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港港人)對台灣鐘姓記者事件的想法

我(在港港人)對台灣鐘姓記者事件的想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篇我寫得盡量主觀。

誰跟你客觀啦,要客觀自己不會看多些人的見解比對吼?

如沒興趣了解香港裡其中一個香港人的想法可以返回上一頁,謝謝。

簡單來說,我覺得「香港人」被無端放上台,拿來當捅刀的刀。然後還一堆人衝昏頭腦地說這說那。

很吵。

首先香港這邊當天都在關注的——是被中國抓了的十二位香港人的家屬舉行的記者會。
台灣鐘姓記者那件事香港的大家根本一無所知。是火燒很旺,才後知後覺「怎麼了?發生甚麼事?」這樣。

鐘姓記者的文字我看了。 黃白藍的文字我看了。 在網絡上各人的文字我也看了。

對於鐘記者說逃到台灣的香港人還說這說那,讓他不得不為他們發聲。

作為在香港從事服務業多年的從業員,我接觸不少香港人的劣性。

但,如果有人在香港這個鬼地方冒著各種危險抗爭最後不得不歷盡千辛逃到台灣,卻因為「照顧不周」所以要公開自己的存在來靠北台灣政府的話。
那他絕對可以原地達爾文。

然而,那五位香港人說這說那的訊息來源,不就只出自那位鐘記者的文字中嗎?

有不少人說他是蠢,他是左膠。
我眼中他不是。

因為在他發文之後很快就一堆時力小雞4%藍腦,以至前香港特首都在叫叫嚷嚷推進風向。
這種戲路上演過不少次吧?
看不出來?

也許你們眼中他們是抓住時機,但我眼內是早有鋪排。

「流亡香港人」的牌有多好用就有多好用。
可以連結香港台灣。
可以激起人的情緒,同情、憤怒、厭棄、反感。
可以立在道德高地,可以由此反彈所有質疑。
可以情緒勒索,也可以被認為情緒勒索。
可以為他們發聲,更可以代他們發任何聲

因為「本人」不會出現。
無論事情走向如何,「本人」都不會出現

說真的,想想就知道有多不合理。
像碗豆公主會在戰場上血流披臉勇猛殺敵,但在軟床上敵不過一顆碗豆一樣。

嘛、就……就不是完全沒可能啦。
要勞煩一眾熱心人士教育香港人「逃難不是在旅遊享受」。

我真的謝謝你們的用心良苦。

當然我也不是只因為「合理性」和「藍黃白雞們的反應」才陰謀論地認為是一個詭計。

近來美國跟台灣在軍事上的交流,中國的軍事動作,美國在近期飛來飛去。這種種不只是示威,美國的行動甚至更帶著挑釁的味道。
我看來就像美國在拿著逗貓棒般,有種引某國出手的感覺。中國的性格當然不能一直忍。 所以,現在顯然大家❨不論中美❩都等待著那一個必須的「理由」。
而且等得有點煩躁了。

而這場風波就能夠提供一個很好的理由。提供一個只需要再滾動一下就能成型的「理由」。
這個理由不單對於中國是很「冠冕堂皇」的。 除此以外所有負面的反響都可以歸咎於「香港人」、「包庇香港人的台灣政府當局」、「蔡英文總統及民進黨」、「幫助香港人的人」,以及「沒可能出來發聲的香港示威者」

嘛,我不會背書說「去了台灣的香港人才不會說這種話」。
因為萬事皆可能。
但整件事「香港人」的出場率就只有在鐘記者的文章中所描述的那文字中。
再加上,所有得益都指向那壓迫著所謂「引發事件的五名逃台香港人」的那一方。

這在我眼中看來就是在利用不能作聲的流亡港人,進行以「關心港人」為包裝的攻擊。

那攻擊的目標對象是誰呢? 嘛我就在上面寫了啊。
而且還可以增加港台矛盾呢,一舉多得。 雖然我眼見是台對港的矛盾居多啦。

說真的以上的只要想一想就想到了。 所以我看到網絡上一直燒,還罵港人逃亡去台灣不是旅遊,就覺得很煩。

是不是連這樣都看不出來? 到底?
就明顯不過的疑點啊?
根本漏洞滿滿。

到底是真的看不出來?
還是只是看到有機會嘴香港人,就先嘴再說?

我想我是看到太多帶偏見的留言湧出了。 當中有一些人認為港人當難民就閉嘴。 就算沒有身處在台灣受到庇蔭也好。 像我這種在港港人,對這種香港牽涉在內的事情也要閉嘴。 因為他們說的不是「香港的事務」,儘管香港是被評論被談及的對像。


原文在推特上,這是修改及簡略後的版本。


avatar-img
夜照_NightLight的沙龍
10會員
4內容數
一個放著自己想法的地方。 自問比較邊緣,所以是「世界邊緣」。 比起「給人看的文章」更像是「給自己看的文章」的收納所。 比起「分享想法的文章」更像是「紀錄想法的文章」的收納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以下是跟寫作的友人傾訴後再稍為整理一遍的文字,以記錄當刻的焦慮為原意,再寫下一點小反思。
有點驚訝阿滴發起募款在紐約時報登廣告會引起這麼多紛擾。這讓我想起去年(2019年)香港人首次募款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報章媒體登刊廣告的事情。 當時因為要趕在G20前登報,時間說有多緊湊就有多緊湊。大家只知道「要課金!」,連將會登在哪些國家的哪些媒體也沒有資訊,版面設計、文案內容,甚至連使用的語言都不清楚
這是一篇我在被一班人指責自己「不關心香港」,並不斷質問我「是不是香港人」後,受刺激下而寫的文字。 是一篇有關我對於政治的感受,寫的時候盛戴著很濃重的情緒的文字。
以下是跟寫作的友人傾訴後再稍為整理一遍的文字,以記錄當刻的焦慮為原意,再寫下一點小反思。
有點驚訝阿滴發起募款在紐約時報登廣告會引起這麼多紛擾。這讓我想起去年(2019年)香港人首次募款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報章媒體登刊廣告的事情。 當時因為要趕在G20前登報,時間說有多緊湊就有多緊湊。大家只知道「要課金!」,連將會登在哪些國家的哪些媒體也沒有資訊,版面設計、文案內容,甚至連使用的語言都不清楚
這是一篇我在被一班人指責自己「不關心香港」,並不斷質問我「是不是香港人」後,受刺激下而寫的文字。 是一篇有關我對於政治的感受,寫的時候盛戴著很濃重的情緒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