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台灣有小七好幸褔-來討論美國超市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五年前我和老柯因為經濟因素搬離了大家所謂的好區,當時想法很簡當只覺得離紐約地鐵一站之差卻可以每個月讓我們省下300-400美金。趁著年輕多存點錢,租屋又是紐約的最大開銷,那就從這開始吧!

那年我們有台小破車,週末常常開往華人區或品質較好的超市買菜,一方面是因為附近超市相較以前遠又不好逛。但三年前車子因為老柯在雪中被追撞不得不報廢掉。無車階級在紐約其實挺不錯的,不需要為找車位煩惱,也不需要付每個月高額的保險費,更不用說無形中花的油錢、停車費和過橋費(對你沒聽錯,紐約是幾座島組成的NYC,每次離開都需要付上$7~12元不等的過橋費)。然而這眾多好處之下,最令我們頭痛的問題就是每天每週要面對的食物需求。

離家最近的超市是走路約20分鐘的距離,但裡面的的菜是慘不忍睹。快枯快枯的綠色蔬菜,蘋果與柳丁類的簡單水果。超市裡充滿各式的罐頭食物,及二流的汽水品牌,牛奶的選擇就是便宜又大碗的的那種,架上的起司也八成是假的,肉類就更不用說了,很多都已經是泛黑的或是販售大量又便宜的組合。去家裡附近的超市最大的好處是永遠快去快回,一秒都不想多逛。

這幾年對於這問題我不斷地反思,那每月省下的300美金是否值得,而這也同時反映出美國現實的社會現象。在台灣7-11或各類的超市、菜市場真的到處都是,你不用非常有錢就可以享受菜市場的多樣選擇;反觀美國,如果是無力住在好區的美國人,食物的選擇相對的變少,這是在台灣長大的我很難想像的。由於城鄉差距,貧富懸殊大,以資本主義為傲的美國文化就刻畫在這樣的小世界裡。有錢的商人當然不會想把自己的超市開在窮人區,所以造成了經濟體強的區域超市百家林立,當然在美國出名的Whole Food與Trader Joe’s就是著名的指標,但相較貧窮的地區選擇性少之又少,更容易淪為doller store的溫床。再來,商店上所上架的產品也會因為消費力而調整,好區的超市不外乎就是有機食品、小農出產;而另一邊則是大多為加工食品、罐頭及垃圾食物。這樣的邏輯其實也不是沒道理,對消費者方來看肚子都餵不飽了怎麼有時間思考或認同更健康且要付出更高價位的產品,而對於商家來說需求是什麼供給就是什麼。當然一定有人說那就開車或坐車到遠點的地方採購呢?沒錯,對於有多餘時間成本的人是一個選擇,這幾年來我大部分是這樣做的,但對於已經是和時間賽跑的低薪族何來的多餘時間呢?這些人是不是失去了某些選擇權?

當然還有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選擇權的問題,由於貧富差距衍伸出教育水平上的差距,很多人並不明白新鮮食物及養分的重要性,再加上上面提到的供需問題,低劣的商品加重廣告及行銷於“對的消費者”身上,繼續的惡性循環使得問題不斷擴大還一代延續一代。

另一個延伸出的問題就是炒地皮,如果聲譽好的超市即將或已經開在當地的社區,連帶的房價跟地價也跟著上漲。當然這些超市公司已經做好市場調查,對於公司的未來發展潛力與消費力做事前頻估是一定需要的。然而,老租客就是被遺棄的一群,租金會不斷上漲藉此趕走無法再消費得起的居民,這樣的循環就又繼續下去。這是美國資本主義極大化下的其中一個產物,在不斷鼓勵市場自我推動,減少政府干預,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社會現象。對於以中產為基底的台灣人似乎是有點難理解的。

說到現在,相信很多人會和我一樣覺得這就是人生呀,沒辦法我(或他們)就是不夠有錢能怪誰?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和老科選擇努力工作賺夠錢往好(超市)區前進;然而我回頭看才發現,在這個國家裡,雖然我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但從小生長的環境及一路受到的教育到最後,也許非生於大富大貴,但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絕非罐頭食品、垃圾食物能滿足的,即便在一開始離鄉背井的求職生涯備受波折也領過最低薪資過著台勞般的生活,但過去的生活背景已給我一定的基準點,相較起美國低收入家庭長大的孩子一路走來其實我是無比的幸運,因為畢竟最壞最壞我也只是從零打起地基,而他們卻必須背負過去的枷鎖從負開始。

