博學而已。直到漢初「淮南衡山修文學」,而所招的,仍是「四方游士,山東儒墨」medium.coma
男旦觸發冷戀意識
男人扮女人唱演旦角戲,稱為偽女伎,又稱男旦、伶官、明僮、優童。因多是少年子弟擔任,故又稱為相公。不過,由於旦角戲以狐媚見長,此類少年妝扮起來,自然也是千嬌百媚的。所以相公之稱,許多人都認為可能本來應該叫做「像姑」medium.coma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梅洛龐蒂的說法如此優雅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中西醫共同體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中藥西傳是一場守法的革命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宋詩再想像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放眼三百年看中美關係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藝文評論]布袋戲迷必看!!霹靂IP英雄特展二,帶你看盡霹靂布袋戲,一個生命中的戲劇傳說​ 霹靂布袋戲橫跨台灣走過時代變動,相信大家一定都看過霹靂布袋,無論你是否是霹靂迷,但是布袋戲劇絕對是你我成長記憶。霹靂布袋戲以三十多年長青不敗驕傲,立足台灣、放眼世界。國粹戲劇地布袋戲加上霹靂演出那種結合當今電腦科技動畫、當代藝術之操偶戲劇讓人之瘋狂。參觀霹靂IP英雄特展二大飽足戲偶風華。 霹靂I
Thumbnail
avatar
bravejim
2021-08-24
《別傻了,數位世代中職涯規劃的觀念誤區》《別傻了,數位世代中職涯規劃的觀念誤區》 筆者:中華品牌再造協會理事長 王福闓 近幾年因為數位時代來臨,跟以往相比之下,有更多的學生畢業後感覺難以學以致用,也有許多工作一段時間後想轉職的人,突然發現自己跟不上時代潮流,有種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惆悵。也因此「 #職涯規劃 」這個名詞越來越火紅,有人告訴你如
Thumbnail
avatar
老王教授的文字格子趣
2021-07-25
關於戲劇 - 為什麼很多人批評台灣的戲劇 - 2 - 台劇的劇中世界如何奇異上一篇談及世界營造的重要性,這一篇談台劇的世界問題。台劇的世界問題大致可以分成三類:角色、環境、以及思想和精神層面。一些較深層的東西因為已劃分為第三項,所以前兩項會比較多討論表象的部分。以下直接開始。 一、角色: 假設我們有一位敏銳的觀眾阿霜,當這位久居台灣深諳台灣文化的阿霜在看台劇的時候,她首先會
Thumbnail
avatar
贖名人
2021-07-03
《我只是ㄧ種觀眾》第二語言的沈浸式戲劇體驗-從銀翼殺手到倫頓地牢 (下)Game spaces evoke narratives because the player is making sense of them in order to engage with them. Through a comprehension of signs and interaction
Thumbnail
avatar
唯一
2019-10-31
《我只是ㄧ種觀眾》第二語言的沈浸式戲劇體驗-從銀翼殺手到倫頓地牢 (上)英國的 Secret Cinema (註1) 於 2018年復刻了《Blade Runner 1982》。冰冷扎眼的藍光色調、霓虹閃爍的灰冷場景,從我13吋的mac螢幕裡,走到了東倫敦的Canning Town。車站裡源源冒出奇裝異服的群眾,在ㄧ身警探樣的LAPD指引下走往現實版1982裡的未來幻想
Thumbnail
avatar
唯一
2019-10-31
【第十二號人物專訪 — 黃琛為 】社會系一路摸索懶人經濟中的知識觀念,小賈從點線面串起你我黃琛為,畢業於輔仁大學社會系,因為愛上財經而開始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甚至在財經研磨的路途上創辦了「懶人經濟學」。他曾經參與過城市浪人及擔任天下雜誌的作者編輯,現在則是ADSS Hong Kong分析師,同時亦是理財科普粉專「懶人經濟學」的主筆。他有個親切的綽號叫「小賈」,是個喜歡交流的人,在繁忙的生活
Thumbnail
avatar
火力創新
2019-05-11
[日語筆記] 中日文的敬語觀念有什麼不同?させていただきます 〜させて + いただく +動詞 謙讓(讓我) 請 是使役的させて加上後面いただく(讓我),前面是謙讓語,後面是尊敬語,常出現在觀光日語當中,店家希望客人做某件事情,而這會造成麻煩的時候。
Thumbnail
avatar
京築居
201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