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之間不是冷戰關係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作者:札卡里.卡拉貝爾(ZACHARY KARABELL)是一名經濟學家、專欄作家,曾擔任公開交易的金融服務公司Envestnet的全球戰略主管。
過去20年來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國際關係當屬美國霸權與中國的崛起。即便兩者之間的關係隨著不同時期各有不同,這一點在今日與未來都會如此。美中關係一向都是動態的,近年來從互動而戒慎轉變成戒慎再互動。所謂「新冷戰」的論點在美中關係降到最低點時甚囂塵上。而這種觀點將20世紀的美蘇冷戰模型直接強套在美中關係上,然而美蘇與美中兩者卻是天差地遠。
如果要舉一個把歷史簡單套用解釋現在的案例,那麼將冷戰模組直接套用在美中關係就是最好的案例。這不僅僅是對歷史的錯用,也同時深深誤解了美中互動實際的作用力,甚至連美國政府犯了同樣的錯誤。這兩國的口角的確相當激烈。科技競爭是真的,案例如川普政府禁止中國社交媒體TikTok,如美國對中國華為所展開的競爭以及中國意圖建立自己的通訊科技以及網路基礎建設。但是兩國之間經濟上的掛鉤仍然很深、很複雜,並未因為近年來的制裁、貿易關稅與口水戰而產生巨變。美中陷在一場糟糕的婚姻,卻沒有離婚這個選項,預計在未來這幾年都會如此。
最近美中的爭執的確越來越猛。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抨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是一個極權主義的信奉者。美中更是升級彼此一系列的報復行動,從中國對美國參議員的制裁到美國下令關閉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上述因素使得政治專家與中國觀察者回憶起上世紀的熟悉景象,感受到美蘇冷戰重新上演的可能性而開始談及「冷戰傾向」。舉凡高度相反的意識形態、代理衝突衍生成爆發在他國的代理戰爭、相互比拼國際影響力且意圖冷凍彼此、綜合全球外交、政策外宣結合經濟鬥爭以拉幫結派並切斷敵對勢力的經濟來源。
而冷戰類比的缺失就在於相較於美蘇的冷戰,美中經濟關係高度地掛鉤與糾纏。光是這個因素就可以在現況與未來局勢的指南中將冷戰模組的論點完全排除。
圖為2019年川普與習近平在日本大阪會晤。圖:紐約時報
自1950年起便再也回不去的美蘇,當時美國擁有近一半的全球工業生產。美國的馬歇爾計畫正投入數十億的金額以重建西歐當時戰後斷垣殘壁的經濟,但該計畫的一毛錢都沒有分給蘇聯與東方集團。數十年來美蘇兩國之間的貿易總額少到幾乎沒有,而兩國僅僅在核武上仍有競爭關係。戰爭以意識形態與經濟聯盟的方式互別苗頭,而實質的戰爭僅發生在共產的邊緣國家例如越南、安哥拉與尼加拉瓜。
然而,美中關係的演變仍保持著雙方高度的經濟依賴性。即便是川普政府這兩年來所發動的中國關稅政策,以及肇因於新冠病毒疫情的全球貿易與交通的斷裂,美中兩國的貨物貿易在今年仍有大約4500~5000億美元,而服務貿易則近1000億美元。相較於近年總額的確有顯著下降,接近2011年的數值。未納入官方統計的還有中國所購買將近1.1兆美元的美國國庫證券,此外還有美國在中國價值數千億的股份或工廠,這些工廠若不是由美國所有就是由美國公司建造或經營。這些公司不僅製造出口給美國的iPhone,也製造販賣中國消費者的商品。
這兩國所誕生出的相互交結經濟體曾被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與經濟學家莫里茨.舒爾裡克(Moritz Schularick)稱之為「中美國」(Chimerica)。而我曾描述為「超結合」,同時富裕也威脅了美國公司與消費者。