如果對此議題有興趣可以參考一下資訊:
1.南方四賤客曾經有一集來諷刺這樣的的現象(The City Part of Town, S19 Ep3)
2.CNBC對於食物沙漠的報導(英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d8J-9uUnfc
3.芝加哥大學對於健康食物及消費者行為的研究報導:Families with access to healthier foods don’t necessarily buy the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S Talk的沙龍
4會員
6內容數
十幾年前離開台灣到美國流浪, 一個以為三年的旅程不知不覺演變成人生。 這之中的愛恨情仇, 就讓我這位流浪的社會觀察家跟你分享我所看的的美國
SS Talk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2/06
      沈浸一陣子,其實一直都很想談美選,但卻又很卻步,畢竟美國選舉的那段時間台灣的新聞、媒體、甚至所有網紅們都大力地推動各自的想法,覺得自己多說好像也是多餘的。然而在網路上看見各式的謾罵及不理性的爭吵,還是讓我感到一陣憂心。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以二元論的思維為生活依歸,而套入了美選
Thumbnail
2021/02/06
      沈浸一陣子,其實一直都很想談美選,但卻又很卻步,畢竟美國選舉的那段時間台灣的新聞、媒體、甚至所有網紅們都大力地推動各自的想法,覺得自己多說好像也是多餘的。然而在網路上看見各式的謾罵及不理性的爭吵,還是讓我感到一陣憂心。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以二元論的思維為生活依歸,而套入了美選
Thumbnail
2020/09/16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從小在台灣總是聽到大家說美國教育比較好有機會一定要到美國念書之類的說法,當時覺得美國那麼強大、人才濟濟,大人說的話應該是對的吧?!就沒再懷疑過著件事了。抱持著這樣不疑的心態,終於有一天來到美國求學。小魯蛇的我研究所生涯並非突出,再加上在美國外國留學生是無法打工,日子就和一般留學
Thumbnail
2020/09/16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從小在台灣總是聽到大家說美國教育比較好有機會一定要到美國念書之類的說法,當時覺得美國那麼強大、人才濟濟,大人說的話應該是對的吧?!就沒再懷疑過著件事了。抱持著這樣不疑的心態,終於有一天來到美國求學。小魯蛇的我研究所生涯並非突出,再加上在美國外國留學生是無法打工,日子就和一般留學
Thumbnail
2020/09/14
坦白說,每一年的911對於一個新紐約客來說就是繁忙的工作天然後回家躺平的一般日子,每年都想去看看兩束光,但工作時間不定的我從沒記得過。今年因為疫情遇到紐約暫停(NY PAUSE),工作還在停工階段,並抱著好奇的心情前往金融中心。 踏上地鐵緩緩憶起過去:金融中心對我並非陌生,2008年第一次踏上美國的
Thumbnail
2020/09/14
坦白說,每一年的911對於一個新紐約客來說就是繁忙的工作天然後回家躺平的一般日子,每年都想去看看兩束光,但工作時間不定的我從沒記得過。今年因為疫情遇到紐約暫停(NY PAUSE),工作還在停工階段,並抱著好奇的心情前往金融中心。 踏上地鐵緩緩憶起過去:金融中心對我並非陌生,2008年第一次踏上美國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一個人從三重騎機車去觀音海邊,總覺得到了這裡可以看到完整的夏天夕陽,於是就算一路上必須經過新莊桃園內壢的煙塵噪音車陣和無數紅綠燈也無所謂。 經過觀音市區,發現有家桃園限定的連鎖超市叫「億客成」,全台灣只有五家,只有觀音大園中壢地區才有。在超市裡的水果區走著,突然鼻子變靈敏,聞到了記憶中夏威夷的味道
Thumbnail
一個人從三重騎機車去觀音海邊,總覺得到了這裡可以看到完整的夏天夕陽,於是就算一路上必須經過新莊桃園內壢的煙塵噪音車陣和無數紅綠燈也無所謂。 經過觀音市區,發現有家桃園限定的連鎖超市叫「億客成」,全台灣只有五家,只有觀音大園中壢地區才有。在超市裡的水果區走著,突然鼻子變靈敏,聞到了記憶中夏威夷的味道
Thumbnail
節約不只是意味著「花越少越好」,而是讓自己專注於生活中想要講究甚至不容妥協的人事物上。 自從來了日本之後,發現做很多事情都很花錢,在國外生活,不只是換一個語言環境而已,如果依照原本待在台灣的生活習慣在日本過日子,將會發現荷包也會流失得很快!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才發現原來出國學到的東西,不只是語言、
Thumbnail
