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要撰寫心得,都會苦惱三天兩夜。究竟心得怎麼寫?怎麼分析文章?閱讀心得從哪裡開始寫起?此篇將分享個人撰寫心得感想的方法,分享基礎的文章分析,附上兩篇實際應用的範例。
本篇分享的方法並非絕對,也不及真正的專業,僅提供自己的方法讓大家參考,詳細狀況因個人讀書量及專業知識而有所不同。以下舉例的載體以小說為主,部分情形也可用於不同載體的作品。
步驟簡介
由於本篇文章是針對「抒發自己喜歡這篇文章的哪裡」去發想,因此步驟也會針對這方面開始介紹。個人通常會經過三項步驟去理解自己為什麼喜歡這篇文章。
首先,記住看到哪句或哪個段落,產生「這篇文章好好看!」、「這裡我好喜歡!」或是諸如喜歡上這篇文章的引發點。
接著,翻看引發喜歡情緒的那句話或那一段,去思考為什麼喜歡。
最後,把喜歡的原因跟文章段落統整起來,再加入其他想說的話,稍加修潤後,就成為一篇簡易心得。
個人的方法與前言介紹的朱宥勳老師影片有些不同,他是先講為什麼有這樣的情緒,再回去翻是哪一段。我認為朱宥勳老師的方法會更適合初學者(對心得撰寫完全不擅長的人),也可以兩種方法都嘗試看看,多練習便會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撰寫流程。
這套方法之所以比較不適合初學者,主要是很多人在第二步驟就卡住,很難解釋為什麼會喜歡,或是在第三個步驟中很難組織成一段文字。因此,以下以較為粗淺的方法講解從基礎的文章剖析,去瞭解自己喜歡「什麼」。
基礎文章剖析
以下這五點是經由大學授課內容,及個人的閱讀、寫作經驗去劃分。我認為透過這五方面,不只能夠釐清自己喜歡該篇文章的面向,也可以藉此做更深入的文章分析。
一部優秀的作品往往在每個面向都有不錯的亮點,這五項也常常會相輔相成、攪和在一塊,因此在去探討自己喜歡「什麼」時,也不用過於拘泥某個點,這只是個幫助釐清思緒的方法,並非絕對的分類。
1.敘述語句
此為建構一篇文章最基礎的部分,正如大家看到這篇的每一個文字、每一行句子。此部分包含但不限於詞彙運用、氣氛營造、畫面建構、敘述節奏等等。
2.文章結構
大家最熟悉的應是小學寫作文,老師教導的「起承轉合」(註1)。此外,也可以再簡略劃分成類似三幕劇的結構:「開頭、重點、結尾」,同樣也包含但不限於鋪陳、懸疑與伏筆、轉折、留白、收尾等等。
3.角色塑造
小說重要的構成要素,即故事中的人物,包含該角色的外觀樣貌、行為表現、成長曲線、個人特色等等。最常聽聞的是「圓型人物」及「扁型人物」(註2)。
4.意象隱喻
大多數人比較認識「隱喻」,意即兩個物品間的相似性來間接、暗示的比喻(註3),而「意象」則是用在詩詞居多,意即具有喚起特定聯想或情感功能的主題或概念(註4)。這部分大多與角色塑造、故事核心有關聯,為文章帶來畫龍點睛的效果。
5.故事核心
即故事的重點,通常會有個母議題,若篇幅較長會延伸出子議題,這些議題都會貫穿整部作品。不同切入的角度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有時候是作者本來有意就要討論的部分,也有些狀況是作者無意,但讀者(更專業的就是學者)透過反覆的探討與查證,展現出作品多元的層次,許多經典文學及知名作品便是如此,例如《紅樓夢》、《百年孤寂》等等。
舉例應用
知道有五個面向可以去審視一篇文章,那麼在面對自己喜歡的句子跟段落時,就有更明確的方向去釐清心中的情緒,進而轉化為文字。
