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影評▕ 《星際效應》- 愛的重力,讓時間放慢腳步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有雷警示,雖無細部劇情或結局雷,為了討論相關議題仍有所取捨,介意請斟酌閱讀

前述


一部經典的科幻電影,之所以能持續被歌頌傳載,不只是因為聲光效果,更是因為具有啟發性與普世共鳴,以《星際效應》來說,它架構出嚴謹的科學觀點,但又放入玄幻的命運觀,使用重力與時間兩者的關係,推展出撼動人心的生離死別之劇軸,完整地闡述了一段為了愛而啟程的太空旅途。以此來說,《星際效應》不只適合愛好科幻的觀影族群,對於情感烘托抱有期待與渴求的觀影族群也非常適合,畢竟這次諾蘭化身成為一位裁縫師,細緻地將科幻新奇與家庭親情緊密地縫合在一起。

跨越時空的父親,永遠都是孩子的鬼


電影中,不只時間有不同的狀態,愛也是。庫柏的父愛,以劇情設定來說,雖然看似拋棄家人,但也是為了續存子女的生命,他才會忍痛離去,放開那雙緊抓著子女的大手,轉向去跟命運搏鬥以爭取珍貴生存機會。
然而,除了父愛,庫柏還有追逐繁星之夢的愛,作為一個駕駛員,他心底根本不甘願只當一個農夫,但是大環境並不允許,所以即使不願意還是只能乖乖低頭。《星際效應》開頭那段改造無人機的安排,一部份顯現出庫柏的專業,另一部分就是要展現出他對於天空的懷念。因此,即使庫柏不斷告訴自己與子女,人必須接受命運的巨輪,順應時代的洪流來學習適應,但心中那份執著卻從未熄滅。以此來說,庫柏的希望之火雖然飄逸,卻堅毅地長存心中,而這也讓庫柏面對NASA的現身表態時,即使有所猶豫,還是受到內在熱情而驅動,最終選擇踏上可能一去無返的冒險旅程。
不過,庫柏在抉擇的過程中,並非沒有經歷掙扎與矛盾,庫柏清楚地知道離去雖然是為了拯救彼此,卻也傷害了彼此,即使擁有再多充足理由,仍然改變不了離開的事實,對於小女兒來說,那就是一種被父親拋棄的創傷。
父母永遠都是孩子的鬼魂
這句話好似在安慰女兒,其實也在安慰自己,庫柏想要利用這個承諾告訴女兒,關係的存在只是換一種方式,同樣也藉此轉化自己的內疚,告訴自己,離去不是拋棄,對於女兒的愛與關注永遠是自己的責任。為了愛,即使他要穿越時間與空間,他也會從外太空回頭奔向女兒的身旁。
不過,庫柏的眼淚,並沒有在分離的時候落下,這並非代表不難過,只是對於當時的他來說,身為父親,他必須是安撫女兒的堅強代表,所以選擇強硬地鎖上淚水,抿住雙唇,用雙手緊緊地去擁抱住懷中悲傷的靈魂,以此帶給女兒「安全感」。另外,潛移默化下,墨菲長大後,更將父親使用理性之面來解決問題的習慣給繼承下來,所以才會選擇成為一個科學家來找回爸爸。
然而,庫柏選擇不哭到底是正確還是錯誤,因人而異,如果是我,可能會選擇一起落淚,藉此告訴女兒,哭泣、難過與思念沒有關係,但我還是在,以另外一種方式,陪著你一起經歷悲傷。不過我想庫柏之所以送出手錶,同樣也是為了告訴女兒,自己會在,只是變成另外一種方式。因此,我想那個當下,哭泣與否其實都只是一種選擇,但不管怎麼選,不管以什麼樣的形式,身為父親,都還是會回到陪伴的角度協助女兒面對分離。
可惜,時間是公平的,你有所得,就會有所失,現實不會總是如人們所想像的美好,處理完女兒的失落,就算當下選擇不落淚,庫柏終究也還是得面對自己的失落。這一部分,諾蘭則透過錄影帶的回放這個片段,來幫助庫柏把鎖上的淚腺給鬆開,然後潰哭一場,藉此推動庫柏面對與接納已經失去陪伴女兒成長之機會這個事實
聚焦來看,這樣的安排除了達到情緒烘托,好似也在提醒我們,埋頭苦幹時必須留意當下,畢竟人們總是天真的以為只要努力工作,總有一天,幸福就會到來,卻沒想過即使那一天真的到來,但會不會我們可能早就沒有力氣與機會,陪伴我們心中的愛。以此來說,《星際效應》使用庫柏的故事,告訴觀影者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不要忘了停下腳步回頭望一望,畢竟我們的出發,都不只是為了目標,更是為了目標背後的人與愛。簡而言之,如同電影所述,重力越大,時間就越慢,也因此,我們的愛越是具有重量,也越是值得我們放慢自己的腳步。
啟航的愛,是為了歸途而存在。

