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版請點此:https://youtu.be/W8XEASEdoFw
電影《青春並不溫柔》在2023年10月27日上映,導演蘇奕瑄表示,2014年,她關注318學運很長一段時間,隔年又為中研院策劃的臺灣戰後學運特展剪輯影片,在爬梳台灣學運史料時,她讀到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相關資料,於是產生了這部電影的靈感。
電影劇情敘述就讀文化大學美術系的季微,享受藝術創作帶給她的快樂,她的畫作反映出她奔放的靈魂,但這樣的靈魂卻被保守的校園體制禁錮,系主任批評她的畫作跟她的人一樣亂七八糟,季微拒絕被系主任馴服,於是和其他同學一起參與罷課抗爭,在抗爭中結識了系上學長阿光,也就是這場抗爭的領袖,以及阿光的女友魏青,他們為季微打開了一個革命的世界,但這段啟蒙旅程,卻在魏青給了季微的一個吻之後發生變化,季微發現自己對魏青的情感不止於同性友情,於是,對她而言,這場罷課行動已經不只是一場體制與創作自由的抗爭,還是一場關於自我認同覺醒的革命。未來,季微要怎麼繼續走下去呢?
這部電影的原型是發生在1994年4月的文化美術系事件,我們就先來科普一下什麼是文化美術系事件吧!
1994年4月,文化美術系學生發動了長達34天的罷課行動,罷課的導火線,是同一年2月,文化美術系大四學生秦政德和同學發起成立『藝術法西斯』畫會,提倡自由獨立的創作精神,卻成了系主任許坤成整肅的對象。系主任許坤成聯合其他老師二一了秦政德。經過美術系學生多次抗議未果後,美術系學生們在4月28日發動罷課;5月4日,學生到教育部陳情,希望教育部介入,但教育部卻大門深鎖,讓學生們在淒風苦雨中靜坐了6個小時,有人不知不覺地唱起民歌<小草>,最後教育部只派了高教司副司長楊椿榮隔著鐵門來與學生溝通。隔天5月5日,學生宣布成立「小草藝術學院」,自主安排藝術學習課程,以此突顯美術系系方壟斷課程設計的荒謬,並於5月25日宣布接管美術系系辦公室。在學生長期罷課的壓力下,教育部開始介入調查,學業成績頗佳的秦政德才終於獲得平反,破例復學,文大美術系系主任許坤成也因為這個事件而下台。
文化美術系事件震撼了當時的教育界和文化界,《新新聞》評論這場運動是一場創紀錄的學生運動:包括罷課長達34天、高度的動員率、展現出以「系」為單位的大學社區運動的可能性等等。許多學運研究者認為,「文化美術系事件」的意義,在於創造出野百合學運的政治動員模式以外,另一種「大學社區運動」的行動想像,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從文化美術系事件,我們可以看到,80年代的台灣學運實踐,並不是只有在野百合學運的政治成果上,那個年代的學運是相當多元的,從政治改革、學生自治到各種學生切身相關議題都有,文化美術系事件的主要訴求是「創作自由」,這更是大部分美術系學生都有共感的訴求,因為當時的文化美術系學生長期忍受高壓的學習環境,秦政德被退學事件則成了學生爆發不滿情緒的導火線,加上已畢業的學長姐支持,讓抗議行動得以持續。所以這場運動才能有極高的動員率:全系四個年級共二百六十人左右,就有兩百多人加入抗爭。這也反映在導演蘇奕瑄對故事原型的選擇上。蘇奕瑄說,當她在爬梳台灣學運資料時,發現當時很多學運抗爭是主打政治訴求,但文化美術系事件爭取的卻是創作自由,對一個創作者來說,這是很打動她的。
其實,當我知道這部電影跟文化美術系事件有關,還有同志情節時,我一開始是很抗拒的,擔心這部電影會不會又是另一部《女朋友男朋友》。不過我看了以後,很意外的,我覺得導演有認真對待學運,更難得的是,沒有幼體化學運,巧妙地把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都表現出來,是一部有企圖心的作品。資深工運者吳永毅在他的《左工二流誌》中提過,野百合學運發生時,他的朋友陳光興就曾驚異於「那些過著組織生活的學運精英被歷練成老謀深算的境界,根本不是媒體報導想要塑造和窄化的純真、熱情、理想的學生」或許這也是導演參與過318學運後的經驗反映吧!
在台灣的主流學運論述中,很喜歡強調「野百合學運世代」,彷彿在野百合學運之後,台灣學運就一片空白,然後就直接跳到了2007年的野草莓學運,但在那個台灣社會整體狂飆的年代,這怎麼可能呢?這部電影或許可以用好入口的方式,為這段空白補上一頁吧!在此推薦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