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前瞻而是重視弱勢者的需要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門諾不是很有前瞻性
而是總能著眼在弱勢者的需要

今年是我到門諾工作的第18年
這幾年一直覺得門諾是個神奇的地方
明明資源有限人才招募困難
但有些服務與專業卻都是走在台灣的最前端

72年前在門諾還沒有籌建醫院時
門諾會的宣教士們
就早已開著退役的美軍巴士
穿梭在花蓮最偏遠的部落中提供巡迴醫療服務
吳念真先生的書中敘述著這段過程
宣教士把旗子留給每個部落
若是有人生病了就把旗子升起來
就算距離再遠
門諾的醫療團隊看到
就會跋山涉水前去治療患者
說跋山涉水現在很難想像
但七十年前花蓮的交通建設非常有限
當時要到現在壽豐靠海的水璉部落
需要先坐火車到豐田車站
然後用渡船渡過花蓮溪
接著再翻過海岸山脈才能抵達
現在開車只要20分鐘的路程
在當時單程就要11小時
門諾巡迴醫療隊就是這樣
持續地在花蓮最偏遠的部落提供醫療的服務
後來雖然醫療慢慢普及
但對於年偏遠的部落與年長者來說
醫療依然是遙不可及
也因此門諾的巡迴醫療卻從未停止過
1995年健保開辦後醫療快速的普及
但也開始被質疑與檢討
繳同樣保費但偏鄉就醫可近性實在太差
所以就開始研擬所謂的
「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DS)」
並於1997年在花蓮縣秀林鄉開始試辦
當時這第一個IDS計畫就是由門諾承辦
其實門諾也只是繼續執行幾十年來日常的服務
目前全台灣有十個山地鄉
都有這樣的計畫在持續進行

健保開辦後雖然讓許多人
降低了就醫的負擔
但對於工作不穩定的民眾來說
每個月的健保費卻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健保剛實施時
花蓮某些地區的投保率還不到五成
有些則是欠繳健保費因此被鎖卡
當時門諾就開始張羅尋求更多的資源
幫助那些貧病與急難的病人
不讓病患因為繳不起錢而耽誤了疾病的治療
因此當時只要是進到門諾醫院的患者
都不會因為有無健保卡或是否被鎖卡而有所差異
但同時間許多社會新聞還是能看到
某些患者因健保卡被鎖卡
因此延誤就醫而過世的不幸消息
所幸2016年蔡英文總統宣布全面取消健保欠費後
這樣的不幸也終於成為歷史

巡迴醫療服務除了提高患者就醫可近性
另一個很大的價值就是能更直接
觀察到患者的日常與需要
1995年之後花蓮的人口開始持續減少
門諾的醫療團隊發現偏鄉的部落中
獨居的長者越來越多
有些行動不便的長者
甚至連自己煮飯都有困難
有一餐沒一餐的情況下
身體狀況更因此而加速惡化
因此當時門諾就開始籌備為長者提供服務
並為了獨立執行社福工作
捐助了三千萬成立了門諾基金會
在1997年開始就陸續推動了
居家服務與送餐等服務
這兩年長照2.0正夯
但在花蓮門諾其實已實踐了二十多年

當花蓮獨居長者越來越多時
你可以想像當他們因疾病需要就醫時
身邊可能沒有家人可以協助照顧
因此門諾在十年前
就開始推動照服員介聘的服務
透過醫院內專人協助安排
讓住院的患者可以共聘照服員減少負擔
同時也對照服員的品質與服務做篩選
這幾年甚至也成立照服員即測即評中心
培訓更多專業照服員來提供服務
而今年衛服部為了全責護理也開始考慮
要全面安排醫院的住院患者有照服員來照顧
並納入成為健保給付的項目

花蓮除了獨居長者比例很高
身障者的比例在台灣也是數一數二的高
其中肢體障礙的人數最多
在醫院復健科診間常能看到
截肢需使用義肢的患者
但卻又沒有再使用義肢
原來台灣缺乏矯具義肢的專業制度
甚至連矯具義肢的學校與學程都沒有
在廠商矯具義肢都依賴師徒制傳承的狀況下
許多義肢使用者獲得的常是不用的義肢
因此常常把義肢束之高閣
也失去能維持行動能力的機會
所以門諾在2002年的時候就聘用了
有美國矯具義肢師資格的專業人員
並在醫院內打造了一個矯具義肢中心
為有需要矯具義肢的患者
客製化符合他們需求的矯具義肢
讓他們透過義肢找回行動的能力與工作的機會
連醫學中心的醫師來看了之後都感嘆
他過去在教科書上所看到的作法
居然在西部都看不到反而是在東部的門諾看到了
同時也因著這樣的專業
讓來自台灣各地的身障運動員都專程前來
希望能獲得讓他們在運動場上
能表現更好的專業義肢

