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前瞻而是重視弱勢者的需要

2020/10/2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門諾不是很有前瞻性
而是總能著眼在弱勢者的需要

今年是我到門諾工作的第18年
這幾年一直覺得門諾是個神奇的地方
明明資源有限人才招募困難
但有些服務與專業卻都是走在台灣的最前端

72年前在門諾還沒有籌建醫院時
門諾會的宣教士們
就早已開著退役的美軍巴士
穿梭在花蓮最偏遠的部落中提供巡迴醫療服務
吳念真先生的書中敘述著這段過程
宣教士把旗子留給每個部落
若是有人生病了就把旗子升起來
就算距離再遠
門諾的醫療團隊看到
就會跋山涉水前去治療患者
說跋山涉水現在很難想像
但七十年前花蓮的交通建設非常有限
當時要到現在壽豐靠海的水璉部落
需要先坐火車到豐田車站
然後用渡船渡過花蓮溪
接著再翻過海岸山脈才能抵達
現在開車只要20分鐘的路程
在當時單程就要11小時
門諾巡迴醫療隊就是這樣
持續地在花蓮最偏遠的部落提供醫療的服務
後來雖然醫療慢慢普及
但對於年偏遠的部落與年長者來說
醫療依然是遙不可及
也因此門諾的巡迴醫療卻從未停止過
1995年健保開辦後醫療快速的普及
但也開始被質疑與檢討
繳同樣保費但偏鄉就醫可近性實在太差
所以就開始研擬所謂的
「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
並於1997年在花蓮縣秀林鄉開始試辦
當時這第一個IDS計畫就是由門諾承辦
其實門諾也只是繼續執行幾十年來日常的服務
目前全台灣有十個山地鄉
都有這樣的計畫在持續進行

健保開辦後雖然讓許多人
降低了就醫的負擔
但對於工作不穩定的民眾來說
每個月的健保費卻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健保剛實施時
花蓮某些地區的投保率還不到五成
有些則是欠繳健保費因此被鎖卡
當時門諾就開始張羅尋求更多的資源
幫助那些貧病與急難的病人
不讓病患因為繳不起錢而耽誤了疾病的治療
因此當時只要是進到門諾醫院的患者
都不會因為有無健保卡或是否被鎖卡而有所差異
但同時間許多社會新聞還是能看到
某些患者因健保卡被鎖卡
因此延誤就醫而過世的不幸消息
所幸2016年蔡英文總統宣布全面取消健保欠費後
這樣的不幸也終於成為歷史

巡迴醫療服務除了提高患者就醫可近性
另一個很大的價值就是能更直接
觀察到患者的日常與需要
1995年之後花蓮的人口開始持續減少
門諾的醫療團隊發現偏鄉的部落中
獨居的長者越來越多
有些行動不便的長者
甚至連自己煮飯都有困難
有一餐沒一餐的情況下
身體狀況更因此而加速惡化
因此當時門諾就開始籌備為長者提供服務
並為了獨立執行社福工作
捐助了三千萬成立了門諾基金會
在1997年開始就陸續推動了
居家服務與送餐等服務
這兩年長照2.0正夯
但在花蓮門諾其實已實踐了二十多年

當花蓮獨居長者越來越多時
你可以想像當他們因疾病需要就醫時
身邊可能沒有家人可以協助照顧
因此門諾在十年前
就開始推動照服員介聘的服務
透過醫院內專人協助安排
讓住院的患者可以共聘照服員減少負擔
同時也對照服員的品質與服務做篩選
這幾年甚至也成立照服員即測即評中心
培訓更多專業照服員來提供服務
而今年衛服部為了全責護理也開始考慮
要全面安排醫院的住院患者有照服員來照顧
並納入成為健保給付的項目

花蓮除了獨居長者比例很高
身障者的比例在台灣也是數一數二的高
其中肢體障礙的人數最多
在醫院復健科診間常能看到
截肢需使用義肢的患者
但卻又沒有再使用義肢
原來台灣缺乏矯具義肢的專業制度
甚至連矯具義肢的學校與學程都沒有
在廠商矯具義肢都依賴師徒制傳承的狀況下
許多義肢使用者獲得的常是不用的義肢
因此常常把義肢束之高閣
也失去能維持行動能力的機會
所以門諾在2002年的時候就聘用了
有美國矯具義肢師資格的專業人員
並在醫院內打造了一個矯具義肢中心
為有需要矯具義肢的患者
客製化符合他們需求的矯具義肢
讓他們透過義肢找回行動的能力與工作的機會
連醫學中心的醫師來看了之後都感嘆
他過去在教科書上所看到的作法
居然在西部都看不到反而是在東部的門諾看到了
同時也因著這樣的專業
讓來自台灣各地的身障運動員都專程前來
希望能獲得讓他們在運動場上
能表現更好的專業義肢

近期有立委在立法院提案
希望讓台灣的患者可以不用長期使用鼻胃管
這背後最主要的癥結
其實在於台灣吞嚥照護長期未被重視
家屬擔心患者會嗆到而吸入性肺炎
因此總會選擇覺得比較安全的放置鼻胃管的做法
事實上現在吞嚥照護的專業
已經發展到非常專精
透過儀器的檢查與後續的復健
讓很多患者不需要使用鼻胃管也能恢復進食能力
門諾幾年前就持續的培養優秀的語言治療師
提供資源讓他們持續進修學習
並拿到美國MBSImP吞嚥攝影判讀臨床認證
是全台灣醫院當中最多語言治療師獲得此資格的
同時門諾的復健科與放射科醫師
也非常認同語言治療師的專業
放射科醫師會協同治療師
在檢查過程找出吞嚥障礙關鍵
復健科醫師會轉介有疑似吞嚥障礙的患者
讓在門諾就醫的民眾只要有吞嚥障礙的困難
都能獲得最專業也最符合
現在國際標準的吞嚥照護
甚至當我們的語言治療師到醫學會分享時
還有西部醫院的醫師
想轉介他的病人到門諾來接受這樣的吞嚥照護

不管是巡迴醫療,介聘照服員
矯具義肢中心或吞嚥照護
門諾在推動這些工作的時候
我想都不是一種預知到
未來發展趨勢的前瞻思維
而是因為一種文化與傳承
就如同最初宣教士所做的那樣
看到偏遠的部落沒有醫療
所以就開始了巡迴醫療的服務
看到獨居長輩的困難
就有了送餐與介聘照服員的服務
希望身障朋友能恢復行動的能力
所以建置了矯具義肢中心
知道吞嚥是能恢復能帶給患者盼望的
所以有了最棒的吞嚥照護團隊
當發現自己有所不足的時候
就去學習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就如當年薄柔纜院長
為協助花蓮眾多結核病患者
曾返回美國接受外科訓練一樣

當我們在意的是弱勢患者的需要
在為他們解決困境的同時
不知不覺我們在某些專業上就走在前頭了
當然這樣的過程也要感謝台灣的善
沒有台灣島上眾多捐款者長期的幫助
門諾不可能走到今天這樣的規模
也無法推動這些很有價值的服務
畢竟這些服務
不管從健保給付或收入來說
幾乎都是無利可圖的
但願這樣的傳承與文化
能繼續在這個醫院裡被實踐
讓一些有價值的專業與服務
也能透過門諾的平台讓更多人看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6會員
101內容數
分享花蓮的後山生活,這裡有台灣最美的山海景緻,幾乎永遠綠燈的空氣品質,還有許多用心耕耘的小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