莫非定律中的詛咒與希望


如同《天能》一般,《星際效應》同樣存在著自由與宿命之間的辯證,莫非定律,原意指得是凡有發生壞事的機率,總有一天就會發生,這剛好也對照到電影當中,地球萬物枯萎且沙塵壟罩的慘狀,無不顯示當代人類已到終點,審判之日近在眼前。
然而,庫柏重新定義了上述假說,告訴墨菲,名字背後象徵的是該發生的就會發生,那不是一種詛咒,而是一種希望感,代表人的未來擁有無限可能。這也剛好對照庫柏的核心價值,意即相信「人類總是可以找到辦法解決」,也因此他才會對於某些人的放棄感到嘆息,說出「曾經人們仰望天空,好奇星際,如今卻只擔心土地的貧脊」。
不過,這句話,原本是一種感嘆,拉回到父女關係來看,也像是一種反諷與提醒,要庫柏抬頭仰望星空時,不要忘了低頭關注那雙想要緊握的小手,畢竟關係如同土地,需要愛來灌溉,才會豐沃。
如前所述,諾蘭本次依然在電影中放入自由與宿命的討論,劇情上,雖然看似推動主角自由選擇來行動,卻也揭露了自由所帶來的影響與責任。不過,以此來說,《星際效應》沒有像《天能》那般強硬,想要把自由與宿命變成兩種立場來對抗,反而是把兩種立場揉合在一起,告訴觀影的我們,不管是主動或被動,我們都必須付出代價,扛起選擇的責任。
然而,說來諷刺,莫非定律誕生於二十世紀中期,人類當時的科技,因應二次大戰有飛躍式的大進步,知識如同宇宙大爆炸般不斷擴張,人定勝天的概念為明確的主流。莫非定律,起源於一位美國空軍工程師的職務觀察,但它也像是當時的世代性提醒,讓人類保持謙卑,避免過度樂觀,然而,電影當中的觀點卻是保持希望與樂觀。不過延伸來講,莫非定律在日常生活中本來就是一種幽默與嘲諷,一種運氣不順的紓解。
當然,諾蘭在電影中安排莫非定律不是要自我嘲諷,若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切口,莫非定律指的是以悲觀的方式來預測發展藉此做好事先準備,以此來說,莫非定律講述的是一種「機率與準備」,而不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宿命」。因此,某種程度上,當諾蘭選擇使用莫非定律這個概念時,就賦予庫柏這個角色靠近自由意志的翅膀,而非委身於時代巨輪下被命運洪流給淹沒。當然,這也剛好呼應電影中所出現的詩歌,意即人類應該起身對抗死亡的威脅,而非坐以待斃。
不要溫順地走入那良夜,
白晝將盡,就算年老也要燃燒咆嘯;
怒吼,怒吼,抗拒天光沒滅。
當然,如前所述,諾蘭即使在本片中更強調自由意志,但也不是絕對的自由,畢竟,即使心靈如同存在主義所述那般地自由,肉體仍然是血肉之軀,我們在意識層面創造世界,還是不可能擺脫物質來駐留,而這也像《全面啟動》所闡述的,虛幻的夢存在著永恆的美,卻缺乏真實世界該有的脆弱。由此可知,諾蘭時而靠近自由,時而靠近宿命,然後在這兩者之間搖擺不定,而這正是這部電影的詩意。
具體來說,那個搖擺不定也可以透過系列作品的比照來發現,例如《記憶拼圖》,其所講述的就是,人的宿命由人的自我抉擇而構成,就像一種悲觀的宿命論,然而,拉到蝙蝠俠系列來看,諾蘭闡述的卻是布魯斯戰勝悲慘童年必然不幸的宿命,這兩者顯然是明確對比。最後,放到最近的《天能》來講,諾蘭也不嘗試確立要自由還宿命,他直接創造一個自由與宿命同時存在的世界。不過,儘管諾蘭立場不斷搖擺與變化,很明顯的,愛,屹立不搖,它超脫命運與自由意志,總是系列電影作品中一切的源頭與解答。
自由與宿命,超脫時空,橫跨諾蘭每部作品,藉此裁縫出一場又一場的意識辯證。