2001當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開啟中國國內市場後振興了許多美國公司,例如百勝餐飲集團(Yum! Brands)、勞夫.羅倫(Ralph Lauren)以及晶片與硬體公司,販賣了大量的科技產品給當時科技業還不成氣候的中國。正如同1970年代、1980年代的日本與臺灣以及1990年代的墨西哥,雖然美國製造業當時受到了衝擊,但美國中產階級的消費者卻受益於這些大量又便宜的商品。2008年經融危機之後,美國靠著中國對美的債券與硬資產(hard assets)而支撐過來。
那麼為何冷戰二字仍縈繞不去呢?許多觀察者將焦點指向雙方的科技競爭,美中雙方都不信任彼此的科技。中國原本就已經針對來自美國的社交軟體公司設下防火牆.而如今雙方在新冠疫情的加速之下都意圖進行科技脫鉤。尤其當中國政府為控制國內疫情,遂行嚴重侵犯人民數位個資以監視並掌控14億人口的舉動。
但即便籠罩在科技競爭之下,兩國之間龐大的經濟相互依賴性仍未太多變動。長遠而言,冷凍的關係可能降低兩國在經濟上的混和性,但將會是以年計算而非按月計算。除非中國或美國能花個5~10兆重建一個完全獨立的供應鏈,而且其中的貿易與生產結構還可以多年維持彼此高度互動。
又或許美國就是需要一個可敬的對手,就像以前的美蘇這樣。而的確比起蓋達組織、無所定形的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或是恐怖主義,中國顯然更龐大。成立於1940年代末期的美國國家安全局,其要旨在於壓制或對峙任何擁有強大軍力的單一勢力。從這國安角度出發,中國的確稱得上蘇聯的繼任挑戰者。美中兩者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處在強權競爭之中,中國在南海區域的強占就如同美國在加勒比海域一樣。美中兩國的確有不同的意識形態,但是其意識形態的衝突並不是最劇烈的。與其說中國想要輸出特定意識形態,不如說中國專注於領土擴張的野心。
簡言之,今日的美中關係並不能與20世紀的美蘇關係相比。藉著這一層認知,美國所能提出最好的對策就是專注在自己身上。如果擔憂中國對美國公司智慧財產的竊盜或是美國公民的個資安全,那麼美國就應該投注更大的心力在創新、網路與資訊安全上。如果美國受到特定企業如華為的威脅,那麼美國就應該扶植足以取代華為或其他中國供應鏈的科技產業。
這些目標都無法靠著行政命令或什麼戲劇性的演說達成,而是需要時間、金錢、耐心與策略。尖銳的指控或冷戰模組的確可以吸引注意力,但終究只是空包彈。美中兩國存在著大國之間史無前例關係,兩者同時永遠高度的經濟依賴性以及打從心底的不信任和敵意。在逆境中迂迴前進並不容易,而歷史又無法給予我們什麼前車之鑑。事實上,如果只是簡單地套用歷史反而會引起巨大的傷害。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冷戰」成為歷史,並學習新的策略以面對不同世紀的新競爭關係。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6會員
1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rans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作者巴博內斯曾發佈多篇警惕澳洲過度依賴中國的文章,甚至曾投書直接表明支持臺灣成為正常國家。 乍看之下,本文是一篇罵中國罵很爽的文章(我翻譯的也挺爽),但作者不厭其煩的利用舉證和比喻來將中國與納粹放作伙,也許可以看出本文的目標在於澳洲向中國攤牌後,也希望能夠說服歐洲國家停止不沾鍋的心態。
