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下神壇

2020/10/2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從某個時刻開始,太陽花學運在網路上的名聲變成「大腸花」,每次只要點入太陽花學運人物的相關新聞,不用多想就知道會有什麼留言,吸毒、性騷擾、覺青,都是必備用詞。那麼,太陽花學運過了之後,我們得到什麼?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由傅榆執導,以她的視角記錄了太陽花學運的歷程,陳為廷跟蔡博藝一開始出現時都非常稚嫩,兩人積極參與各種社會運動,表情或是舉動總是充滿激情。陳為廷在抗爭現場大喊口號,與警察發生衝突時哽咽大罵,他曾投身苗栗大埔抗爭,反媒體壟斷,後來則憑藉反服貿運動而累積名氣;蔡博藝則以陸生身份走入社運圈,之後參與淡江大學學生會會長選舉。
影片前期,陳為廷與蔡博藝的知名度都還不高,隨著318學運的展開,陳為廷與林飛帆成為學運領袖,攻佔立法院。蔡博藝也來到現場,她不太畏懼被找去喝茶的壓力,而是寫下她對台灣政治的觀察,文章點閱率持續飆高。至於導演傅榆則沒想過,自己有一天能跨過拒馬,底下有人願意用手撐著大家的腳,她不想再錯過任何鏡頭。
陳為廷在學運期間掌握到話語權,他事後被問及成為「明星」是什麼感覺,他說有權力、有資源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可是,他也理解到了,原來握有權力並不是容易的事,陳為廷在立法院時也陷入窘境,該怎麼退場?該如何回應大家的希望?面對資訊不流通的問題,他苦笑,他畏懼民主。
社會運動不會一直處在高潮。陳為廷原本要回苗栗參選,聲勢高漲的他很快從體制外走進體制內,接著他的性醜聞一件又一件被爆出,最終黯然宣布退選。而蔡博藝在淡江大學的會長選舉之路也不順利,結果公布時,投票率僅2.4%,遠遠不及門檻15%。
對比陳為廷在影片一開始時要衝的時候總是當第一,偶爾紅著眼眶;而蔡博藝也充滿著情緒,面對選舉程序有瑕疵更是直接落淚。影片尾聲,兩人看著自己過往參加社會運動的片段,陳為廷與蔡博藝卻都收起情緒,反而是傅榆哭了,因為她不知道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要怎麼收尾?社會運動真能帶來改變嗎?
原本是預期台灣、香港與中國即使有互相敵對的地方,也能找到彼此的共通點,進一步達到對話。然而,社會運動的激情褪去後,人權運動家劉曉波2017年病逝,香港佔中九子全被判有罪,台灣NGO工作者李明哲在中國服刑,民進黨2018年九合一選舉慘敗,婚姻平權議題在公投重挫,這些也都是鐵一般的事實。
學運領袖走下神壇後,《我們的青春,在台灣》沒有告訴你答案,在台灣的我們還要怎麼做?而這也是影片的最大啟發,我們不該總是把自己的慾望與理念投射到別人身上,只想著把那個人拱上神壇,期待上位者能永遠指引我們要去哪。
人是會改變的,一昧崇拜哪個誰,期待他往我們想要的方向走,我們只會一直失望,也會忘記自己其實應該要付出努力。群眾太習慣接受答案後,就會變得沒想過答案應該是自己去找尋的。
陳為廷不再衝了,他戴起耳機在咖啡廳讀英文,未來想出國深造。蔡博藝也轉為低調,默默在自己關心的議題上努力。兩人的理想可能都還是一樣,卻都不是最初的模樣,而換了方式追尋想要的東西。
而自以為是被留下的我們呢?下了神壇後,祂隨時都可以去別的地方,我們不該哭紅雙眼,綁架著神,質問祂要為我們做什麼,而是在電影結束後把眼淚擦乾吧,要問我們自己能做什麼。
奇幻蟲
奇幻蟲
編輯。喜歡小說。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