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般我們登機的流程,取票之後,我們手上會握著那張機票直到目的地,並檢查完行李,才會將它丟棄。
旅客在等待的時候通常會抱怨、生氣、焦躁地打電腦,這或許是對飛行技術的一種認可,大家不必擔心自己等等會死掉,我也才有機會去想如何讓候機空間更有趣。一項事物一但取得了進步,再非凡的事情都會變成平凡。司空見慣蒙蔽了我們對飛行樂趣的期待,我們也不再好奇的東張西望。
票
隨著航空技術穩定,跟五十年前比起來,機票已經便宜的驚人。也因為金門島嶼的地域性質,搭飛機不再稀有,甚至是人人都會有的體驗。花錢,買票,買一種資格,買一種權利。國內線不會有頭等、商務、經濟艙的貧富劃分,進入金門機場的旅客都是拿一張往本島門票。在這種公平的情況下,我看到了一種機遇,時間將成為最大的財產。
聽起來好像在胡說八道,因為來到金門機場這個空間,艙級同等,取票、託運、等待空間與機上服務都是平等的。每個人能掌控的是,我決定提早多少來到這裡。如果將提早到達的時間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財產或資格,將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其實我們現在就正在做這種事,早點到可以去聖祖貢糖買高粱茶葉蛋吃,或是到景觀餐廳買一碗麵。太晚到就只能一路飛奔到登機門。
門
航站門、安檢門、登機門,機場最主要空間是由這三扇門來區隔。除了區隔空間,他們還區隔出旅客序列行為的時間分配。登機前40分鐘要進安檢,15分鐘前要在登機門前坐好,或是加減逛一下MM巧克力(因為免稅商品店我只買得起MM巧克力)。
門票
這裡我的想法還是跟之前一樣,僅是將候機型態改變,變成利用手上的機票成為每一種門的門禁,依照你的起飛時間去限制你的使用資格。這會使旅客對"手上剩下的時間"有感覺,也導致腦中對這個行為序列有感。用這種方式會不會做得太小?甚至以畢業設計來說,趣味性不夠?
我最近一直在想,大題小作與小題大作。我覺得我的題目以尺度與地域重要性來說算是大的,有觀察到自己希望用小一點的東西,例如機票、門作為題目與思想的貫連。可能是手法不好,闡述不當而讓故事說得不好聽,聳肩。
我是有想過把機場剖開,將行李托運的過程像參觀動線一樣的展示眾人,就像有些甜點店會將廚房的牆面換成玻璃,大家可以趴在櫥窗看(有些很帥的)甜點師傅製作。
胡說八道篇
1.我上週回家,在返金於松山機場等待的時候,因為國際線停飛,我和老姊就去國際線區域等候。一過去發現那裏好多應該不是旅客的人,一群學生在讀書,有家教在那裏授課,還有(應該是)街友在公共上網區用電腦。這讓我想到都市設計課程中,提到事件,物件與空間的關係。當國際線就算物件與空間依舊,事件遭到變更後,使用型態有這麼大的差異。
2.只剩下量體與路-然後松機因為在整修,將很多站台圍起來,我突然覺得機場很像室內的都市,都由量體與路連在一起,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