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醫療的困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筆者大學曾經參加過偏鄉的志工活動,那次是去南投信義鄉和仁愛鄉,跟當地的小朋友互動和關懷當地的長者。第三天因為上吐下瀉,不得已只好去當地唯一的診所就診。診所的醫師是同校的前輩,於是看完診我們開始閒聊。原來前輩並不住在山上,而是每天開車從台中往返。他說過幾年體力不行了,要考慮把診所收起來,回台中住。他笑了笑說: "住台中還是方便多了。至少老了看病也方便。"

不知道後來有沒有人接手,因為我再也沒回去過。

當時最近的區域醫院是埔里基督教醫院,開車至少兩個半小時。

去年Netflix的醫療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恰恰提到了城鄉醫療的問題。村民在劇末反對醫院轉型成醫美診所,然後蔡淑臻跟男主角離開鄉下去台北闖蕩,每個角色最後看似都找到了自己的路,從此以後過著快樂又幸福的日子。

只有身為觀眾的我,滿臉問號。

最後波特王飾演的家明醫師又出現時,我心裡想的竟然是他怎麼不會過勞死和他何時要離開去開業,諸如此類滑稽的問題。

或許是我太龜毛,硬要讓這愛情醫療喜劇,來解這偏鄉醫療的千古難題。


大多數人都不想去偏鄉,因為"不方便"

筆者大一的校園生活,在中國醫藥學院北港分部渡過。第一次到北港時,其實我蠻沮喪的。我們校園周圍,除了田還是田。學長姐來看我們,第一件事居然是去吃麥當勞朝聖,因為上一屆還沒有麥噹噹。肯德基就別想了,要吃自己去斗六買,騎得夠快應該可以吃到微溫的雞塊。北港鎮比信義鄉好多了,可是生活上諸多不便,還是讓我不想在這裡久讀。

醫生也是人,不想去的理由其實跟一般人沒兩樣。
問題的本質不在錢多錢少,而是在於"不方便"。

吃飯不方便、開車開很久不方便、看電影不方便、參加醫學會不方便、孩子要念書不方便、學才藝不方便等等的問題,讓大多數人卻步。當然還是有滿腔熱忱的醫師,自願在偏鄉付出青春年華,日復一日的為地方上的鄉親服務。

每年的醫療奉獻獎名單一出,不乏這類好心腸的醫師。但是在台下的我,卻希望自己永遠不要因為付出三十年的光陰而獲獎。

在偏鄉醫療中,不需要英雄。
真正需要的是能一直走下去的制度和環境。

衛服部從民國110年度起開始實施"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一口氣把服務年限從六年提高到十年。2021年開始增設的清大、中興、中山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只能招收"公費生"。乍看之下完美的政策,其實嚴重的違反人性。

人生中有幾個十年?更何況是就讀後醫時都已逼近三十的人?

大部分想拚後醫的人,都是想靠考上醫師後還完公費,開始執業華麗翻轉人生。
少部分想結合之前所學專長的醫師,去了偏鄉廢了武功。到頭來,就只多了一個不得志的人而已。

一寸光陰一寸金,誰想在偏鄉打滾十年?

違反人性的政策,根本難以推動。只是再一次認識上位者的腦路清奇而已。


那在這個偏鄉醫療困境的賽局中,我們可以改變什麼?

既然癥結點在於"不方便",那我們應該先從"改善不方便"著手。

新冠肺炎之下,讓我們看到遠距視訊醫療的可行性。遠距醫療一直是偏鄉醫療的重點項目。尤其2020年起遠傳電信開發5G遠距醫療平台,於台東開始實行,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讓低延遲性的5G網路縮短醫生和病患的距離。再則建議增加一般醫學科或家醫科的訓練名額,因為這正是偏鄉醫療最需要的人才。在偏鄉駐診的醫師,需要的不是某個專科的名醫,而是能處理各種基本病痛的能力。實在看不懂的病人,可以用網路即時會診的方式,跟醫學中心的專家大老討論。有了第二個醫師介入,病人跟各次專科醫師的溝通會更加的順利。視訊醫療無法親手做的理學檢查,如聽診或觸診,也可以靠當地駐診醫師幫忙實行,降低"隔空抓藥"的風險。