近期有立委在立法院提案
希望讓台灣的患者可以不用長期使用鼻胃管
這背後最主要的癥結
其實在於台灣吞嚥照護長期未被重視
家屬擔心患者會嗆到而吸入性肺炎
因此總會選擇覺得比較安全的放置鼻胃管的做法
事實上現在吞嚥照護的專業
已經發展到非常專精
透過儀器的檢查與後續的復健
讓很多患者不需要使用鼻胃管也能恢復進食能力
門諾幾年前就持續的培養優秀的語言治療師
提供資源讓他們持續進修學習
並拿到美國MBSImP吞嚥攝影判讀臨床認證
是全台灣醫院當中最多語言治療師獲得此資格的
同時門諾的復健科與放射科醫師
也非常認同語言治療師的專業
放射科醫師會協同治療師
在檢查過程找出吞嚥障礙關鍵
復健科醫師會轉介有疑似吞嚥障礙的患者
讓在門諾就醫的民眾只要有吞嚥障礙的困難
都能獲得最專業也最符合
現在國際標準的吞嚥照護
甚至當我們的語言治療師到醫學會分享時
還有西部醫院的醫師
想轉介他的病人到門諾來接受這樣的吞嚥照護

不管是巡迴醫療,介聘照服員
矯具義肢中心或吞嚥照護
門諾在推動這些工作的時候
我想都不是一種預知到
未來發展趨勢的前瞻思維
而是因為一種文化與傳承
就如同最初宣教士所做的那樣
看到偏遠的部落沒有醫療
所以就開始了巡迴醫療的服務
看到獨居長輩的困難
就有了送餐與介聘照服員的服務
希望身障朋友能恢復行動的能力
所以建置了矯具義肢中心
知道吞嚥是能恢復能帶給患者盼望的
所以有了最棒的吞嚥照護團隊
當發現自己有所不足的時候
就去學習能解決問題的能力
就如當年薄柔纜院長
為協助花蓮眾多結核病患者
曾返回美國接受外科訓練一樣