近來,「南島語族出臺灣」的論點透過對植物、生物以及語言學上的追溯與研究越漸受到支持。 本文作者為印尼國際關係學院研究學者,他以南島語族的遷徙史連結起印尼與台灣。並認為印尼政府應該在臺灣議題更為主動。 另一方面,「親中」議題也曾影響印尼選舉攻防,此文可以窺探出印尼學界對中與對臺的態度飄移。
現正上演的美中新冷戰,歐盟則作壁上觀不願捲入美中紛爭當中。然而歐洲有可能在這波選邊站遊戲當中,能夠獨善其身嗎? 本文作者尼可拉斯·里戈(Nicolas Regaud)是巴黎戰略研究院國際發展部主任,就指出歐盟如果不能對涉中議題展現團結的態度,反而可能在中美紛爭中失去話語權而且終將被美國施壓做出選擇
延續釐清美—中政策論戰(上篇),本文作者范德比大學法學教授希塔拉曼在劃分出十個鷹、鴿兩派的陣營後,他指出這十個陣營在主張上有三個基本的分裂,包括對中國的態度、對美國盟友的態度以及對經濟政策的態度。 然而儘管有著三個基本的分裂,各個陣營仍有互相合作而互相牽制的空間。
前陣子美國的對中鷹派波頓以《事發之室》大紅,頓時讓鷹派的聲量大漲。一般而言,我們都從臺灣的角度看待美中新冷戰的格局,卻很難真的知道美國對中政策的立場是什麼。 這篇翻譯自范德比大學法學教授希塔拉曼的文章,將美國鷹鴿兩派再分成10個陣營,一一分析每個陣營的內容主張以及其盲點。
自中印邊界衝突以來,印度內部所燃起的反中民族主義;同時適逢新冠病毒衝擊,多國為了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紛紛提出脫中入印度投資計畫。 本篇文章作者印度智庫賴潔西,以多篇報導案例主張印度政府展開與臺灣緊密合作。並修正在中國威嚇下的對臺政策,甚至是過往印度對於「一中原則」的態度。
本文作者巴博內斯曾發佈多篇警惕澳洲過度依賴中國的文章,甚至曾投書直接表明支持臺灣成為正常國家。 乍看之下,本文是一篇罵中國罵很爽的文章(我翻譯的也挺爽),但作者不厭其煩的利用舉證和比喻來將中國與納粹放作伙,也許可以看出本文的目標在於澳洲向中國攤牌後,也希望能夠說服歐洲國家停止不沾鍋的心態。
近來,「南島語族出臺灣」的論點透過對植物、生物以及語言學上的追溯與研究越漸受到支持。 本文作者為印尼國際關係學院研究學者,他以南島語族的遷徙史連結起印尼與台灣。並認為印尼政府應該在臺灣議題更為主動。 另一方面,「親中」議題也曾影響印尼選舉攻防,此文可以窺探出印尼學界對中與對臺的態度飄移。
現正上演的美中新冷戰,歐盟則作壁上觀不願捲入美中紛爭當中。然而歐洲有可能在這波選邊站遊戲當中,能夠獨善其身嗎? 本文作者尼可拉斯·里戈(Nicolas Regaud)是巴黎戰略研究院國際發展部主任,就指出歐盟如果不能對涉中議題展現團結的態度,反而可能在中美紛爭中失去話語權而且終將被美國施壓做出選擇
延續釐清美—中政策論戰(上篇),本文作者范德比大學法學教授希塔拉曼在劃分出十個鷹、鴿兩派的陣營後,他指出這十個陣營在主張上有三個基本的分裂,包括對中國的態度、對美國盟友的態度以及對經濟政策的態度。 然而儘管有著三個基本的分裂,各個陣營仍有互相合作而互相牽制的空間。
前陣子美國的對中鷹派波頓以《事發之室》大紅,頓時讓鷹派的聲量大漲。一般而言,我們都從臺灣的角度看待美中新冷戰的格局,卻很難真的知道美國對中政策的立場是什麼。 這篇翻譯自范德比大學法學教授希塔拉曼的文章,將美國鷹鴿兩派再分成10個陣營,一一分析每個陣營的內容主張以及其盲點。
自中印邊界衝突以來,印度內部所燃起的反中民族主義;同時適逢新冠病毒衝擊,多國為了全球供應鏈多元化紛紛提出脫中入印度投資計畫。 本篇文章作者印度智庫賴潔西,以多篇報導案例主張印度政府展開與臺灣緊密合作。並修正在中國威嚇下的對臺政策,甚至是過往印度對於「一中原則」的態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由客體理論的觀點來看電影黑天鵝中的母女互動關係,投射、分裂、理想化、貶抑,從這些觀念裡深度解析這部電影。
Thumbnail