節約不只是意味著「花越少越好」,而是讓自己專注於生活中想要講究甚至不容妥協的人事物上。 自從來了日本之後,發現做很多事情都很花錢,在國外生活,不只是換一個語言環境而已,如果依照原本待在台灣的生活習慣在日本過日子,將會發現荷包也會流失得很快!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才發現原來出國學到的東西,不只是語言、
Thumbnail
美國生活開銷最大的除了「住」,再來就是「食」了。如之前分享的,「行」跟「衣」跟台灣的價差不大,甚至更便宜,但是「食」跟台灣的價差可以非常可觀。 那在美國,到底吃什麼比較經濟實惠呢?
Thumbnail
美國生活開銷最大的除了「住」,再來就是「食」了。如之前分享的,「行」跟「衣」跟台灣的價差不大,甚至更便宜,但是「食」跟台灣的價差可以非常可觀。 那在美國,到底吃什麼比較經濟實惠呢?
Thumbnail
最近貼文會比較生活化一點,因為朋友剛搬來,所以會開始分享比較多關於生活的部分。​ 但,自己煮就一定比較便宜嗎?
Thumbnail
最近貼文會比較生活化一點,因為朋友剛搬來,所以會開始分享比較多關於生活的部分。​ 但,自己煮就一定比較便宜嗎?
Thumbnail
睡前確認「鎖了六道鎖」的新習慣,是從台北市搬到相隔一座橋新北市後最大的差異。
Thumbnail
睡前確認「鎖了六道鎖」的新習慣,是從台北市搬到相隔一座橋新北市後最大的差異。
Thumbnail
上篇文章提到了小學六年級時,在美國工作的母親終於回來帶我一起去美國生活。 我高興的不得了,因為在那之前,我一直住在舅舅家裡,日常起居飲食則是和舅舅同住的外婆照料,雖然外婆很好,但我當然更想和我媽在一起,還有就是,三十幾年前去美國是件很新奇的事,更遑論去念書生活了。 我高興的把這件事告訴老師和同學,這
Thumbnail
上篇文章提到了小學六年級時,在美國工作的母親終於回來帶我一起去美國生活。 我高興的不得了,因為在那之前,我一直住在舅舅家裡,日常起居飲食則是和舅舅同住的外婆照料,雖然外婆很好,但我當然更想和我媽在一起,還有就是,三十幾年前去美國是件很新奇的事,更遑論去念書生活了。 我高興的把這件事告訴老師和同學,這
Thumbnail
五年前我和老柯因為經濟因素搬離了大家所謂的好區,當時想法很簡當只覺得離紐約地鐵一站之差卻可以每個月讓我們省下300-400美金。趁著年輕多存點錢,租屋又是紐約的最大開銷,那就從這開始吧! 那年我們有台小破車,週末常常開往華人區或品質較好的超市買菜,一方面是因為附近超市相較以前遠又不好逛。但三年前車子
Thumbnail
五年前我和老柯因為經濟因素搬離了大家所謂的好區,當時想法很簡當只覺得離紐約地鐵一站之差卻可以每個月讓我們省下300-400美金。趁著年輕多存點錢,租屋又是紐約的最大開銷,那就從這開始吧! 那年我們有台小破車,週末常常開往華人區或品質較好的超市買菜,一方面是因為附近超市相較以前遠又不好逛。但三年前車子
Thumbnail
隨時隨地的便利一直以來都是台灣對於進步的判斷標準,也不像英國的24/7只是開放時間更長一些到午夜12點而已,而德國則是沒有看過這個詞,但也或許這才是對的,一週六天不停地追求物質的享受,分一天追尋心靈的寧靜與歸屬至於探索自然、陪伴家人,提醒一下自己這世界還有很多事情比賺錢、買東西還要重要的事,你覺得呢
Thumbnail
隨時隨地的便利一直以來都是台灣對於進步的判斷標準,也不像英國的24/7只是開放時間更長一些到午夜12點而已,而德國則是沒有看過這個詞,但也或許這才是對的,一週六天不停地追求物質的享受,分一天追尋心靈的寧靜與歸屬至於探索自然、陪伴家人,提醒一下自己這世界還有很多事情比賺錢、買東西還要重要的事,你覺得呢
Thumbnail
沒有人餓到、沒有人委屈,一天三餐吃好吃滿,主餐以外水果、甜點也沒少吃,我們兩人這個月的伙食費結算下來不到$300美金,這是來到米國後首次跌破三百大關,換算下來平均每人一餐只要台幣50元。認真想想,在台北生活的話要把數字壓到這麼低也不容易,大概只能天天吃學餐吧,就算以台灣的物價來說都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Thumbnail
沒有人餓到、沒有人委屈,一天三餐吃好吃滿,主餐以外水果、甜點也沒少吃,我們兩人這個月的伙食費結算下來不到$300美金,這是來到米國後首次跌破三百大關,換算下來平均每人一餐只要台幣50元。認真想想,在台北生活的話要把數字壓到這麼低也不容易,大概只能天天吃學餐吧,就算以台灣的物價來說都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Thumbnail
台灣市場林立,不管是傳統早市還是黃昏市場,除了固定休市日不營業,它滿足了婆婆媽媽堅持每日新鮮食材的選擇,有人說,要快速了解一國的庶民文化,走一趟市集便能窺知七八成。
Thumbnail
台灣市場林立,不管是傳統早市還是黃昏市場,除了固定休市日不營業,它滿足了婆婆媽媽堅持每日新鮮食材的選擇,有人說,要快速了解一國的庶民文化,走一趟市集便能窺知七八成。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