以下會分別以張愛玲的〈愛〉以及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兩部作品,去引導讀者如何完成一篇心得,會有一定程度的劇情透露,若不想被暴雷,請跳過閱讀。
另,這部分的應用全從個人的觀感出發,會跟專業的文本分析有出入,還請擔待。
1.張愛玲〈愛〉:敘述語句、文章結構及故事核心
此篇有被選入國高中的課本,不少人對這篇應不陌生。按照第二大點提供的步驟,首先,讓我產生「喜歡」的情緒在最後一大段,說明那句「哦,你也在這裡嗎?」在該文及文中女性的重要性(屬「故事核心」的面向)。
接著,我會喜歡這一段的原因,主要是跟該篇文章的「敘述語句」有關係。我喜歡這個段落的文字,無論是詞彙的運用,還是氣氛的營造,都恰到好處,再加上這篇文章的「留白」之處(屬「文章結構」的面向)很多,讓我產生無垠的想像空間。
最後,我把上述的原因融合我的想法,於是成為以下這段簡短的心得:
在張愛玲的〈愛〉之中,我喜歡最後一段的描述。不只用簡單又輕柔的詞彙建構恰到好處的氣氛,營造出引人遐想的畫面,更是點出情路坎坷的女性,之所以對那句話印象深刻的原因。在漫長的時空之中,沒有緣分的兩人卻因為這個巧合以及那句無心的「哦,你也在這裡嗎?」產生一段短暫又炫麗的火花。
2.海明威《老人與海》:角色塑造、意象隱喻與故事核心
首先,讓我喜歡這部作品的契機是最後一句,海明威以老人的夢境做結尾。接著,我再次回顧這部作品。初次提到夢境的段落正好是他捕魚前,文中敘述,這次他夢的內容比以往還要多,他夢到自己成為了少年,搭船前往非洲大陸。他夢見一群獅子在沙灘上跟他玩耍,他愛著這些獅子如同他愛著文內嚮往並崇拜他的少年。醒來之後,老人便啟程去釣魚。
捕魚的過程中只有老人跟魚,在他們的戰鬥中可見老人對於海洋及生物的諸多想法。老人撐過漫長的天數與夢幻的大魚奮鬥,但是他在回程的途中,受到鯊魚的阻礙,導致他最後幾乎是空手而回。回到岸上的老人睡著了,文末最後一句是「老人正夢見了獅子」(註5),讓我產生喜歡上這部作品的念頭。
綜合以上文本的內容,我喜歡這本的面向,主要在他的意象隱喻,結合角色塑造的部分,而我認為這也是《老人與海》想要訴說的故事核心之一。我會喜歡的原因在於,老人夢境中的獅子成為一個具有指標的意象,老人即便經過一連串鬥爭,甚至最後無疾而終,他還是夢見了獅子,他仍然認為自己是隻獅子。這樣的隱喻讓我感動不已。
最後,把上述內容稍作修潤,成為以下這段心得:
我認為《老人與海》的「獅子」比喻最讓我動容。尤其在老人經歷一場與大魚的戰鬥後,在海上孤苦伶仃地奮戰將近五十天,最終什麼都沒獲得。但是這並不妨礙他的精神,他依然在睡夢中夢見獅子。儘管海明威並沒有寫他到底夢到獅子做什麼,但是透過文章初期透露的夢境內容,我認為獅子就是老人的精神象徵。即便他年老又受傷,在他心中仍然是頭獅子。《老人與海》之中沒有直接了當說明老人的性格,而是透過他的行為以及獅子的隱喻,去表達他的人格。意象隱喻帶來的想像空間,再加上堅毅不拔、赳赳雄風的形象,深深留在我的心底。
註5:海明威著,楊照譯,《老人與海》(台北,麥田出版,2013),頁135。
心得怎麼寫?釐清自己的想法,化為文章
我認為只要是把想法轉化成文字,進而組織成文章,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無論是寫小說,或是其他文字載體的創作,還是本篇討論的心得,都是需要練習才有辦法愈磨愈亮。
個人也不是多厲害的研究者或創作者,僅是分享自身經驗,盼能夠拋磚引玉,期待看見更多相關討論。同時也希望本篇能促進創作者與讀者間的互動,形成更充滿愛與希望的互動風氣。(*/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