那天和朋友聊天,他說:「我在感情中,常常一開始將對方想像成某個樣子,然後覺得好像滿喜歡他的,但是一旦對方做出和我想像中不一樣的行為之後,我就瞬間覺得幻想破滅…。」 我相信在感情世界中,多的是這種「將期望投射到對方身上」的狀況,不說感情的話,就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常不自覺做出這樣的舉動。就拿…
Thumbnail
這兩天在娛樂圈八卦版的新聞,大概就屬華人圈相當有名的藝人汪氏夫妻要離婚的消息,最引起大家的討論了。說實話這年頭離婚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了,這基本上已經跟端午節一定要吃粽子一樣司空見慣了。我平常多少會注意這一類的新聞,名人八卦什麼的或多或少會瀏覽一些。有的人可能完全不關注什麼的,但看這些東西就是拿來
Thumbnail
2020/11/15日,中日韓澳紐及東協15國已線上簽署RCEP的全球最大貿易協定,美國圍堵中國的印太戰略即出現缺口,日本為印度進入RECP「開後門」,以牽制中國,台灣必須突圍RCEP的關稅壁壘,爭取加入RCEP、CPTPP等區域經貿組織。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美國2020/7/21日限期大陸,三天內內關閉駐休士頓領事館。隔天(7/22),川普在白宮簡報會時提到領事館傳出火警事件時,表示 :「我認為他們正在燒文件和紙張。」並表示可能會下令關閉更多領事館:「始終有這個可能性。」美國國務院解釋,此舉是為「保護美國智慧財產權及美國人的私人資料。」中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由客體理論的觀點來看電影黑天鵝中的母女互動關係,投射、分裂、理想化、貶抑,從這些觀念裡深度解析這部電影。
Thumbnail
那天和朋友聊天,他說:「我在感情中,常常一開始將對方想像成某個樣子,然後覺得好像滿喜歡他的,但是一旦對方做出和我想像中不一樣的行為之後,我就瞬間覺得幻想破滅…。」 我相信在感情世界中,多的是這種「將期望投射到對方身上」的狀況,不說感情的話,就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常不自覺做出這樣的舉動。就拿…
Thumbnail
這兩天在娛樂圈八卦版的新聞,大概就屬華人圈相當有名的藝人汪氏夫妻要離婚的消息,最引起大家的討論了。說實話這年頭離婚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了,這基本上已經跟端午節一定要吃粽子一樣司空見慣了。我平常多少會注意這一類的新聞,名人八卦什麼的或多或少會瀏覽一些。有的人可能完全不關注什麼的,但看這些東西就是拿來
Thumbnail
2020/11/15日,中日韓澳紐及東協15國已線上簽署RCEP的全球最大貿易協定,美國圍堵中國的印太戰略即出現缺口,日本為印度進入RECP「開後門」,以牽制中國,台灣必須突圍RCEP的關稅壁壘,爭取加入RCEP、CPTPP等區域經貿組織。
Thumbnail
作者:陳華夫 美國2020/7/21日限期大陸,三天內內關閉駐休士頓領事館。隔天(7/22),川普在白宮簡報會時提到領事館傳出火警事件時,表示 :「我認為他們正在燒文件和紙張。」並表示可能會下令關閉更多領事館:「始終有這個可能性。」美國國務院解釋,此舉是為「保護美國智慧財產權及美國人的私人資料。」中
Thumbnail
臺北數位藝術節在松山文創園區的數場科技藝術講座,其中一場由藝術節策展人羅禾淋擔任講者。講者從一開始便拋出了幾個關鍵字,首先是──「人的極限」,並提到以機械取代人的身體性以及人類自詡萬物之靈,最後講到了我們一直關心的──AI對於人類的威脅以及生態性的想像,接著帶入重點:「科幻世界對於人體極限的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