另一方面要試著讓偏鄉的人"變多"。

有很多不方便的產生其根本原因就是"人太少"造成的。

就現實面而言,沒人就沒錢賺。

就像當時北港有了麥當勞,難道是因為公司高層覺得,有媽祖廟的地方怎麼可以沒有麥當勞,所以才開的嗎?當然不是!

是因為人變多了,嗅到有利可圖的商機才開的。

政府可以結合有意願有能力的財團以BOT的方式開發地方的特色。有溫泉的地方就挖溫泉蓋旅館。有長浪有海灘的地方就開發水上運動蓋Vila。什麼都沒有的地方就賣慢活體驗和蓋療養院。有了人潮就會加強基礎建設,進而讓每條道路都深入窮鄉僻壤,讓每條網路的光纖都通往民眾的家。可以說要縮小城鄉醫療差距,還是要從生活基本層面著手。


現在讓我們試著改寫暴走女外科醫的結局。醫美中心由於政府和財團的合作,開始蓬勃發展,帶動了地方的基礎建設。原來計畫廢除的一般醫療項目,也因為醫美中心盈餘的注入,得以繼續服務鄉親。家明醫師不再靠熱血單打獨鬥,他開始有了一個醫療團隊。就算不是公費生也有人願意來這裡駐診。家明醫師可以放心的把病人交給夥伴,得到了長年不可得的休息時間,可以走得更長久。