人類不只具有趨光性,更有趨愛性


如同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述,人們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天生就會從事有利於社會興趣發展的生物。以此來說,庫柏之所以能夠出發,且能夠回到墨菲身旁,都是因為父愛,而墨菲之能夠帶領全人類脫離苦難,也是因為她對於父愛的渴求,所以才會戴上父親的手錶,穿上父親的飛行外套,將父親離開前所告知的鬼魂寓言放在心上,進而發現跨越時空的摩斯密碼,解開重力謎題,帶著全人類飛上太空。
不過,所有的辯證,少了反方就會顯得枯燥、乏味且薄弱,甚至無法成立,由麥特戴蒙所飾演的博士就是《星際效應》中的那個反例。他因無牽無掛而被挑選成為烈士,藉此幫助人類開疆擴土。然而,實際來到空無一人的星球後,他才發現孤寂的重量,幾乎把自己壓垮,因此懊悔想要重返地球,或是說「重返社會」的機會,以換取一個不再孤單的重生。
諷刺的是,明明無牽也無掛,照理來說,沒有什麼值得他冒險再回去的理由。然而,以心理學來說,卻正好相反,對於長期匱乏的人來說,他不一定知道自己的空洞就是挨餓,畢竟他從未在關係中飽足過,根本分不清楚飽足與否有何差異。由此可知,一個未曾有過社會性經驗的人類,在拯救世界的任務上根本無從對照也無從定位,即使理性上選擇去承擔人類存亡的責任,但感性上還是沒有付出的理由與方向。
因此,如同電影不斷所強調,浸泡在關係與愛中的庫柏,才是那個具有經驗與能量的嚮導,能夠引領人類們度過劫難,更可以說庫柏就是《星際效應》中,願意犧牲自我投身於孤寂黑夜的黑暗騎士。
關係與愛如同一位引路人,引領人們學會犧牲與奉獻

結語


《星際效應》帶來的震撼不只是驚奇且縝密的科學設定,更還有那貫穿一切,且超脫時空的愛,如同時間因為重力而緩慢,我們所投入的愛越是有重量,也越是需要我們放慢腳步,把握當下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作為彼此的鬼魂,默默地互相關照。整體而言,雖然《星際效應》在劇情上不如《天能》那般複雜,需要反覆收看多次才有辦法釐清,但電影所傳遞出的情感仍然令人鼻酸、動容且淚眼婆娑,確實值得我們一再品嘗與浸泡。
全文圖片由華納兄弟提供

