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要到了,而每當要到家族團聚的節日時,我總會想起阿源——那個拿刀往自己心臟捅下去的男子。
醫生,我可以留在加護病房裡過年嗎?
阿源是一個年約50歲的大哥,從他黝黑的膚色和深刻的皺紋看來,他的日子過得應該並不輕鬆。
他是在過年前三天被送入外傷區的。那時候醫院外洋溢著歡慶的氣氛,喜氣的紅紙貼得到處都是,大街小巷的商家裡,新年祝賀歌不停地播放著。
但外傷區裡的氣氛,跟寒流來的時候一樣冷,一樣蕭條,潔白的牆面搭著恆溫空調,蕭索到會需要在高雄穿厚外套。
阿源來的時候在心口插了一把刀子,是他自己插進去的。
做完檢查之後,發現阿源的刀子雖然插入了心口,但還沒完全刺入心臟,只是有一定的深度,所以我們還是麻煩心臟外科醫師進刀房幫阿源拔刀子。
還好,阿源到醫院的時候,人還清醒,所有的同意書都可以自己簽。
還好,阿源的刀子只有插到心臟表面,手術很順利就完成。
術後的阿源雖然住進了加護病房,但是很快就清醒拔管。
於是我們想著就要除夕了,要趕快讓阿源轉出到普通病房,畢竟誰喜歡在加護病房裡過新年呢?
正當我們準備要告訴阿源這個好消息時,阿源卻先說了。他有些難為情地這樣說著:「醫生,如果過年加護病房不缺床的話,可以讓我留在這裡嗎?」
「為什麼啊?」我滿頭霧水地問。就算不能出院,大家不是都想要在病房比較自在,比較能好好過年嗎?
阿源小聲地說著:「因為我覺得加護病房裡的大家,不論是你還是護理師們,都好關心我唷!已經好久沒有人這樣關心我了!」
他頓了頓之後,彷彿鼓起勇氣說出口:「其實那天,會想自殺,也是因為我覺得好孤獨。
要過年了,大家都有家可以回,大家都要回家團聚了。可是我沒有家人,也沒有什麼要好的朋友,沒有人會關心我、在意我,沒有人在乎我過得好不好,我覺得好孤單,我不知道活著要幹嘛。
可是在這裡,你們都會常常來關心我,關心我吃得好不好、關心我有沒有哪裡不舒服,讓我覺得活著真好。
但是我怕轉出去病房,又沒有人關心我了,之前那些念頭又會回來找我。
醫生,對不起,我知道這樣子不對,可是如果你們沒有缺床,過年這兩天讓我待在這裡好不好?」
聽著阿源殷切的期盼,還有講到最後已經哽咽的聲音,我突然間不知道該怎麼回應他。
原來,對我們來說是闔家團圓的歡慶年節,對阿源來說是如此殘忍的節日;而我們日常對於病患飲食、生命徵象、主訴的公式化詢問,到他的耳裡居然成了一股讓他願意活下來的力量。
大概是看出我的躊躇,阿源聲音大了點的急急向我保證:「醫師,讓我留下來過這兩天就好,你們如果需要加護病房的病床,我馬上就轉去普通病房好不好!醫生,我保證!我會遵守信用的!」
看著加護病房還有將近一半的空床,我點了點頭。但同時,也照會了精神科醫師一起來幫阿源。
後來,阿源果然依約在大年初二,我們需要用床時,轉到普通病房了!
後來,阿源順利出院了!
後來,聽說阿源養了一隻狗,再也不覺得孤單了⋯⋯。
孤寂感
台灣隨著現代化的進展、房價上漲、勞工薪資成長幅度不佳,造成獨居人數即將在2020年突破300萬人。獨居者人數上升,使得孤寂現象也日益增加。
根據今年3月的遠見雜誌與精神健康基金會的研究,有44.2%的台灣民眾感到孤寂,在30歲以下的年齡層更都有超過6成的民眾感到孤寂。這樣的孤寂感,使得自殺已成為台灣青少年死因的第二位!
但孤寂感只會在年輕人出現嗎?在今年7月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記者會中指出,有超過5成的中高齡者感覺孤單,更有高達8成的長者渴望陪伴,其中在55歲到64歲的族群中孤寂感更是倍增。
這代表不分年齡層孤寂感,已成為現今台灣社會的重要課題之一。除了自我心理素質的提升之外,適時地對身邊的親人朋友表達關心也很重要,有些時候只需要簡單的一句,讓他知道他並不孤獨,也許你就成了拉住他的那隻手。
突然想到電影《情書》裡最經典的那一幕「お元気ですか?」「私は元気です?」,打個電話給你好久不見的朋友吧(圖片來源:https://www.ewebweb.com/ylbg/13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