當我們在意的是弱勢患者的需要
在為他們解決困境的同時
不知不覺我們在某些專業上就走在前頭了
當然這樣的過程也要感謝台灣的善
沒有台灣島上眾多捐款者長期的幫助
門諾不可能走到今天這樣的規模
也無法推動這些很有價值的服務
畢竟這些服務
不管從健保給付或收入來說
幾乎都是無利可圖的
但願這樣的傳承與文化
能繼續在這個醫院裡被實踐
讓一些有價值的專業與服務
也能透過門諾的平台讓更多人看見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連竟堯的沙龍
69會員
110內容數
分享花蓮的後山生活,這裡有台灣最美的山海景緻,幾乎永遠綠燈的空氣品質,還有許多用心耕耘的小店
連竟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6/28
銘師父餐廰精心現場烹煮的雞蓉粥 還有驚喜加碼的京醬肉絲fit超好吃口袋餅 另外還有痣男與一青苑 使用當季芒果所做的芒果冰沙 這是2024年6月門諾安寧迦南病房好食光的菜單 在去年底第一次嘗試後 本來四月就要準備來啟動 但地震改變了一切 當大家的心安定了我們也重新開始安排 從這個月開始 每個月迦南病
Thumbnail
2024/06/28
銘師父餐廰精心現場烹煮的雞蓉粥 還有驚喜加碼的京醬肉絲fit超好吃口袋餅 另外還有痣男與一青苑 使用當季芒果所做的芒果冰沙 這是2024年6月門諾安寧迦南病房好食光的菜單 在去年底第一次嘗試後 本來四月就要準備來啟動 但地震改變了一切 當大家的心安定了我們也重新開始安排 從這個月開始 每個月迦南病
Thumbnail
2024/05/25
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這是我在今天活動開場的一句話 感謝今天來門諾藝文的朋友們 其中八成是3/18也在現場卻無緣聽Jill張瀞仁演講 但今天再次專程來聆聽 衷心感謝大家的參與 震後的這段時間 醫院有些專業演講也取消 因為對於地震後的花蓮依然有些擔憂 其實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花蓮慢慢復原的這
Thumbnail
2024/05/25
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這是我在今天活動開場的一句話 感謝今天來門諾藝文的朋友們 其中八成是3/18也在現場卻無緣聽Jill張瀞仁演講 但今天再次專程來聆聽 衷心感謝大家的參與 震後的這段時間 醫院有些專業演講也取消 因為對於地震後的花蓮依然有些擔憂 其實這都是可以理解的 但在花蓮慢慢復原的這
Thumbnail
2024/05/04
這是一篇關於山丘洋房的介紹,提供在地震中受災的門諾醫院同工和家庭一個放鬆與休息的機會。文章中分享了民宿舒適迷人的空間設計,並推薦有孩子的家庭來此入住,成為美好的回憶。
Thumbnail
2024/05/04
這是一篇關於山丘洋房的介紹,提供在地震中受災的門諾醫院同工和家庭一個放鬆與休息的機會。文章中分享了民宿舒適迷人的空間設計,並推薦有孩子的家庭來此入住,成為美好的回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政策面挹注的資源,建設到工廠,涵蓋不到家戶。許多家庭缺乏基本的養育環境,孩子在髒亂的環境下每天一餐。有些隔代教養,甚至隔兩代教養,得不到知識與能力去突破現況。 與其等待由上而下的分配,門諾醫院團隊捲起袖子開拓資源,開上車子走進家戶,提供聯評、早療、教育,將資源運用在效率極大化,逐年提升服務到的人數。
Thumbnail
政策面挹注的資源,建設到工廠,涵蓋不到家戶。許多家庭缺乏基本的養育環境,孩子在髒亂的環境下每天一餐。有些隔代教養,甚至隔兩代教養,得不到知識與能力去突破現況。 與其等待由上而下的分配,門諾醫院團隊捲起袖子開拓資源,開上車子走進家戶,提供聯評、早療、教育,將資源運用在效率極大化,逐年提升服務到的人數。
Thumbnail
當然還是有滿腔熱忱的醫師,自願在偏鄉付出青春年華,日復一日的為地方上的鄉親服務。每年的醫療奉獻獎名單一出,不乏這類好心腸的醫師。但是在台下的我,卻希望自己永遠不要因為付出三十年的光陰而獲獎。 在偏鄉醫療中,不需要英雄。 真正需要的是能一直走下去的制度和環境。
Thumbnail
當然還是有滿腔熱忱的醫師,自願在偏鄉付出青春年華,日復一日的為地方上的鄉親服務。每年的醫療奉獻獎名單一出,不乏這類好心腸的醫師。但是在台下的我,卻希望自己永遠不要因為付出三十年的光陰而獲獎。 在偏鄉醫療中,不需要英雄。 真正需要的是能一直走下去的制度和環境。
Thumbnail
今天是醫師節 我想起了去年蒙主的薄柔纜醫師 一生中四十年奉獻給台灣與門諾醫院 為門諾奠定最重要的根基 也透過他的典範傳承信念給許多醫者 成為門諾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過去我會想,這樣的典範還會有嗎? 台灣還需要或還會有薄柔纜醫師嗎? 這些年觀察下來我的想法是 不會再有薄柔纜醫師 但會在這個時代有新的典範
Thumbnail
今天是醫師節 我想起了去年蒙主的薄柔纜醫師 一生中四十年奉獻給台灣與門諾醫院 為門諾奠定最重要的根基 也透過他的典範傳承信念給許多醫者 成為門諾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過去我會想,這樣的典範還會有嗎? 台灣還需要或還會有薄柔纜醫師嗎? 這些年觀察下來我的想法是 不會再有薄柔纜醫師 但會在這個時代有新的典範
Thumbnail