這才是我心中,偏鄉醫療最美的結局。



下一篇,我們來聊聊何謂筆者所學的"溫式現代針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蕭冠群 小兒科醫師X溫氏針灸的沙龍
21會員
22內容數
2023/12/17
2023/12/17
2023/12/10
價格易逝 品質永存 le prix s'oublie la qualité reste
Thumbnail
2023/12/10
價格易逝 品質永存 le prix s'oublie la qualité reste
Thumbnail
2023/12/03
對我而言,走上這條路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病人痊癒後"感謝醫師的心情"。 這種由衷的感動,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Thumbnail
2023/12/03
對我而言,走上這條路最大的成就感,就是病人痊癒後"感謝醫師的心情"。 這種由衷的感動,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急診是一個弱弱相殘的地方,唯一的救贖就是離開,無論對病人、家屬還是醫療人員都是。 和急診的緣分斷斷續續的也持續了十年,終於在今年不爽不要做。 醫學系畢業後,會進行1-2年不等的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 就是在內科、外科、婦產、兒科、急診等各科當免洗人力,之後依專科不同,會接受2到6年不等的住院醫師的
Thumbnail
急診是一個弱弱相殘的地方,唯一的救贖就是離開,無論對病人、家屬還是醫療人員都是。 和急診的緣分斷斷續續的也持續了十年,終於在今年不爽不要做。 醫學系畢業後,會進行1-2年不等的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 就是在內科、外科、婦產、兒科、急診等各科當免洗人力,之後依專科不同,會接受2到6年不等的住院醫師的
Thumbnail
當然還是有滿腔熱忱的醫師,自願在偏鄉付出青春年華,日復一日的為地方上的鄉親服務。每年的醫療奉獻獎名單一出,不乏這類好心腸的醫師。但是在台下的我,卻希望自己永遠不要因為付出三十年的光陰而獲獎。 在偏鄉醫療中,不需要英雄。 真正需要的是能一直走下去的制度和環境。
Thumbnail
當然還是有滿腔熱忱的醫師,自願在偏鄉付出青春年華,日復一日的為地方上的鄉親服務。每年的醫療奉獻獎名單一出,不乏這類好心腸的醫師。但是在台下的我,卻希望自己永遠不要因為付出三十年的光陰而獲獎。 在偏鄉醫療中,不需要英雄。 真正需要的是能一直走下去的制度和環境。
Thumbnail
台劇不乏探究醫療體系的作品,從《白色巨塔》探究醫院體制下的政治,到《麻醉風暴》涉略醫療糾紛議題。這次的《村里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暗喻了現今醫護人員所面對的高工時,高壓環境。 【歡笑皮囊包裹的無奈軀幹】 【高社經地位換來的是官司?還是磨難?】 【新兵也能出頭天?】 【陽光醫院,該去該留?】
Thumbnail
台劇不乏探究醫療體系的作品,從《白色巨塔》探究醫院體制下的政治,到《麻醉風暴》涉略醫療糾紛議題。這次的《村里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暗喻了現今醫護人員所面對的高工時,高壓環境。 【歡笑皮囊包裹的無奈軀幹】 【高社經地位換來的是官司?還是磨難?】 【新兵也能出頭天?】 【陽光醫院,該去該留?】
Thumbnail
奉獻的極限到哪裡? 奉獻一定得燃燒自己嗎? 在這次訪查中,我看到以往不曾見過的奉獻。
Thumbnail
奉獻的極限到哪裡? 奉獻一定得燃燒自己嗎? 在這次訪查中,我看到以往不曾見過的奉獻。
Thumbnail
喜歡看醫療散文跟喜歡看醫療日劇一樣,是一種挺舒壓的活動。高壓的工作生活,讓人總覺得好像應該更緊繃一點。外科醫師給人的形象就是在手術台上拉回一個又一個鬼門關前走一遭的病患,而每條生命線像變了心的女友、斷了線的風箏消逝的時候,還經常沒時間、空間消化這些人生中難免卻又難熬的情緒。
Thumbnail
喜歡看醫療散文跟喜歡看醫療日劇一樣,是一種挺舒壓的活動。高壓的工作生活,讓人總覺得好像應該更緊繃一點。外科醫師給人的形象就是在手術台上拉回一個又一個鬼門關前走一遭的病患,而每條生命線像變了心的女友、斷了線的風箏消逝的時候,還經常沒時間、空間消化這些人生中難免卻又難熬的情緒。
Thumbnail
很多人不喜歡到大醫院去 因為也許等了一個小時 但看診卻幾分鐘草草結束 也有很多人無論大小病 都要到大醫院去 因為設備比較齊全 何者選擇才是正確的呢? 大醫院病人多 自然看診時間有限 小醫院病人少 但是醫療資源也受限 也許真正重要的是醫生本身 醫生的任務是什麼? 兩者都有才是醫生的職責吧 但為了改變
Thumbnail
很多人不喜歡到大醫院去 因為也許等了一個小時 但看診卻幾分鐘草草結束 也有很多人無論大小病 都要到大醫院去 因為設備比較齊全 何者選擇才是正確的呢? 大醫院病人多 自然看診時間有限 小醫院病人少 但是醫療資源也受限 也許真正重要的是醫生本身 醫生的任務是什麼? 兩者都有才是醫生的職責吧 但為了改變
Thumbnail
「醫師,我一定要找你看才行,我找別人看都不會好。」「你這個問題,一定要去找XX醫院的XXX醫師才會有效。」 不管是在門診中或市井街坊間,都很常聽到這類的對話。 究竟有沒有「無可取代」的醫師?這個疑問在近20年的看診生涯中,常常在我腦中縈繞、思考。
Thumbnail
「醫師,我一定要找你看才行,我找別人看都不會好。」「你這個問題,一定要去找XX醫院的XXX醫師才會有效。」 不管是在門診中或市井街坊間,都很常聽到這類的對話。 究竟有沒有「無可取代」的醫師?這個疑問在近20年的看診生涯中,常常在我腦中縈繞、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