同場加映

因應筆者的受訓背景為社工與諮商心理研究所,撰寫上會以心理、社會、人文與哲學的觀點來延伸討論,若有興趣歡迎追蹤專題或下方社群專頁。
綜合社會工作、諮商心理、哲學辨識相關專業,抽絲剝繭,窺探影像世界的內涵議題與心理現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複利效應》心智圖:改變行為從小事開始,時間會讓你看見成果《複利效應》藉由比擬複利率可以造成價值翻倍來告訴我們行為及習慣的重要性為何,作者戴倫.哈迪為「複利效應」下了定義,即「從一系列小而明智的抉擇,獲取巨大的報酬」。他以數十年和成千上萬商業領導人、企業高階主管與各行各業高成就人士合作過的經驗,以及自身從年輕不斷試誤得出的心法,將他們的成功整理成系統原則
Thumbnail
avatar
鄭智維 Wesley
2021-09-05
釀影評|「記得」才是疾病的隱喻:《愛在遺忘蔓延時》不是也可以語焉不詳地、只要記得最重要的核心,其他細節怎麼變動也好:「見到你那天我很難過。」「為什麼?」「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只記得見到你之後,我就不難過了。」生活中本來就會不斷忘了什麼,假裝忘了什麼,努力記得的不過是,所用的努力、費的心神、澆灌屬於彼此的紐結。
Thumbnail
avatar
甜寒
2021-06-29
影評|《淺田家!》攝影的魔力讓瞬間能永恆的保存!照片保存著的多半是美好的當下,把回憶的片段用影像好好的記錄著。影像之於生命的意義其實很重大,不論是證明自己存在更是捕捉了拍照那個瞬間的心情。我想起了自己的父親,和故事中淺田的父親一樣也非常喜歡攝影,從小到大,我們一家被記錄過的影像多不勝數。當然也包括叛逆期不愛拍照的自己,這些點滴也都被紀錄著....
Thumbnail
avatar
桑的記事本
2021-03-11
【影評】《墮落天使》寂寞的重量恰好能讓天使墮落   《墮落天使》由王家衛擔任編劇及導演,劇情描述 5 個天使墜落凡間,在都市夜空下,錯綜複雜的情感牽絆帶給天使們的是快樂,還是更大的孤獨? 
Thumbnail
avatar
矮行星
2021-03-08
延延聊電影|《星際效應》|跨越時空,愛依然如常轉動|經典重映六年後重看《星際效應》感受更加深刻,這六年就像星球上流逝的時光,如今它依然是我愛的經典作品。在一場偉大的太空任務裡,將人類的情感與人性全然地展現,我們看見了人的好與不好,而真正決定了人類的存亡也是我們自己。聽著漢斯季默的宇宙交響曲,儼然成了推動著劇情的巨輪,而霍伊特霍特瑪的攝影鏡頭裡,我們看見了宇宙
Thumbnail
avatar
延延聊電影
2020-10-08
詩人影評&書評|《伊豆的舞孃》:愛在情竇初開時。川端康成的文字,自有記憶以來是第一次欣賞,這部自1926年連載的短篇小說《伊豆的舞孃》,閱讀時像是紙上電影般的瀰漫畫面,那是清恬、寧靜且即景生情的感染,但當回憶起文句,則別有風情,那是一種朦朧、陰鬱又傷懷的刺骨,同時不失溫柔和婉順。
Thumbnail
avatar
躲在電影裡的詩人
2020-06-26
釀影評|《幸福定格》:別讓婚紗放大照成了房間裡的大象導演沈可尚表示,起初想拍的主題是婚紗照,後來才發現更想探討的是婚姻與夫妻間的對話。大多數新人拍婚紗照時,心裡想的是「這是幸福的開始」,但它並不是。它只是一個幸福的格子,人生膠捲上的一格,生命的問題不會因為你找到了另外一個人就水到渠成,那些照片只代表你在那一格是幸福的,之後的日子仍要自己看著辦。
Thumbnail
avatar
Lizzy
201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