門諾醫院所負責的卓溪鄉A級個管 是台灣第一批最早開始的長照服務2.0 這邊的個管師常常需要十項全能 因為部落中長照與身障照護的需求太多 而且因為經濟狀況普遍不佳 也需要更多外部資源的協助 這次我們協助的家庭位在崙山部落 從台九線玉里段進山區爬升四公里的部落 八十幾歲長輩與六十幾歲的同住者 都是行動
Thumbnail
門諾醫院所負責的卓溪鄉A級個管 是台灣第一批最早開始的長照服務2.0 這邊的個管師常常需要十項全能 因為部落中長照與身障照護的需求太多 而且因為經濟狀況普遍不佳 也需要更多外部資源的協助 這次我們協助的家庭位在崙山部落 從台九線玉里段進山區爬升四公里的部落 八十幾歲長輩與六十幾歲的同住者 都是行動
Thumbnail
門諾不是很有前瞻性 而是總能著眼在弱勢者的需要 今年是我到門諾工作的第18年 這幾年一直覺得門諾是個神奇的地方 明明資源有限人才招募困難 但有些服務與專業卻都是走在台灣的最前端 72年前在門諾還沒有籌建醫院時 門諾會的宣教士們 就早已開著退役的美軍巴士 穿梭在花蓮最偏遠的部落中提供巡迴醫療服務
Thumbnail
門諾不是很有前瞻性 而是總能著眼在弱勢者的需要 今年是我到門諾工作的第18年 這幾年一直覺得門諾是個神奇的地方 明明資源有限人才招募困難 但有些服務與專業卻都是走在台灣的最前端 72年前在門諾還沒有籌建醫院時 門諾會的宣教士們 就早已開著退役的美軍巴士 穿梭在花蓮最偏遠的部落中提供巡迴醫療服務
Thumbnail
說到居家醫療 很多人想像的可能就是給予病患便利 事實上進到家裡提供照護 很多時候醫療人員是在跟家人與病患學習 醫療專業以外其實有很多因素 會跟病患的治療.復健與康復息息相關 因此病人往往也都是醫療人員的老師 社區醫療服務是門諾的基礎 門諾也從過去單純的巡迴醫療 到現在有居家護理.到宅醫療.居家復健
Thumbnail
說到居家醫療 很多人想像的可能就是給予病患便利 事實上進到家裡提供照護 很多時候醫療人員是在跟家人與病患學習 醫療專業以外其實有很多因素 會跟病患的治療.復健與康復息息相關 因此病人往往也都是醫療人員的老師 社區醫療服務是門諾的基礎 門諾也從過去單純的巡迴醫療 到現在有居家護理.到宅醫療.居家復健
Thumbnail
楊醫師一早傳來,他在紐西蘭的家中享用早餐的照片,背景還有他家那片超美的院子與櫻花,我笑他說,他現在應該可以有很多時間,慢慢享受他的生活了.離開服務了十八年的醫院,上帝讓他放下這個重擔,回到他紐西蘭迷人的家與海邊的農場.這十多年來我在楊醫師身邊,看到與學習到太多的東西,因此透過這篇文章,留下他為門諾與
Thumbnail
楊醫師一早傳來,他在紐西蘭的家中享用早餐的照片,背景還有他家那片超美的院子與櫻花,我笑他說,他現在應該可以有很多時間,慢慢享受他的生活了.離開服務了十八年的醫院,上帝讓他放下這個重擔,回到他紐西蘭迷人的家與海邊的農場.這十多年來我在楊醫師身邊,看到與學習到太多的東西,因此透過這篇文章,留下他為門諾與
Thumbnail
台灣的健保雖好 但對於居住較偏遠地方的人們來說 很多醫療服務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而需要早療的孩子 一旦因為距離的關係未進行復健 對這孩子來說就失去了 能像一般孩子一樣的機會 那個影響甚至會是一輩子的 門諾的早療團隊 每年協助數百位需要早療的孩子 當中即使只有數十位個案失聯 但因為每個孩子都非常重
Thumbnail
台灣的健保雖好 但對於居住較偏遠地方的人們來說 很多醫療服務對他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 而需要早療的孩子 一旦因為距離的關係未進行復健 對這孩子來說就失去了 能像一般孩子一樣的機會 那個影響甚至會是一輩子的 門諾的早療團隊 每年協助數百位需要早療的孩子 當中即使只有數十位個案失聯 但因為每個孩子都非常重
Thumbnail
去年年底 門諾語言治療與長照團隊 完成一例理想中的吞嚥照護模式 之所以稱為理想中 正是因為目前台灣99.9%的現況 離這樣的理想實在太遠 首先是門諾到宅醫療的醫師與護理師 在照護病人過程發現了病人的吞嚥有狀況 因此很積極的轉介回醫院做檢查 能有這樣的敏銳度 當然是因為語言治療團隊 平日在院內就持續對
Thumbnail
去年年底 門諾語言治療與長照團隊 完成一例理想中的吞嚥照護模式 之所以稱為理想中 正是因為目前台灣99.9%的現況 離這樣的理想實在太遠 首先是門諾到宅醫療的醫師與護理師 在照護病人過程發現了病人的吞嚥有狀況 因此很積極的轉介回醫院做檢查 能有這樣的敏銳度 當然是因為語言治療團隊 平日在院內就持續對
Thumbnail
吞嚥這件事情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何等重要 若無法透過吞嚥獲得直接與足夠的營養 人的狀態很快就會變得衰弱 隨著人口老化 很多人因為退化.疾病.失智等因素 吞嚥能力逐漸衰退 過去常見到這樣的病人 很快就進入以管灌灌食的階段 這其實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其實很多病人的吞嚥問題 是可以透過檢查找出其中的問題
Thumbnail
吞嚥這件事情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何等重要 若無法透過吞嚥獲得直接與足夠的營養 人的狀態很快就會變得衰弱 隨著人口老化 很多人因為退化.疾病.失智等因素 吞嚥能力逐漸衰退 過去常見到這樣的病人 很快就進入以管灌灌食的階段 這其實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 其實很多病人的吞嚥問題 是可以透過檢查找出其中的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