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常在企業界或大學院校講授有關文案寫作或
內容行銷的課程,每當我問起臺下學員對寫作有哪些瓶頸或困擾的時候,大家總是欲言又止,甚至流露出無助的眼神。根據我這幾年在各種教學場合所做的非正式調查,發現很多人之所以害怕寫作,主要是因為不知如何下筆?或者,擔心自己的文筆不好或沒有
靈感,導致寫出來的文章很平淡⋯⋯所以,大家難免會有些無所適從。
有趣的是每當我在授課的時候,很多人都對於寫作技巧或框架的相關議題特別感興趣,甚至還會問我,是否有現成的公式可以套用?不過,說到寫作的架構,大家多半只記得「起承轉合」⋯⋯嗯,寫作的世界博大精深,難道除了「起承轉合」,就沒有其他的招式可以運用了嗎?
所謂的「起承轉合」,其實就是一種文章寫作的流程與架構。簡單來說,「起承轉合」代表一種鋪陳的流程和順序:
- 起,是指文章開頭需要交代的事項。
- 承,則是承接上文,也就是文章中間的內容。
- 轉,則是文章中最特別、令人意想不到的精采過程。
- 合,則是文章中的結尾,並且總結前面的內容。
其實,「起承轉合」這套架構雖然行之有年,但至今仍沿用於寫作教學的範疇之中,持平來說,的確是一套很棒的框架。不過,我也同意《
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一書的作者曾多聞所言,「
寫作的第一課,不是起承轉合,而是認識讀者、針對讀者發表意見。」
我認為無論是撰寫商品文案、設計簡報或製作企劃書,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既不是思考「起承轉合」的邏輯,也不是打開電腦,開始急急忙忙地搜尋可用的參考資料,而是要想清楚內容產製的目的,以及設定明確的目標受眾。
換言之,您之所以要開始著手撰寫商品文案,肯定是為了販售某種產品或服務吧?那麼,您希望把這個產品或服務推銷給哪個族群呢?希望目標受眾做哪些事情呢?還有,他們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事嗎?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是否可以得到什麼利益?
舉個例子來說,以近年來時常引領話題的
蝦皮購物來說,他們每次在撰寫社群貼文或商品文案的時候,都會牢牢抓住目標受眾的眼球,並且祭出新潮、張狂和快樂等三大訴求。所謂的新潮,是指要做不一樣的行銷文案;而張狂,則是拋開企業的既有包袱,與年輕的社群粉絲強烈互動;至於快樂,則是透過大量圖文傳遞「購物很愉悅」的價值觀給目標受眾。
無論是蝦皮購物、
全聯或
故宮精品,這幾家廠商的領域雖然不盡相同,但是他們的社群貼文或商品文案之所以屢屢能夠受到關注,也是因為內容產製的人員都已經想清楚了上述的這些問題,然後才開始動筆!
言歸正傳,當我們談到寫作流程的時候,其實不外乎就是審題、立意、選材、安排段落、組織成文等傳統的流程。只不過,大家可能看到這些複雜的東西,就會覺得腦袋不靈光了吧?所以,我在
文案寫作課上,就會幫大家把這些看似有些繁瑣的流程,簡化成以下四個好用的寫作邏輯:
第一個邏輯,觀察。
知名作家吳念真曾說過:「也許你不善言辭,但一定要打開觀察力、拿出同理心,必能產生共鳴。」其實,任何的創作都是從觀察開始,寫作當然也不例外。我們也可以經常去逛逛百貨公司、大賣場或是便利商店,去觀察那些步調快的業者用哪些招式來吸引消費大眾的眼晴和荷包?
我常認為,與其特別注重寫作技巧的鑽研,倒不如先從觀察人事時地物的變化和目標受眾的需求、感受開始做起。其實,觀察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也唯有深入洞察,對於事物的真實脈絡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與了解,我們才有辦法運用圖文影音等多元的內容來清晰地對外表達觀點。所以,寫作的時候請別急著動筆或上網找資料,不妨先好好觀察周遭環境與場景,除了清楚地構思寫作主題,同時也可從不同角度來理解目標受眾。
第二個邏輯,描述。
近年來因為授課的關係,我不但看過很多人所寫的文章,也曾幫某些學生批改作業,我赫然發現有些朋友在寫作的時候,容易流於記
流水帳的窠臼。同樣是描述一件事情,厲害的作家總能寫出新意或傳達出不同的韻味。
其實,寫作時最重要的事情,並非描述場景或交代細節,而是要多花些心思在描述上頭,具體對讀者說出內心的感覺。舉例來說,應該清楚地說明您為什麼要寫這個主題?以及讀者為何需要在此刻閱讀您的文章?當您在向目標受眾表達此篇文章的重要性時,除了可以使用視覺元素來輔助說明,也可善用數據或專家證言來加強說服的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